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保康縣推行鄉鎮干部以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聯心為主要內容的“三在”機制,架起干群連心橋,暢通了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宗旨
地處秦巴山脈深處的保康縣,如何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上取得實效?縣委把目光聚焦到了基層干部的作用發揮上。
“鄉鎮干部處在黨執政根基的最前沿,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縣委認為,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就是要推行鄉鎮干部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聯心,實現干部駐村工作規范化、為民服務實效化、聯系群眾常態化,讓“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
“三在”,如同一道無聲的戰斗令,在保康3225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迅速吹響。
荊山南北,聚水河畔,田間地頭,農家小院……到處都留下了鄉鎮干部服務民生、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的匆匆腳步和忙碌身影。
“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宗旨。”黃堡鎮駐村干部劉光文說, 雖然我們的崗位由政府機關轉到了村里,但是為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不能變。
用腳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憂
王建學是保康縣兩峪鄉芭桃村的困難戶,兩個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上初中,每年兩萬多的費用壓得老王喘不過氣來。自己的右腿三年前又患上了股骨頭壞死,老王只好常年拖著帶病的右腿,把全部的心血押在10畝煙葉上。
“老王現在是困難時期,靠種煙葉供娃子讀書,維持生活。如果我們再不搭把手,這個家庭或許就散了。”正在幫老王打煙葉的兩峪鄉駐村干部鄭明波說。
保康在推行鄉鎮干部“三在”機制中,要求鄉鎮班子成員、機關干部每年分別要有三分之一和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村工作,鎮直單位干部要定期到村工作。干部駐村統一在村委會或周邊農戶家吃住,費用由駐村干部所在單位承擔。
在工作內容上,該縣實行“三在”包村駐點“五必幫”:調整產業結構必幫、保障改善民生必幫、化解矛盾糾紛必幫、完成急難險重任務必幫、建強基層組織必幫,促使駐村干部與基層群眾坐在一起、說在一起、干在一起、聯在一起。
同時,該縣將解決群眾致富、行路、飲水、住房、上學、看病、就業、辦證等“八難”問題納入“三在”管理,對鄉鎮駐村干部分解任務,以一個個小目標的完成來實現全縣“解八難”整體目標的完成。
城關鎮土門村駐村干部龔元遂把解決群眾增收難作為駐村工作的重點,引導群眾發展蔬菜、袋料香菇產業。工作之余,他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群眾提供技術支持和銷售渠道,受惠菜農達135戶,戶均收入達到8萬元以上。
把麻煩留給干部,把方便讓給群眾
去年12月9日,城關鎮陳家河村肖作珍老人找到駐村干部,訴說自己心里話。駐村干部馬上與肖作珍的兒子、媳婦取得聯系,并打開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電腦,一家人通過QQ視頻聊天,遠隔千里的親人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團圓。
把麻煩留給干部,把方便讓給群眾。保康縣把鄉鎮干部“三在”包村駐點工作納入為民服務代理制體系,讓干部服務群眾成為常態和自覺。
該縣在縣級成立政務服務中心,鄉鎮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村、社區設立便民服務室,組設立為民服務代理點。服務內容由原來的單一代辦服務拓展到信息咨詢、產業發展、社會服務等全方位。只要群眾有需求,四級網絡就代理;只要群眾有反映,四級網絡就服務。鄉鎮駐村干部兼任為民服務代理員,成為四級便民服務網絡中最重要一環。
保康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曉斌說:“‘三在’機制的推行,轉變的是干部作風,受益的是基層群眾,收獲的是干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我們要把‘三在’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實踐,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讓干部長期受教育、群眾長期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