2013年以來,武漢市新洲區陽邏街以抓干部隊伍建設促工作作風轉變、抓基層基礎工作促行政行為規范、抓觀念更新促思想統一、抓績效管理促工作效能為舉措,促進經濟發展、城鄉建管、社會事業、民生工程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創新黨建工作 實現跨越式發展
街道黨工委以“六個全覆蓋”(“五務合一”全覆蓋、農村活動“課程表”全覆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覆蓋、“第一書記”或發展顧問全覆蓋、“聯戶包保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全覆蓋、“一諾雙評三考”全覆蓋)為主線,充分發揮了街道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
“五務合一”軟硬件齊抓并進。2012年投入800多萬元打造了示范型18個、標準型45個、基本型9個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新增場所面積近1.5萬平方米,30%的村辦公活動場所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65%的村(社區)達到600平方米以上。
農村活動“課程表”有計劃、有安排、有活動,實實在在落到實處。江北社區依托“四點半”學校,組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隊,對留守兒童開展青少年心理輔導、讀書、乒乓球比賽、文藝表演等活動,豐富青少年假期文化生活。
依托能人回歸工程,發揮在外經商人員和致富能人返鄉投資創業的各項優勢,最大限度地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目前,陽邏街村集體經濟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16個,其余42個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都在8萬元以上,每個村至少有1個以上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選派社會能人擔任“第一書記”。將政治素質好、全局觀念強、回報意識濃的本土民營企業家等社會能人選派擔任村(社區)“第一書記”(發展顧問),街道“發展經濟顧問”。
建立健全街道干部、支部書記、“兩委”干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聯系弱勢群體“五級”包保網絡。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弱勢群體“聯戶包保”臺賬,推動“聯戶包保”工作常態化。
完善村(社區)干部考核機制。將村(社區)書記簽署的《履行基層黨建職責承諾書》公示公開, “一諾雙評三考”全覆蓋工作取得了“干部履職、工作變樣”的顯著效果。
建設美麗陽邏 打造港口工業新城
主要指標預期完成。2013年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3.82億元,其中,國稅收入9420萬元,地稅收入2862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52.5億元,招商引資額完成9.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06.8元。
城市建設力度加大。投入1.5億元,完成了老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6條城市主干道綜合改造、金臺和施崗兩個社區的環境整治、汽渡路武船至中東段改造工程、平江路外環立交至沙咀大橋改造、陽光北路與陽發南路的接線工程、陽光大道人行道刷黑工程、老城區污水收集管網續建工程以及背街后巷整治工程,城市功能有了較大改善。強力推進潘廟城中村改造和新坳大學城建設,兩大新城片區開發有了實質性進展。
城市管理力度空前。加大主、次干道嚴管、嚴控的力度,著力打造潔、綠、靚、美的陽邏新城。村灣集并試點正在考察地點,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面積309畝工作任務已經確定,新建垃圾轉運臺工作正在初步設計和選址階段。
社會管理不斷加強。強化各項社會事業管理的力度,加大社會保險工作專班督辦力度,完成率達75%,就業工作完成率達85% 。信訪維穩工作運作制度化、規范化。
大興實干之風 爭創楚天第一街
提高個人能力素質。學習市場經濟、金融資本、“三農”問題、群眾服務等方面知識,多思考如何推動發展、駕馭經濟工作等方面的問題,切實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用我們的“勤奮指數”提升陽邏的“發展指數”,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
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基礎上,加大治庸問責的力度,大興實干之風。繼續發揚“不事張揚、埋頭苦干、扎實工作”的好傳統,繼續打造“敢作為、勇擔當、力爭先”的好作風,繼續鑄造“不忽悠、言必行、行必果”的好形象。
切實抓好工作落實。千條萬條不落實就是白條,千招萬招不落實就是虛招。因此,必須積極主動地去抓落實。廣大干部要勇于探索,敢于擔當,自覺遵守黨紀、政紀,自覺帶頭落實工作,對不正之風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以良好的風氣促進各項工作落實。
(作者系武漢市新洲區陽邏街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