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空殼村”、貧困村,無資金、無技術、無信息,發展的出路在哪里?
南漳縣委積極探索。從去年3月開始,為期3年的“村企手拉手、共建新農村”活動在該縣鋪開。共選派38名私營企業業主到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選聘46名私營企業業主到村擔任“名譽主任”,實行以商補農、村企共建。
12月下旬,記者走進南漳縣,踏訪一個個村莊,切身感受到了田野上的“春天號角”。
種糧村,建起了“工程隊”
走進九集鎮鄭家畈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一塊“南漳縣鼎動工程服務公司”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鄭家畈村是一個專業種糧村。3500多畝糧田,是全村320戶、1200多名農民的主業。因無其它門路,“空殼村”、貧困村的帽子,鄭家畈村一直戴著。
幫助村里脫帽的,是私企老板鄭奇昕。
鄭奇昕,九集街道愛家超市總經理。去年3月,哺鄉情懷的鄭奇昕擔任起鄭畈村“名譽主任”。除了種田,還有剩余勞力可以做些什么?他從村頭到村尾,轉了又轉,注冊40多萬元的“南漳縣鼎動工程服務公司”在村里建起來了。
承包建設麻竹高速公路涵洞工程,在村里和周邊地區蓋房子、改造基本農田、修建鄉村公路,鄭奇昕帶領30多名村民開動機械,拿起瓦刀,紅紅火火地干了起來。“短短8個多月,收入就達120多萬元,今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達7萬元。”鄭奇昕介紹說。
還有驚喜。村里到溫畈a的主路面,200多米長的破損被重新修補。一組50多米的泥巴路硬化了,村里30戶村民出行不再難。320戶村民家家配發了垃圾桶,鄉村更潔美了。
【畫外音】“你有資金、有展示價值的愿望,我就給你一個平臺”。通過“直接參與帶動”的形式,南漳較好地讓私營企業業主走向了服務農村、發展農村的大戰場。據統計,到目前,共有840萬元注入到交通、飲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中。
荒坡崗,變成了“花果山”
苗圃里,村民移栽苗木忙,斜坡上,機械整地機聲隆......寒冬,武安鎮劉家巷村6組李家崗坡地上熱氣騰騰。
在當地村民記憶中,李家崗一直是有名的“荒坡崗”。而今,成為苗木瓜果基地,桂花園綠意蔥籠,紅桃園列行成片。
巨變,緣于南漳縣荊山風干食品有限公司與劉家巷村進行強弱聯手共建。
盡管地處丘陵,劉家巷村卻一直徘徊在弱村邊線上。沒項目、沒信息、沒技術,大量的荒坡資源閑置。出路在哪里?擔任村“名譽主任”后,荊山風干食品公司董事長李軍,上山東、到河南、下廣東,考察市場項目。
幾番周折,反復比較,李軍決定從山東農科院引進見效快、效益高的“科技大紅桃”種苗。當即,李軍投資700多萬元,流轉承包了李家崗600畝荒坡開始種植。隨后,又建起了桂花樹等苗木基地。
為帶動村民共同發展,李軍成立了苗木瓜果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成本種苗,無償敞開技術和銷路。一時,昔日無人問津的荒坡成了搶手的“香餑餑”。81戶村民紛紛入社,發展大紅桃300多畝。
實惠村民的,還有家門口就業。從去年3月起,每天就有50多名村民在基地上打工。
68歲的陳方德,劉家巷村6組村民。每年農閑,他都會奔波幾十里外出打工掙錢。自今春起,陳方德來到種植基地上,為花卉苗木基地翻土、除草、起苗。“只要我有時間,天天就有活兒干,每天能掙80元,一百多天的農閑時節能a掙萬把塊錢,再不用出遠門打工了。” 談起這,陳方德喜形于色。
【畫外音】“你的資本下鄉,我的資源激活”。資金、技術、信息下鄉,閑置山田水資源、富裕勞動力向個體私營開放。合作開發聯動,為南漳村企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據統計,164個新項目到農村,127個村企聯動發展規劃出爐,1700個就業崗位產生。
葫蘆潭,長出了“富硒稻”
富硒稻,成為武安鎮葫蘆潭村一個特色富民產業。
葫蘆潭村,以盛產貢米而享名。史書記載,從楚國初期到清朝末年,“葫蘆潭貢米”一直被宮廷選用。如今,“葫蘆潭富硒米”聞名遐邇,備受市場熱捧。
這一特色新產業的打造,得益于葫蘆潭村“第一書記”張明華。
去年3月,南漳縣葫蘆潭貢米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明華走馬上任后,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農民增收與企業發展實現“雙贏”?
作為一個農產品企業,只有深植于田野才能枝繁葉茂。而作為一名黨員企業家,只有致富于群眾才能體現價值!張明華決定投資100萬元在葫蘆潭村建設富硒水稻種植基地。
很快,張明華就與全村513戶村民簽訂了富硒水稻種植訂單。公司爭取到黑龍江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聘請專職技術人員到基地田間地頭對村民從下種、配肥、病蟲防治、田間管理等一系列環節進行科學指導,給每戶糧農印發了服務卡。公司還按種植生長環節,為基地補貼配送有機生物肥、高效低毒生物農藥等。村民還不時享受免費的雨衣、雨鞋等農資。
一張訂單,惠及眾多村民。去年秋天,葫蘆潭貢米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場價0.36元的價格收購訂單水稻,畝平增收近400元,為村民增收近200萬元。
葫蘆潭貢米公司發展也實現了大跨步。“借助富硒大米這個新品牌,葫蘆潭貢米公司今年年產值有望達到5000萬元,成為名符其實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張明華信心十足地說。
【畫外音】“我得實惠,你得發展”。南漳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帶動共建村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帶動農業增效、農民致富,最終實現的是“富民壯企”共贏。據了解,全縣現已新發展富硒水稻、香椿、核桃等特色產業基地15個,面積達1萬余畝,新發展農村養殖基地23個。
孝昌供電公司
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年輕干部
孝昌供電公司將所有新入職大學生分配到基層一線實習,或聘任為所長助理,和職工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幫助其熟悉基層情況,提高駕馭全局和處置復雜問題的能力。公司先后派6名年輕干部到安裝公司、輸配電工區、變電工區參與施工或帶隊施工,多次參與急、難、險、重任務,有3名年輕干部獲孝感市供電公司表彰。選派4名年輕干部到基層服務窗口掛職鍛煉,為培養鍛煉年輕干部的靈活應變、溝通協調能力搭建平臺。成立10多個應急分隊,先后選派10名優秀年輕干部擔任突擊隊長,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為企業贏得了榮譽。(鄭江華 馬憲偉)
五峰
為基層組織換屆把準“脈搏”
近日來,五峰開展村級班子運行情況調研,采取“述職+測評+座談”方式,為基層組織換屆把準脈、配好藥、治好病。調研通過村干部現場述職,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填寫《民主測評表》,召開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村民小組組長、致富帶頭人座談會,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村干部現實表現,挖掘致富帶頭能力強的后備干部和優秀青年,打造村級發展“鄉村生力軍”。對調研收集的信息認真梳理研判,通過“解剖麻雀”,深入剖析重點難點,按照“一村一策”制定解決方案。調研過程中,共走訪群眾2300余人次,召開專題座談會百余次,各級黨委召開專題研究與分析會30余次,制定“一村一策” 97項。(趙永鋒)
襄陽市襄州區
提前布局村“兩委”換屆工作
襄州區提前布局2014年村“兩委”換屆,把后進村黨組織的整頓轉化工作擺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突出位置,結合“雙聯雙促”活動,實行區黨群部門包軟弱渙散村、政法部門包亂村、經濟部門包窮村、農口部門包專業村,從區、鎮機關選派31名科級干部擔任后進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專抓整改提高。“第一書記”和工作專班到崗后,逐村分析后進原因,找準問題癥結,逐村制定具有較強操作性的整頓轉化工作實施方案,重點幫助健全組織、配強班子,建好陣地、理清思路、解決問題,開展活動,盡快扭轉后進局面。集中整頓階段結束后,區委組織部制定后進村整頓轉化考評辦法,對確定的31個后進村進行考核驗收,驗收不合格、群眾不滿意的“第一書記”不脫鉤,做到整頓工作不達標、不結束,專班不撤、人員不減。(劉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