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歷史的車輪已經碾到2014年的年終歲尾,武器裝備作為人類歷史長河中出現的重要但無情的“殺戮附屬品”,其一直沿著自己的發展軌跡不斷演變。2014年只是武器漫長發展史上非常短暫的瞬間,但武器發展繼往開來的特點決定了其每一年的發展都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此本刊特別策劃了“2014年武器裝備發展脈絡”的專題,總結一年以來陸、海、空、天武器裝備的發展現狀和特點,期望讀者通過本專題對2014年武器發展有更為全面的綜合性認識。
近年來一些人認為陸軍已經失去了往日戰爭主體的作用,地位日趨下降并有逐漸被替代的趨勢,甚至一些人拋出了“陸軍無用論”的論調。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戰爭確實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撐這種理論,但事實勝于雄辯,進入21世紀后的幾場戰爭都表明陸軍的重要
性仍不容置疑。以當下美國領導的多國聯盟空襲“伊斯蘭國”為例,美國領導的盟國已經空襲了一段時間,但效果并不佳,分析認為如果不出動地面部隊,“伊斯蘭國”的崛起勢頭無法打壓下去,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美國一再表示不會出動地面部隊。陸軍仍然是一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安全的必要保障和威懾力量。因此進入新世紀后,各國對陸軍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陸軍武器裝備作為陸軍作戰所依托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其受到了各國的高度重視,那2014年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有哪些新亮點和趨勢呢?
從具體裝備看亮點
武器裝備是陸軍戰斗力構成的重要物質基礎,從古至今,提高戰斗力的關鍵都是重視研究和發展陸軍武器裝備。在陸軍武器裝備體系里,輕兵器、坦克裝甲車輛、各種類型的支援火炮等都是大家熟知的武器裝備,為了更加直觀表述2014年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所呈現出來的新亮點和趨勢,以下將選取單兵裝備、坦克裝甲車輛、支援火炮、導彈和武裝直升機這5種陸軍常見武器作為論述的載體。
單兵裝備指的是士兵裝備的武器裝備。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單兵作戰的主要裝備如手槍、步槍、火箭筒等殺傷性武器并未有突破性發展,但以適應未來信息化戰場環境為目的,在以往裝備為基礎進行系統集成的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獲得了很大發展,成為各國單兵裝備發展的重點。2014年在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方面主要的特點是注重系統的進一步發展,提高單兵系統的可靠性和性價比。
2014年10月,一則《解放軍機械外骨骼研制成功》的新聞引起了大家對機械外骨骼的廣泛關注。機械外骨骼的蓬勃發展也是近年來單兵裝備發展的一個重要亮點。機械外骨骼是一種能夠提供對生物柔軟內部器官進行構型、建筑和保護的堅硬的機械外部結構,外骨骼其實一種輔助人類行走的人機系統,可以增強人類行走的速度和能力,還能降低長時間行走導致的疲勞感,此外于途進行擴展的機械外骨骼還賦予人類攜帶較重負荷的能力,這意味著使用外骨骼的士兵可攜帶更多的武器裝備,使普通士兵也能成為“大力士”、“鋼鐵俠”,大大提高單兵作戰能力。雖然目前軍用外骨骼處于研發或小批量試驗性裝備階段,但其遠大的發展前途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必將獲得新的發展。
坦克是陸軍的重要武器裝備,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其在正規陸戰中的主體地位仍不可動搖,多種新技術運用于新坦克也延長了坦克的生命周期,使之可以應付越來越復雜的未來戰場環境。在2014年,坦克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第四代坦克初露崢嶸和坦克隱身技術重現江湖。據《簡氏防務周刊》10月7日報道,俄羅斯陸軍司令奧列格·薩柳科夫表示,首批32輛“阿瑪塔”主戰坦克將在2015年交付俄陸軍。他還透露,預計這種新型主戰坦克將在2015年勝利日閱兵之際首次公開亮相。從俄方公布的信息來看,“阿瑪塔”坦克采用了無人炮塔設計,炮塔呈蝶形,整車設計考慮了隱身性能,火炮口徑在125~152毫米之間。普遍認為,“阿瑪塔”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種第四代坦克,第四代坦克的時代也即將來臨。
隱身坦克是在隱身技術逐步發展并成熟的背景下運用于陸軍武器的產物。于2013年年底亮相的波蘭PL- 01隱身坦克在2014年進行了一整年的試驗,根據波蘭軍方的預期,該型坦克將在2016年投產,首批坦克將在2 018 年服役。隱身坦克其實已經誕生了十余年的時間,法國在20世紀90年底就發展了AMX-30 DFC隱身坦克,但由于種種原因,隱身坦克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以CV90-120隱身坦克誕生為標志,隱身坦克再次重現江湖,隨著PL-01和“阿瑪塔”坦克逐漸披露,這次隱身坦克發展之潮已經不像法國AMX-30DFC那樣單打獨斗了。和其他隱身武器一樣,隱身坦克將外形隱身和材料隱身兩方面作為主要著力點。在雷達隱身方面,采用了可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外形設計,雷達隱身涂料和材料的使用進一步降低了其雷達反射截面積;在紅外隱身方面,運用隔熱措施和隱身材料降低坦克紅外輻射;此外坦克聲隱身也獲得了重視。
在支援火炮方面,遠程多管火箭炮無疑是2014年支援火炮家族風頭最勁的成員。無論是朝鮮頻頻試射的300毫米火箭炮,還是新亮相的韓國K-MLRS和土耳其T-300型火箭炮,它們都引起了媒體的關注。遠程多管火箭炮一般采用輪式或履帶式高機動底盤,戰術機動性非常靈活。火箭炮配備的火箭彈射程遠、威力大,可對敵方縱深目標發動打擊,對于許多小國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戰略威懾武器。現在遠程多管火箭炮發展的主要趨勢是模塊化和精確打擊化。例如韓國近期公開的K-MLRS采用模塊化箱式發射器,既可以發射230毫米遠程火箭彈,也可以發射130毫米中程火箭彈。精確打擊化是指火箭炮系統配備先進的火控系統及偵查設備,并廣泛采用精確制導火箭彈,打擊精度大大提高。
精確制導炮彈發展依然方興未艾是2014年支援火炮發展的另一個特點。美媒10月16日報道稱,雷神公司正向美國陸軍推銷新型雙模制導的“神劍”制導炮彈。該型炮彈是在“神劍”GPS制導炮彈基礎上增加半主動激光制導而成的一種采用復合制導方式炮彈。炮彈在飛行過程中連續不斷搜索和接受GPS衛星數據,如果GPS衛星數據受到干擾,則使用半主動激光制導。實彈射擊表明,16發“神劍”制導炮彈就可以摧毀一個標準的自行榴彈炮連。“神劍”制導炮彈的一個“絕活”是采用了非彈道式飛行路線,甚至可以沿偏離火炮軸線90°方向飛行,這使該炮可以打擊障礙物后面或者山背面的目標,并且非彈道式飛行路線還可躲避敵反炮兵雷達的偵察,這對山地作戰是非常有利的。
高技術戰爭條件下,大量使用精確制導彈藥精確打擊敵方目標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常態,增加本兵種的精確打擊手段和精確打擊能力也是各兵種努力方向之一,而陸軍多用途導彈系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的新型導彈系統。日本MRMPM中程多用途導彈系統也在緊鑼密鼓地裝備陸上自衛隊。陸軍遠程多用途導彈通常裝在裝甲車或高機動車上,射手在車內就可超視距攻擊敵方地面目標,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快速、準確的火力支援。由于不在敵通視范圍之內,遭受敵方火力攻擊的風險也被大大降低,生存能力較強。
多用途導彈通常采用光纖制導或雙向數據鏈作為信息傳輸媒介,末端制導方式一般采用成像制導或復合制導,導彈發射后會爬升到一定的高度以持續觀察目標區,導彈的飛行速度通常比較慢,在飛行過程中利用光纖或雙向數據鏈傳回實時圖像,射手根據實時圖像不斷修正導彈飛行路線,直至導彈命中目標。這種“人在回路中”的制導方式,可以使操作手通過數據鏈傳送回來的彈上傳感器捕獲戰場景象,正確識別目標,遙控導彈準確命中目標。在導彈自動跟蹤目標過程中,一旦丟失目標,可以通過人工參與重新搜索解惑目標。采用“人在回路中”的制導方式可以實時獲取戰場景象,并根據導彈傳送的最后一陣視頻圖像判斷導彈的命中精度,評估毀傷效果。
直升機是現代陸軍實現空地一體作戰的重要裝備,沒有直升機,陸軍空地一體作戰只能是無本之末。傳統武裝直升機深度改進和新型直升機技術日益成熟是2014年直升機發展呈現出來的重要趨勢。據《航空和空間技術周刊》網站10月13日報道,今年在阿富汗部署首支AH-64E“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綽號“回聲”)部隊開始測試與無人機進行聯網作戰。“回聲”設有讓飛行員遠程控制MQ-1C“灰鷹”無人機的傳感器組件。“回聲”飛行員能從駕駛艙完全控制無人機的飛行軌跡,并借助“灰鷹”的遠程傳感器和“地獄火”武器系統間接擴大該直升機的偵察和攻擊范圍。AH-64E是美國在AH- 64D基礎上發展深度改進型“阿帕奇”,其采用改進型發動機、新型傳感器和電子設備等,作戰性能較AH-64D有很大程度提高,而與無人機聯網作戰就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據美媒10月2日報道,西科斯基公司在2日公布了S- 97“侵襲者”新型高速武裝偵察直升機。和常規直升機動力系統布置不同,“侵襲者”采用共軸雙旋翼和后機身推進式螺旋槳布局,省去了尾翼螺旋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462.5千米/小時,大約是常規直升機速度的兩倍,并且大大增加了直升機自身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侵襲者”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為4990千克,機身中部設置了一對短翼,可攜帶火箭發射巢、反坦克導彈等機載武器,機身里設置了一個機艙,可攜帶6名全副武裝士兵,直升機可執行偵察、特種作戰等多種任務,具有較強的多用途能力。高速直升機技術是未來直升機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得到許多航空強國的重視,并紛紛提出各自的高速直升機計劃。“侵襲者”的出現表明高速直升機技術正從技術驗證階段走向軍事工程運用階段,其出現在戰場上已經為期不遠。
從總體角度看發展
信息化和體系作戰 回顧2014年陸軍武器裝備發展,我們仍可以發現,在目前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變的大背景下,信息化依然是陸軍武器裝備發展的主流。陸軍武器裝備信息化是指陸軍各類武器廣泛裝備傳感器、計算機和通信裝置等信息技術設備,使其在戰場上的態勢感知能力、體系作戰能力等有很大程度提高。在未來戰爭中,信息將是戰斗力的核心要素,只有不斷增強陸軍武器的信息化程度,其才能在未來戰場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并且信息化也是陸軍武器體系作戰的基礎。上文提到的無論是裝備于單兵的數字化單兵系統,還是在AH-64D基礎發展的AH-64E武裝直升機,其都很重視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戰力。在陸軍武器信息化過程中,嵌入信息化裝置改造舊式武器和研制全新研制信息化武器是實現武器信息化的兩種主要途徑,從2014年陸軍武器信息化發展來看,這兩種途徑仍然獲得廣泛采用。
隱身化和高機動化 隱身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武器廣泛采用的重要技術之一,陸軍武器要想在越來越透明化的戰場提高生存能力,采用隱身技術可以說起大勢所趨。目前隱身技術的內容主要包括雷達隱身、紅外隱身、可見光和聲隱身等。從目前出現的隱身陸軍武器裝備來看,其隱身化的著力點也主要集中于上述幾個隱身技術內容,但由于陸軍武器作戰環境的特殊性,紅外隱身和可見光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21世紀戰爭的一個重要特點表現在局部性和突發性,應對突發戰爭或軍事沖突就要求陸軍武器必須具備高機動化,即具有較強的戰略和戰術機動性。為了實現高機動化,武器輕型化必不可少,這樣才能讓武器具備快速部署能力。
智能化和無人化 上文提到了機械外骨骼、數字化單兵作戰系統、AH-64E和無人機聯網作戰等武器裝備,這些武器都體現了陸軍武器裝備發展的智能化和無人化。無人化是指越來越的武器不需要人類直接介入就能承擔軍事任務。智能化是指武器裝備具備人工智能程度的提高,武器具備“思考”能力,能夠自主作戰。智能化技術推動著武器無人機化的發展。現在隨著智能技術和無人技術的發展,無人化武器越來越多出現在戰場上,無人機、機器騾子、機器人等等都是智能技術和無人技術發展的結果。無人化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的發展,其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減少軍事行動中的人員傷亡,減輕人員的負擔。
結 語
2014年只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的短暫瞬間,軍事技術發展的延續性和長時間性,決定了2014年軍事技術在整個人類軍事技術發展歷史上扮演著繼往開來的角色,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何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