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提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的戰略目標,走“四化”同步發展之路。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把有序推進人口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走集約、智能a、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十八屆三中全會也為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注入新的動力,在戶籍制度改革、縣改市、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制度安排和部署。如何正確把握和實施城鎮化,如何把城鎮化的最大內需動力和改革的最大紅利釋放結合起來,這是未來發展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
【本課要點】
1.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解決 “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
2.以城市圈和城鎮帶建設為重點,強化城鎮的集聚擴散能力。
3.以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為載體,提升城鎮的承載能力。
4. 以“四化”同步為引擎,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5.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增強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6.應著力構建完善生態激勵機制、綠色信貸機制、節約型資源利用機制、城鎮規劃管理機制、社會公眾參與機制。
城鎮化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戰略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新型城鎮化不同于傳統的城鎮化,它注重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協調性,注重產業結構的生態化,注重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具有高效率、高產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所倡導的一種城鎮集約化開發、精明式增長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它能夠有效處理城鎮化過程中的經濟、社會、生態的關系,化解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破除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加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石。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可持續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有效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帶動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等投資需求,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吸引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降低物流成本,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又兼顧到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增強城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提高城鎮經濟發展的質量,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發展體系,構建多極支撐、多元發展格局,必將提升大城市和城鎮群、城鎮帶的綜合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在于農民問題,即,農民到哪去,農民什么樣,農民怎樣發展。對于“三農”問題,新型城鎮化給出了解決方案,即,農民市民化、農民職業化、農業現代化。同時,有別于傳統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以集約、綠色、以人為本為核心特征,能夠有效處理好城鎮建設和耕地之間的關系,農民利益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目標。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鄉戶籍制度和就業制度逐漸統一,又會使得城鄉發展不協調消失,城鄉差距縮小,從而優化城鄉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推進城鄉一體化。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
以城市圈和城鎮帶建設為重點,強化城鎮的集聚擴散能力。一是依據各地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實際,合理布局城鎮格局,注重城市圈(群)作為龍頭的帶動和引導作用,強化城鎮對于產業和人口的吸附能力,以及城市圈和城鎮帶內城鎮之間產業配套能力。二是注重城市圈和城鎮帶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要避免城市圈和城鎮功能、產業定位不清,生態和經濟的發展不協調,不切合實際的發展“當下”產業,給環境帶來很大的破壞,導致城鎮發展的不可持續。
以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為載體,提升城鎮的承載能力。一是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做到以人為本。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保障城鎮中的居民能夠享受到同樣的福利,做好公共服務體系的以人為本,就是保障了每個城鎮居民的基本生存的權利;二是加大環境治理的投入。拓展環境保護資金的來源渠道,鼓勵公眾、社會組織參與到環境治理中去;三是加大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智慧程度。要完善城鎮的基礎設施,提高城鎮發展的信息化程度,實現城鎮的智能電網、智能公交的構建,積極建造智慧城市。
以“四化”同步為引擎,增強城鎮化發展的內生動力。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四化”同步發展推動,只有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才能保證城鎮穩定健康發展;只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才能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只有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才能實現城鎮發展的質量得到提高,從而有效解決城鎮化中發展不可持續、“三農”、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實現城鎮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契機,增強城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應當對于城鎮現有的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結合各個城鎮的資源和功能定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的高效產出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二是把城鎮的生態和產業相結合,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注重城鎮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城鎮產業的發展質量;三要注重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在城鎮產業結構生態化的過程中,要推進產業的清潔生產,開發綠色產品。
著力構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制度保障
構建生態激勵機制。一是嚴格規范政府行為。出臺關于生態城鎮化建設方面各方的責任和義務,用法規和政策來規范各方的行為,尤其是規范政府的行為。二是健全生態導向機制。把城鎮建設中的生態保護納入官員的考核體系,建立反映生態環境成本的生態補償機制。三是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城鎮生態保護和建設業績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對于各地的城鎮化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評估,并將此作為政府考核和發展激勵的基本依據。
健全綠色信貸機制。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應當通過綠色信貸來引導城鎮產業向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等綠色環保產業轉變,從而實現城鎮發展的可持續。一是鼓勵商業銀行結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實際,對綠色信貸產品進行創新,不斷拓展信貸業務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綠色信貸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激勵與風險補償機制。政府對于實施綠色信貸比較好的商業銀行給予稅收減免或其他政策方面的激勵。三是環保部門與銀行建立信息共享系統并確立統一的綠色信貸環境標準。環保部門和銀行合作對于綠色信貸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
建立節約型資源利用機制。一是完善資源管理體系。建立較為高效、權威、統分結合的自然資源管理體系,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的價格機制。二是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資源。三是強化資源整合能力。對于資源的配置采取市場化的手段,盡可能的減少政府干預,采用合作開發和股權投資等手段對省內自然資源進行優化整合。
完善城鎮規劃管理機制。一是對于城鎮的產業布局用地要明確用地的相關要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城鎮的污染,推動城鎮產業結構向低碳化、生態化轉型。二是修訂并完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指標體系,明確指標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三是加強城鎮規劃中的環境評價管理,在參考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嚴格規范城鎮環境的相關評估程序。 四是強化對綜合交通系統建設的規劃管理,注重在交通體系中對于節地、節能、高效運營技術的運用,規范城鎮交通體系中,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所占的比例,注重各種設施和綜合交通系統的配套。
建立健全社會公眾參與機制。一是要在公眾之中宣傳新型城鎮化的相關知識,培養城鎮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二是積極搭建社會公眾參與新型城鎮建設的決策機制。要改變以往政府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角色,搭建社會公眾參與的平臺,為公眾提供獻策的機會和平臺,如建立和完善專家咨詢制度、重大生態項目全民表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等等。三是構建社會公眾監督制度。逐步培養社會組織和公眾的監督意識和社會責任,從而保障生態城鎮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作者系湖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課后思考】
什么是新型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應把握哪些重點及注意哪些問題?
◆新型城鎮化不同于傳統的城鎮化,它注重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協調性,注重產業結構的生態化,注重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具有高效率、高產出、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特征,是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所倡導的一種城鎮集約化開發、精明式增長的新型城鎮化模式。
◆新型城鎮化以集約、綠色、以人為本為核心特征,能夠有效處理好城鎮建設和耕地之間的關系,農民利益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目標。
◆只有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才能保證城鎮穩定健康發展;只有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才能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只有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才能實現城鎮發展的質量得到提高,從而有效解決城鎮化中發展不可持續、“三農”、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實現城鎮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