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觀看‘冷戰’第二季,”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分析師特列寧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如此為現在的局勢定性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全球50多個國家領導人出席,但沒有普京。
奧巴馬在接受荷蘭《人民報》采訪時說,他要向歐洲領導人傳達的信息是,普京必須“明白他在烏克蘭采取的行為將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后果”。
過去十年,俄羅斯憑借和德國保持良好關系,避免了與歐盟多國的沖突。但現在,在歐洲媒體的報道里,他們對俄羅斯的不友好程度也正在加深。德國《明鏡》周刊以“強權”為題寫道,普京對克里米亞事件的講話是對西方的一次大算賬,同時表明他沒有妥協的空間。俄羅斯的強硬態勢讓一直在中間斡旋的德國由粉轉黑,成了普京最嚴厲的批評者。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海牙核安全峰會上宣布,今年6月在俄羅斯舉行八國峰會的計劃已經取消。對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回應是,無所謂。
去年是俄羅斯同荷蘭建交400周年,在雙方商量著舉辦“友好年”活動之際,俄羅斯駐荷使館的一位參贊被鄰居舉報虐待孩子,遭到海牙警方的拘留和毆打。雖然后來荷蘭對海牙警方的行為進行過道歉,但莫斯科并不滿意,便決定停止從荷蘭進口鮮花和牛奶制品。
巧合且容易引發猜想的是,荷蘭駐莫斯科大使館的一名外交官,隨后也在公寓內遭遇兩名冒充電工的男子的毆打。
俄羅斯與一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舍斯塔諾維奇在《金融時報》撰文分析稱,因為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日趨強化同歐盟的往來,俄羅斯便放出警告將減少進口他們的商品,去年9月,這份沖突名單上增添了白俄羅斯和立陶宛,普京似乎要和所有人都打一架。
普京上一個引起全球關注的動作,是提議讓敘利亞的化學武器置于國際控制之下,釋放出“俄羅斯回歸外交大國”的強烈信號。但這在《金融時報》看來,現實卻是俄羅斯在中東不斷下降的影響力:在土耳其、沙特、約旦、以色列、埃及等國家看來,俄羅斯對伊朗的支持加劇了地區不穩定,而其對敘利亞政權的支持則引起了多國的憤怒。
更不用提同美國針鋒相對的緊張關系。在聲言嚴厲制裁、威脅踢出G8集團之前,奧巴馬去年就曾取消北美勞動節當天與普京的會晤,理由是兩人“沒什么可談的”俄羅斯為斯諾登提供庇護,讓美國惱怒不已。加拿大則在今年3月月初暫停了在索契舉行的G8峰會的籌備工作,召回了駐俄大使,還撤回了索契殘奧會上的所有官方代表。
西方媒體相信,一切正如加拿大總理哈珀所說的那樣,普京正將他的國家置于外交和經濟孤立的境地。
其實普京的施壓與反擊,很早就開始了。去年11月訪問韓國的普京,原計劃下午1點與樸槿惠會談,但他遲到了30分鐘;兩個月前在圣彼得堡,樸槿惠也等了普京一個多小時;與奧巴馬會談時他曾遲到40分鐘;2000年與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見面時,遲到15分鐘。韓國《周刊朝鮮》雜志報道說,普京用遲到這種方式來暗示自己無視對方的程度。但是,這家韓國媒體說,其結果只能是媒體指責普京非常失禮。
《金融時報》引用一位教授的分析稱,很多國家敢對莫斯科說不,原因是俄羅斯的勢力正在減弱,重要的一點是能源市場劇變,尤其是頁巖氣革命讓俄羅斯昔日的石油天然氣大國地位顯得越來越不重要。而去年,俄羅斯經濟增長急劇放緩,進一步削弱了影響力,想以貿易戰威脅對方,結果讓很多鄰國將出口轉向歐盟。在中東,俄羅斯多年來都在美國和伊朗的對峙中尋找中間路線,但現在,華盛頓和德黑蘭也已開始謹慎接觸。
只是,盡管在外媒的報道中,俄羅斯的外交表現如此糟糕,但普京卻很少受到俄羅斯國內的批評,糾正更無從談起。俄羅斯民調顯示,最近幾周普京支持率創五年來新高,達到82.3%。
“普京的政治天才在于,他明白對俄羅斯人而言,被人看作強大比真正強大更重要。”紐約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赫魯曉娃曾如此評價赫魯曉娃或者也是一個懂得俄羅斯人心態的人,因為她是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