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你,還記得中學班上那個頻頻逃課、最后總能被父母老師在網吧逮住的“網癮少年”嗎?而現在,他吃飯、睡覺、走路、上廁所甚至跟女朋友約會都埋頭于智能手機,成了千千萬萬“手機奴隸”中的一個。從“網癮少年”到“手機奴隸”,正是一部交織著網吧衰落和移動互聯網崛起的個人史。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的數量增長至5億。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使用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上網的人數。相形見絀的是,網吧用戶的比例下降到了18.7%。
頹勢并非剛剛顯露。2010年,全國網吧市場規模約為771億元人民幣—看上去挺多?但這比2009年的數字下降了整整100億;次年,全國網吧市場終端保有量首度出現負增長。
同時,移動互聯網卻在狂飆突進,轉折點恰恰也在2011年。這一年,全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比前一年翻了一倍,由3550萬部猛增至7210萬部,此后仍以每年超過30%的漲幅持續上升。
當網絡成為隨身物品,尤其在智能手機價格和網絡資費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網吧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1995年,中國第一家網吧“3C+T”在上海成立,拉開了十年黃金時代的序幕。在互聯網還是尖端科技的當時,這是普通中國人接觸它的唯一途徑,網吧也因此成為時尚青年的聚集地。1998年克林頓訪華時,“3C+T”甚至被美國領事館列為參觀計劃中的一項。彼時,上海職工平均月薪只有1005元,而網吧的收費高達每小時20元,但依然爆滿。
2000年后,隨著網絡游戲在國內盛行,三五個朋友相約去網吧打游戲,成了80后的集體記憶,也推動著網吧行業進入鼎盛時期。但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這種場景逐漸被搬到了大學寢室中,網吧的增長漸緩。2007年被業界視為“微利時代”的開端,機時費降到每小時2元,卻再也延續不了當年的火爆。
移動互聯網又給了它更重的一擊。2012年,全國網吧數量首次下降,短短一年內倒閉了一萬多家。留下的人開始思考新的出路,一些網吧試圖通過升級服務內容、改善網吧環境等方式重獲青睞,還有些開始探索手機所無法提供的服務,比如一杯咖啡、一個包廂甚至一桌臺球,將網吧打造成一個社交場所。
不過,這種“創新”更像是回到了20年前—“3C+T”剛剛成立的時候,就是一家網絡咖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