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多數省部級官員“退居二線”會進入全國人大或政協這一慣例不同,副部級和司局級官員退休卸任后,他們的名字常常出現在部委主管的協會會長、理事長名單上。
只是,這種情況也許即將改變行業商會協會要與行政機關脫鉤,被寫進今年全國人代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這表明中央再一次對協會整改下了決心。過去,中央針對現職官員兼任協會領導職務的現象屢出規范,對退休官員涉入行業協會也曾“苦口婆心”,但這個任務一直沒有百分之百完成。
事實上,很多行業協會的前身就是部委。據曾任輕工業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戎文佐在《從部門管理轉向行業管理》一書中統計,原輕工部歸口管理的22個大類行業先后組建了43個行業協會,其中有16個在1988年國務院精簡機構的過程中成立,有12個是在輕工部改為輕工總會時成立的。
正因如此,從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始,一些被撤并的部委后來改組為行業協會,其會長等領導職務由現任官員兼任的情況便大量出現。
總之,在缺乏文件指導的情況下,至少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各種行業協會的會長由現任官員擔任,并不是什么秘密。但這種做法并不妥當。于是1994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部門領導同志不兼任社會團體領導職務問題的通知》,規定國務院組成部門和直屬單位的領導不得再兼任社會團體領導職務。有特殊情況的要備案。
到了1998年,這種約束一直擴大到了黨委系統。黨中央發布了相似的規定。不過,也有一條,特殊情況備案即可。
也因為這個“活扣”的存在,《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說,到2007年8月,仍有7680名黨政干部兼職,其中部級825人、司局級2690人、處級1180人。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目前依然有現任官員在協會出任職務。
而退休官員在協會出任職務,則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中央對退休官員在協會擔任職務沒有非常明確的指導性意見。只有在一些細分領域,有一些相對清晰的規定。比如說,中組部的文件規定,退休官員在企業兼職,必須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包括辭職)三年時間。
而在協會領域,其實在地方的操作空間各不一樣。這里又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模式:
一是像安徽這樣嚴格限制。2013年年中該省所發布的文件顯示,“現職公務員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得在行業協會商會、工商經濟類的聯合性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兼任領導職務,嚴格限制上述人員在其他類型社會組織兼任領導職務”。規定同時要求,“確因工作需要兼任的,應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從嚴審批”。
二是像山東這樣,三年后解禁。山東2013年的文件要求,退休官員(以及辭去公職的官員)想擔任協會負責人,必須在卸任三年之后,并且得由本人向其原所在單位黨組(黨委)報告。
三是像廣東這樣,一刀切不允許。2012年9月,廣東省民政廳曾要求,在2013年年底前,以個人身份加入行業協會商會的黨政機關和依公(參公)管理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一律退出行業協會商會。
也就是說,退休官員參與協會工作的尺度,各地的操作空間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