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娛樂公司來說,藝人的形象出現安全危機,是一個小規模的惡夢。
有的危機始終沒有在不恰當的時候爆發。例如好萊塢男星洛克·哈德森,在銀幕上扮演直男硬漢,但現實中的他卻是Gay。他的全盛時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風尚嫌保守,不可能接受他公開亮相,即便后來民風開放,對男明星來說,這取向仍然需要柜中深藏:人們無法接受他們繼續擔任男性氣概代言人。性取向和吸毒、不夠主流的政治態度、婚姻生活中的表現,都是明星形象危機的多發區。
危機一旦爆發,不只會損害到他們自己銀幕上下的形象,更會牽連到商業收益,他們所代言的品牌,往往會迅速作出反應。2008年,莎朗·斯通發表了一通關于四川地震的不當言論,她擔任代言的迪奧,立刻取消了她所代言的廣告形象及商業活動,并表示,和她“已沒有任何關系,將不會再對其個人行為作出評論”。2010年,李孝利承認自己專輯中的曲目是抄襲之作后,她代言的品牌向她所在的公司索賠。短跑名將泰森·蓋伊承認使用禁藥之后,他所代言的體育品牌迅速終止和他的合作。

還有,伊能靜和黃維德牽手被拍后,伊能靜的廣告被撤換,黃維德主演的電視劇沒能在臺灣播出,也被認為和緋聞有關。還有“艷照門”的爆發,盡管那正是娛樂圈的混沌時期,丑聞常常會成為助燃劑,張柏芝很快復出,但她顯然被降級使用,她代言的產品,從國際化妝品品牌降格為婦科洗液。
所以,那些形象隱患、裂縫、陰影,都得及時撲滅、迅速填補,或者設法掩蓋。洛克·哈德森的性取向即將被小報曝光時,他的經紀人立刻給他安排了一場婚事。酒井法子和吸毒的丈夫早已分居,卻不能離婚,原因或許很復雜,但最直接的原因或許—她正以完美主婦的形象出現在廣告里,她的婚姻也是這個產品的一部分。
作為代言人的明星,當真會對品牌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么?2011年,有家美國的調查公司,發布了一份題為《名人廣告:揭穿廣告效力的神話》的調查報告。報告認為,在過去一年里,泰格·伍茲沒能提升他所代言的品牌的影響力,反而使之負增長了30%,他因此被列為2010年度最糟糕廣告代言人。導致這個結果的,是他在2009年爆發的性丑聞。調查報告是否公正,暫且存疑,真正影響人們評價的或許只是:“他的負面形象會影響我們的購買”這樣一個不斷被媒體重復的結論。
明星和代言品牌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單向的,品牌的丑聞,同樣會殃及擔任代言的明星。2008年,“三鹿奶粉”爆發丑聞,為之代言的明星,遭遇憤怒圍剿,第二年,《食品安全法》草案增加規定:“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個人在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而前幾天,北京市一中院對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解讀,明星代言的產品有問題,明星負有連帶責任,消費者可追償。
與人有關的事業,都是這樣風險莫測。人的欲望,匯聚成最大的資本,始終在調度、在懲罰,試圖給出一個完美祥和、安全生產的世界。只有徹底離開這個場所的人,才敢于破壞自己的安全性,就像洛克·哈德森,在八十年代,在六十歲時,公開宣布,自己是Gay,且已患有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