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大、繁榮繁華的中心城區,如何開展社區黨建工作?武漢市江漢區通過近年的實踐,探索出了不少給人啟示的經驗。
前不久,江漢區基層黨建“書記創新項目”評優中,經評委現場打分,北湖街工委的社區黨建項目力拔頭籌,奪得一等獎第一名。這一項目,正是江漢區在北湖街的試點項目,旨在進一步推進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實現城市社區的富裕文明、和諧幸福。近日,記者走進北湖街,深入探訪他們的社區黨建工作,以期窺豹一斑。
三方聯動,打造和諧社區
物業公司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社區居民的訴求則呈多元化趨勢,歸根結底是花盡量少的錢,享受更多更便捷的服務,雙方似乎注定是一對矛盾體。若街道、社區黨組織不能發揮作用,那么許多矛盾將會激化,甚至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北湖街就曾經發生過矛盾激化的事件。
幾年前,該街德富花園小區的100多位居民,數次在區委、區信訪局前拉橫幅上訪,控訴物業公司毆打居民的行徑。
該小區居民劉小華告訴記者,當時小區的環境臟亂差,中心花園1人多深的雜草好幾年沒人管,小區經常發生偷、搶財物的案件,特別是由于供水系統問題,時不時地停水,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結果是,無人愿意交納物業管理費。而物業公司認為,這些問題都是開發商遺留,不應由物業公司買單。由于物業管理費難收,物業公司甚至聘請社會閑散人員強行征收,即便如此收取率也只有20%多,雙方矛盾卻越積越深。
據介紹,這個小區先后更換了4家物業公司,最后均黯然退場。
為了解決社區居民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北湖街工委2012年積極探索“三方聯動”服務機制,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以及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的主體作用,指派社區黨員干部到物業小區擔任聯絡員,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并實行聯席會制度,各方議事協商共同討論解決涉及小區的具體事務。
“三方聯動”推行之后,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比如德富花園小區,經三方數次協商,在社區居委會擔保下,新引進的物業公司拿出20多萬元改造小區,過去如“原始森林”的中央花園變成了居民的健身休閑區,更換水泵徹底解決了間歇性停水的問題,加強小區保安巡查密度消除了安全隱患。這些舉措解開了物業與業主之間的疙瘩,感情變得融洽起來,各方為了營造共同的美好家園,形成了良性互動。
現物業公司主管呂娟說,過去的物業公司無論怎樣軟磨硬泡,業主都拒交物業管理費,現在變成了業主主動到公司交納。據悉,該公司2013年的物業管理費收取率達95%以上。
此外,北湖街針對居民白天大多外出上班的實際,創新開展“鄰里夜話”社區微論壇活動,利用晚飯后的閑暇時間,組織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和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負責人以及居民群眾,坐在一起談心交流,反映身邊問題,為社區發展共謀良策。橫堤社區黨委書記胡紹移告訴記者,這個微論壇不僅成為居民參與社區共建的“議事廳”,也成為和諧人際關系、密切黨群聯系的“潤滑劑”。
生根樓棟,激發居民活力
北湖街高檔小區多,但也有不少老舊小區,它們多是一些單位的自建小區,一般三五棟樓,有的僅一棟樓,很難吸引物業公司入駐。如何在這些小區優化基層黨組織工作,更好地服務群眾?
北湖街工委書記劉久利回答,在有物業公司的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形成“三方聯動”。缺乏條件的小區,則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派駐社區干部作為發起人和聯絡員,實行社區為管理主體、居民廣泛參與的共建機制。雖然兩者管理體制上有區別,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黨員干部生根樓棟,激發居民自治的活力和能力。
北湖正街社區郵電三公司小區,就是一個自建小區?,F任樓棟黨小組長的居民洪昭珍告訴記者,未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前,小區就像個自由市場無人管理,十分混亂。小區本身車位就少,許多外頭的車也紛紛隨意停在小區里,橫七豎八地亂停亂放,導致小區行人走路都難,而且車主間經常因為刮蹭扯皮打架;小區出租戶多,一些人不講衛生從樓上扔垃圾,樓下的垃圾箱也常常無人清理,夏天臭氣很大;由于水管等設施老化,時而發生樓上浸水、樓下水漫金山的狀態,又無人管事,結果鄰里關系很不和諧。
自從成立了物業管理委員會,社區管理有了“主心骨”。社區主任帶領管委會成員實行自助管理,管委會自己收取停車費,協調有秩序地停車,亂停亂放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利用收取的停車費,管委會聘請了清潔員和門房,外來車輛進不了小區了,小區的環境衛生變好了,一些修理、調解之類的事情,也有了可訴求的機構和人員,大家齊心協力把小區建設得平安和睦。
該街道其他一些小區的居民介紹,像郵電三公司小區這樣的生動變化,各個小區也一樣。他們說,街道、社區的黨員干部生根樓棟,使小區居民有了可訴求的平臺,提高了自主意識和思想覺悟,促進了鄰里關系的融洽。
目前,北湖街6個社區黨總支、21個黨支部、87個樓棟黨小組、227個門棟黨員中心戶、357個協管黨員家庭,均已參加到“生根樓棟、服務群眾”活動中,黨員和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重心下移,建立長效機制
北湖街只是江漢區社區黨建的一個縮影。
江漢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寶紅告訴記者,近兩年,江漢區突出“誰來服務、怎么服務、怎么保障服務”三個關鍵,將工作重心下移,探索服務社區、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推動轄區組織、行政、社會和市場等資源的融合,效果明顯。
服務要平臺,平臺建設離不開錢。迄今,江漢區累計投入3億多元,調劑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房產用于社區建設,部分開發商業主動為社區提供會所。2012年以來,該區新增社區用房4.8萬平方米,90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達到600平方米以上,54個甚至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今年,該區還為每個社區新增20萬元惠民項目資金,現已落實1135個項目計2140萬元。
服務要隊伍,骨干是關鍵。江漢區堅持以書記帶黨員、黨員帶社工、社工帶義工、義工帶群眾,激勵黨員、群眾爭做“服務者”。目前選派了107名機關、街道干部駐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引導9000余名在職黨員和離退休黨員做“兩長四員”,幫助社區和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開展“黨團先鋒”志愿服務活動,建立了“愛心媽媽”輔導隊、“編外110”志愿服務隊、520服務隊等300多支特色志愿服務隊,4萬余名志愿者長年活躍社區。
服務到位要抓手,滿足需求是重點。江漢區問需于民,推動服務適銷對路,發放3萬余份調查問卷,設置點子欄、社區QQ群、半月談等互動活動,摸清了居民需求;將居家養老、物業、醫療、文體、代辦服務等20多項功能,整合到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零距離服務;建立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服務承諾、業主聽證、定期評議,形成責權明確、運行有序、服務高效的新格局。
據了解,江漢區12個街道、107個社區均建立了區域性“大工委”、“大黨委”,570余名來自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社區黨組織書記普遍認為,現在服務群眾的想法和手段多了,工作底氣和膽氣大了,工作勁頭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