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第二次遇到王俊煜,按世俗觀點,這個1985年出生的年輕人已經是億萬富翁:年初B輪融資,他的豌豆莢團隊得到了軟銀1.2億美元的投資,公司估值達到十億美元。
“嗯,小伙子,真不錯。”很想拍拍他的肩膀夸一句,就像2009年我第一次遇到韓寒時那樣。
這兩個“80后”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都承認中學時代是《南方周末》的讀者,并被這份報紙深刻地影響著。
但他們又有巨大的不同。在遇到太多文科生之后,我更欣賞王俊煜這樣的技術精英,不是因為他更年輕,而是因為一種踏實的感覺。
這批“80后”技術精英和上一輩非常不同,包括李彥宏和周鴻祎。
“雖然我們不適應360那一套,但他們(百度和360)也不適應我們這套,‘70后’之間互相對罵,但‘85后’、‘90后’是小飛俠……”這是豌豆莢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崔瑾的話。
從我聽到的所有人對他們的描述來看,他們沒有特別新鮮的地方,只是不眠不休地、最極致地改善產品體驗。至于老前輩們的互聯網江湖,不是他們在乎的。
往事。2010年中秋節,創新工場投資的幾家公司的創始人,被李開復帶到360的CS練習場聯誼,和360團隊對戰。在對方主場,創始人們毫無懸念地輸了。
中午一起吃飯時,周老前輩教育大家:在中國互聯網要做成事,你們這些“書生”是不行的,太陽春白雪是打不了仗、成不了氣候的。
說完沒多久,周鴻祎接了個電話,電話里說騰訊趁中秋佳節,在三四線城市“搞”360,周打滿雞血回去指揮戰斗了。沒多久爆發了“3Q”大戰。
這大概是王俊煜離有江湖色彩的網絡最近的一次。在一次現場演講中,他講了這段故事,并表達了豌豆莢的路是多么不同。
“這個世界99%的事情你經驗不足,唯一依靠的是你信仰什么。我們信仰產品第一,我們所有的決定基于它為前提。”崔瑾這樣說。這是豌豆莢不同于老巨頭們的地方。
有個行業公理說:“一個公司的氣質取決于創始人的氣質”。王俊煜被公認為老實人,連公司做飯的阿姨也說:“他特別老實,連他的貓都和他一樣老實。他家里有兩只貓,但他不會把貓帶到公司,因為他的貓在公司會被其他貓欺負。”
在豌豆莢辦公室,貓們在寬敞的休閑區走來走去,整個辦公空間非常符合人們對一家有文化的“好公司”的想象。
什么是“好公司”?王俊煜在幾乎所有采訪里都會提到Google,這是他接觸的第一家公司。
但王俊煜否認自己有野心,“我沒什么野心,我的看法是做對的事情,能到什么樣就什么樣。”
這樣說也許經過真實思考,也許只是謙虛。他從未把抱負公之于眾,但他的眼神和言語,卻讓你覺得他一定有實現抱負的邏輯,不管這個抱負有多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