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首都、直轄市和省會,被“覬覦”的城市頭銜還有很多,比如副省級城市以及這個聽起來高不成低不就的“較大的市”,千萬別小看后者,這個頭銜也要得到國務院的批準,背后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城市地位以及特別的權限—比方說,立法權。
于是,為了這些頭銜及其背后的好處,城市們不惜做出諸如連續27年在兩會上執著申請同一個頭銜、“自費”買名號、派官員向總理“苦苦哀求”這樣的行為。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城市對特殊待遇求而不得。
鄭州再次“落選”鐵路樞紐中心,一度引來數千名網友抗議。劉志軍不得不親自出面辟謠:所謂樞紐,其實是指高速客車的檢修基地……
副省級市是一種行政級別,而不是行政區劃級別。簡單來說,就是這個稱號實際上不是來自這個城市本身,而是來自于市政府機關主要領導們的級別。副省級市的“四大班子”: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均為副部級,與副省長同級,所以城市就因此沾了光。
副省級市的主要優勢在于,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上將其與省級行政單位統一對待,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已經有了省一級的權限,只不過依然要納入所在省的管轄。
副省級市的前身是所謂的“計劃單列市”,判斷標準就是其獨特的經濟地位。1994年,中央把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杭州市、濟南市共16個市的政府機構行政級別定為副省級。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直轄市后,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副省級城市大多數是省會,非省會城市只有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這五個。

雖然國家早就聲明:“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考慮增加副省級市”,但這并不妨礙各地級市的熱切追求。曾有來源不明的消息稱贛州、襄樊、安慶、株洲、洛陽等十個城市將榮升第二批副省級市,第一批副省級市還被要求在經濟上給予它們“有力的幫助”。
另外一些城市沒有“傳謠”,而是用實際行動讓自己當上了副省級市—沒錯,它們決定“自費”。
“自費”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地方財政補貼高出來的工資差額—因為副省級城市的政府機構要比地級市高半個級別,相應的政府官員的工資也要高半個級別。自費享受副省級待遇的城市有昆明和貴陽。
從1987年至今的27年里,每年全國“兩會”前夕,溫州都會專門為同一個建議或議案做準備,那就是請求國務院批準其成為“較大的市”。
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不是因為溫州這個城市還不算“較大”。“較大的市”其實是一個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地級市立法權而創設的。地級市一旦獲得“較大的市”的地位,就擁有了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權。
國務院共分四次審批了19個“較大的市”(后重慶升為直轄市)。1993年之后的20多年里再未有城市獲批。直到去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逐步增加較大的市數量”,被視為重啟“較大的市”審批的信號。據《南方日報》統計,目前至少有近20個城市傳出申報“較大的市”的意向。江蘇常州市市政府還將爭取成為“較大的市”列入“2014年30個重點工程”之中。
有些地級市在申報時還使用了“苦肉計”,把自己的全部問題都歸于沒有立法權上。比如佛山市市長宣布,佛山之所以空氣質量不佳,部分原因是佛山不屬于“較大的市”、沒有地方立法權,對黑煙車缺乏嚴格處罰措施所致。
1984年,大連、青島、上海、溫州等14個沿海城市,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開放城市自然會有較為開放的政策,這些城市可以獲得寬松的外資項目審批權限、對外資企業的優惠待遇、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增加外匯使用額度等“特權“。
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被證明確實可以“先富起來”。到2006年,這14個城市的生產總值達到40449億元,占全國的19.3%,相當于用全國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五分之一的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開放城市公布后,威海一直聲稱自己是第15個沿海開放城市,并總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透露這樣一條信息:當年威海市領導發現自己不在開放城市之列,為了不讓居民失望,特地上京找到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據理力爭。
1987年,國務院終于批準威海市區享受等同于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
500萬人什么樣的城市能稱為“特大城市”?1980年,中國首次規定城市人口100萬以上就算特大城市;2010年提出了新的劃分標準:市區常住非農業人口300萬至1000萬以上為特大城市;2013年,根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新的標準設定為城區人口超過500萬。
既不沿海、又不是副省級的內陸城市們還能爭奪什么頭銜?最激烈的競爭故事發生在武漢和鄭州之間,它們搶的是“全國鐵路中心樞紐”。
作為“火車拉來的城市”,最繁榮時的鄭州鐵路局曾經管轄著湖北、陜西等四省的六個鐵路分局,是中國最大的鐵路樞紐。
但從2004年開始,鄭州的樞紐地位就不斷被削弱。當時鐵道部提出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將武漢定位為全國鐵路四大樞紐之一—另外三個,當然是北上廣。2004年4月18日凌晨1點18分,Z38次列車從鄭州呼嘯而過,結束了鄭州火車站建站百年以來逢車進站必停的歷史。
2005年3月,湖北籍的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把鄭州鐵路局一分為四,又分出武漢鐵路局,并把河南南部劃歸武漢局管轄,徹底結束了鄭州鐵路局的光輝歲月。
2008年,鐵道部決定斥巨資在全國范圍內新建和改建客運中心,而當時定下的六大鐵路樞紐客運中心中除了北上廣外還有武漢、成都和西安,鄭州再次“落選”。此事一度引來數千名網友抗議。劉志軍不得不親自出面辟謠:所謂六大樞紐,其實是指高速客車檢修基地的設立地點,國家絕不會剝奪鄭州的樞紐地位……
話雖這么說,進入高鐵時代之后,從日發車量、客流量和高鐵車次來看,武漢都已經遠遠甩開了鄭州。
撤縣設市是中國所有縣城的夢想,即便縣級市依然要歸地級市管轄。在1997年之前,我國曾經有過一輪大規模的撤縣立市大潮,隨后,縣升級為市的大門便基本關閉,之后撤銷的縣,大多成了附近城市的一個區。
自從十八大表態要推動新型城鎮化,全國的縣城們又看到了“變身成市”的曙光。“市”不但名頭好聽,對招商更有好處,而且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分配,更主要的是,領導們的提拔機會也會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