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白茶社區“45666”工作法的大名。省委書記李鴻忠曾對其充分肯定:“白茶社區‘45666’工作法很好,在基層操作性很強。”
這一工作法好在哪里,操作性強在何處?1月20日一早,記者前往“香城泉都”咸寧,一尋“45666”釋放巨大熱能和動能的奧秘。
“四進”社區——用活政策破“三多”難題
“全國志愿者先進單位”、“全省社區黨組織十面紅旗”、“省級文明社區”、“省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示范社區”……社區的榮譽墻上,這幾年榮獲的省級以上表彰,多得一只手數不過來。可了解白茶社區的人知道,這些榮譽來之不易。
作為一個典型的老城區社區,白茶社區曾長期面臨“三多”的巨大壓力——轄區54家企事業單位中,有18家破產改制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多、困難戶多、矛盾糾紛多。
如何攻克難題?2010年,白茶社區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和學習借鑒“百步亭”、“王馬”等社區的基礎上,推出了“45666”工作法。其中,“4”代表的文化、衛生、法律、科技等“四進”社區,成了工作法的“破題之舉”。
一時間,各項活動風生水起。社區結合國家文明辦等10部門開展的“四進”活動,主動與市區文化、科技、衛生、司法等部門對接,組織專家們到社區義演義診、免費咨詢等活動。
2012年9月,一九五醫院的醫療車開進社區。醫務人員給老年居民量血壓,為下崗女職工免費體檢。一天接受診療60多人、咨詢500多人。
“除了每年免費為社區40位下崗婦女做一次體檢,醫院每年給予社區3名困難大學生2000元資助,直到他們畢業。”一九五醫院政工部的李梓告訴記者,雖然醫院是白茶社區轄區單位,但因為其部隊背景,以往和社區聯系并不太緊密。如今有了聯系載體,將來有更多機會服務社區,造福居民。
元旦春節,組織書法家送春聯;3月5日,學校師生送教上門;5月1日,工會領導上門慰問老勞模和退休老職工……一年之中,每個時間節點都有活動。結合節慶特點,也結合各個部門的特色,20多場“四進”活動在社區的每個角落次第上演。
運用利好政策,聚攏社會資源,這是“四進”得以生根開花的先天優勢。白茶社區用活了政策優勢,并結合實際進行了創新和再造,讓文明法制和諧的新風吹進社區。
“五會”常開——讓大社會滋潤小社區
2012年4月13日,咸寧市首個社區黨委——白茶社區黨委掛牌成立。
同一天,白茶社區黨建聯席會也宣布成立,轄區22家企事業單位成為黨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席會議每季度召開一次成員大會,推選一個輪值單位,牽頭組織開展群眾性、公益性活動,共同解決居民提出的熱點、難點問題。
一年前,55歲的下崗職工陳如純靠打零工苦苦支撐家庭。因為年老體弱,他找到社區幫忙,社區當即給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小巷清潔員的工作,但每個月700元的工資還是入不敷出。看到陳如純的困境,社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次聯席會議上,陳如純說出了自己的難處。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市委組織部獲悉后,把陳如純老兩口介紹到組織部小區做門衛,月工資2400元。
黨建聯席會成立后的一年多時間,共為白茶社區解決了約60個居民關注的問題,投入資金10多萬元。
向外借力,社會的參與功不可沒。在社區之內,群眾智慧同樣不可小視。專題議事會,就是專門為此設立的。
金福園小區是2004年改建的,由于未建立物業管理機構,下水道堵塞無人管理。社區黨委書記曹蓮英和社區工作人員前去查看情況,發現小區門口已“水漫金山”,居民出行只能靠磚塊墊腳,老人小孩路過十分危險。她回來立即組織召開了由業主代表、社區兩委成員參加的專題議事會,討論解決方法。會議最后商議決定,由每戶業主出資400-600元,25戶住戶加14個門面,共籌款1.7萬元,終于解決了小區下水道堵塞問題,
與黨建聯席會、專題議事會配套的,還有學習會、宣講會、溝通會等“三會”。如今,白茶社區每月有一次“五會”大循環。7個支部、900多名黨員進行一次精神和靈魂的大洗禮。
“五會”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套務實、嚴密的機制,讓大社會融入小社區,讓善心義舉找到歸屬,讓松散的社區成為一個大家庭。
三“六”暖心——黨群聯線不留“盲區”
“我是個老黨員,真不好意思開口向組織申請補助。可逢年過節,社區的同志帶著慰問款,提著東西來看我。”居民陳鳳琴說起這些年社區對她的照顧,頓時紅了眼眶。
1997年,陳鳳琴正在讀中學的兒子不慎從樓上跌落。為了搶救兒子,夫妻二人傾盡全力,不惜舉債。經過3次開顱手術,孩子救回了,可落下間歇性癲癇的后遺癥,并且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多年來,家里的困難,陳鳳琴從沒向社區反映過。
社區的同志先找到了她,除了常去探望,還不時送去慰問錢物。陳鳳琴一一謝絕了,但組織的關懷、社區同志的熱心,讓她既感動又深受感染:“只要社區搞活動,我一定會參與出力。”雖然家里不寬裕,可繳納黨費時,她說什么也要交50元。
真情對待群眾,群眾往往會以最樸實的行動作為回報。居民錢紅民和陳定文下崗后,社區同志向他們伸出了溫暖的手。如今,二人都在社區的牽線下,找到了工作。錢紅民工作之余還參與社區人口普查和清除街道“牛皮癬”,陳定文更是把清潔背街小巷作為了自己的主業。
面對擁有4012戶居民、1.4萬人口的社區,群眾工作可謂千頭萬緒、五花八門。對此,白茶社區拿出了“六訪”、“六報”、“六熱線”的工作法,近4年僅幫助像錢紅民、陳定文一樣的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創業再就業就達130多人。
在曹蓮英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檔案——社區弱勢群體花名冊。212名失業人員、256名困難群眾、25個殘疾家庭,還有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流動黨員,姓名、住址、聯系方式,一一在目。
社區人口如此龐大,如何做到對民情民意了如指掌?這離不開社區的片長、“格格”們的辛勤付出。“曹書記常對我們說,網格員去片區走訪,不能‘就事論事’,要‘十個手指彈鋼琴’,盡可能多了解情況,先將問題‘一把抓’,再回來歸類歸檔,然后交給各個窗口辦理。”談起社區工作,第一網格網格員黃輝滔滔不絕,“以前常吃閉門羹,現在去的話,別人全家老小都和我打招呼。”
2009年,黃輝通過招考進入社區工作,如今負責一個最大網格,下轄1000多戶居民。要問社區工作最難的是什么,她說:“工作上只要用心,都不存在困難。可提到工資待遇,真有點不好意思。我們每個月只有不到800元工資,主要憑責任心和感情做事。”
記者采訪時得知,白茶社區的熱線電話——“8145666”,后五位數字與“45666”相同,曹蓮英解釋說:“這樣便于記憶,‘45666’工作法其核心就是‘服務’二字。”
社區工作人員“六訪”、樓棟長小組長“六報”、群眾反映找“六線”,這三個“六”各司其責、各顯“神通”。如同織就一面立體的、交互式的信息溝通網絡,不留“死角”地讓居民的所思所想、愿望訴求及時得到回應。
“45666”,正如咸安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黃建平所說:“此工作法,就像一個‘和諧密碼’,以服務為準則,架起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讓居民有了歸屬感,社區有了凝聚力,當好了轉型期的社會穩定劑、減震器、調和劑和經濟發展催化劑。”
鏈接
“45666”工作法即“四進”、“五會”、“六訪”、“六報”、“六線”。
“四進”:文化進社區、衛生進社區、法律進社區、科技進社區;
“五會”:黨員學習會、政策宣講會、民情溝通會、專題議事會、黨建聯席會;
“六訪”:困難群眾必訪送溫暖,空巢老人必訪送安慰,留守兒童必訪送愛心,殘疾家庭必訪送關懷,流動黨員必訪送政策,失業人員必訪送信息;
“六報”:公共設施損壞必報快修復,背街小巷不潔必報快清掃,發現新增孕婦必報快查對,居民房屋出租必報快管理,社區突發事件必報快處置,鄰里糾紛必報快調解;
“六線”:黨群服務熱線、計劃生育熱線、勞動保障熱線、民政殘聯熱線、治安民調熱線、文明創建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