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荊門市東寶區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要求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加快推進實施“年輕干部成長工程”,著力造就推進東寶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生力量。
開掘年輕干部隊伍的“活水之源”
過去,東寶區作為荊門市轄主城區,先后經歷兩次區劃變更和編制、職數的大調整,編制和成長空間的限制造成年輕干部進不來,也用不了,以致干部隊伍年齡斷層、結構失衡的問題相對突出。這一現象引起了新一屆區委的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視。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區委常委會3次專題研究部署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要求加快實施“年輕干部成長工程”,加速年輕干部成長成才進程。
2012年5月,東寶區啟動實施“年輕干部成長工程”,采取“考試遴選、考察擇優”和“組織集體審定、集中封閉培訓”等競爭性選拔措施,集中培訓年輕干部110名,推薦參加省、市“年輕干部成長工程培訓班”29名。區委書記廖明國、區長孔智勇等同志親自為學員授課,與學員面對面交流思想,以自身成長經歷引導、激勵年輕干部既要仰望星空、樹立遠大理想,更要腳踏實地、干事創業。
如何把年輕干部選出來,東寶區著力建設人才資源庫,堅持“凡進必考”,公開招錄選調生和公務員55名、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2名、引進各類年輕專業技術人員260余名。目前,全區有440余名35歲以下年輕干部進入后備干部人才資源庫,其中確定正、副科級后備干部150名。同時,建立定期“體檢”和動態管理制度,實行優勝劣汰,保優儲強。
找準年輕干部健康成長的路徑
東寶區從強化培養人才措施入手,千方百計為年輕干部健康成長繪就路徑,讓“好苗子”茁壯成長為好干部。
為“好苗子”備好“營養餐”。該區始終遵循干部成長規律,結合年輕干部特點,以黨校培訓為依托,精心推出“營養大餐”,把黨性錘煉、學風建設作為必修課,把“聽說寫”等基本技能作為專業課,把健康心理作為公共課,把即興演講、無領導小組討論、經驗交流、團隊協作等融入教育培訓過程,促使年輕干部在互動互學中激發活力,增強底氣。
讓“好苗子”度過“墩苗期”。東寶區積極為年輕干部搭建一線實踐平臺、創造鍛煉成長機會,把年輕干部到推到基層去,靠近群眾;推到窗口去,靠近社會;推到園區去,靠近市場。先后選派230名年輕干部到征地拆遷、信訪維穩、園區發展、招商引資、農村基層等一線崗位進行實戰演練,使他們的群眾觀念、擔當精神、能力素質有了質的飛躍,“墩苗”效果明顯。
給“好苗子”選好“園丁”。扎實開展優秀年輕干部“導師幫帶”活動,指定單位領導班子成員與年輕干部開展“一幫一、師帶徒”的跟蹤指導,通過開展定期進行溝通交流、定向進行學習指導、定向開展業務幫帶、定期開展調研實踐、定期集中點評考核等“五定”活動,建立幫帶成長檔案,促進年輕干部健康成長。
搭建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大舞臺
近年來,東寶區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擴大選任視野,為年輕干部脫穎而出搭建舞臺。
探索“四二法”,創新干部發現渠道。大膽探索實踐優秀年輕干部選拔競爭性初始提名方式,把競爭擇優貫穿于年輕干部培養選拔的各個環節,在年輕干部成長工程培訓班中首次引入“積分制”管理,以“兩述”(述學、述能)、“兩評”(素能測評、積分評優)、“兩推”(民主海推、定向優推)、“兩考”(理論考試、無領導小組討論和組織考察)為主要內容的“四二法”競爭性提名形式,通過全員海選、層層比選、差額優選,讓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樹好選用導向,敢于給平臺壓擔子。始終堅持品德導向、經濟主戰場導向、基層導向和工作實績導向等干部選用導向,激勵廣大年輕干部積極投身基層,勇于實踐,干事創業;在年輕干部的培養使用上,敢于打破常規,給平臺壓擔子,做到“兩個優先”,即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年輕干部,班子調整、職位空缺時優先安排年輕干部,使年輕干部干事有環境、施展有舞臺、發展有空間。
據統計,東寶區兩批年輕干部成長班學員中,已有32人通過考察先后得到提拔重用,11人被遴選到區直部門重要崗位工作,14人被選派到省市部門及園區一線、鄉鎮街道及村掛職鍛煉。通過給位子、壓擔子,年輕干部的干事創業激情得到充分釋放,逐步成長成熟的他們正在成為推動東寶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