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一日
地點: 深圳大梅沙喜來登酒店
人物: 李檣、沈浩波、楊瑞春、劉東明
藝術和商業最大限度的聯姻,極可能就是這樣極具穿梭意味和黑色幽默的:為宣傳文藝電影《黃金時代》而舉行的第二場沙龍,被設置于五星級酒店的戶外會場。寶藍色綢布和白紗吊頂構建出的富麗,與墻壁上精心裝裱的黑白劇照,對比強烈。而與會者,從近十套棉質民國道具旗袍旁經過,卻很少有人凝神關注,甚或還有對工作人員發出“什么是海報”疑問的,是西裝革履、不時招呼著“×總”的企業家們。
對談開始前,投資贊助方的逐一介紹發言就花了大概13分鐘的時間。作為電影《黃金時代》的唯一主創代表,編劇李檣自上臺就表情嚴肅,松垮的一身黑色棉質衣服,似乎并沒讓他顯得多輕松。當主持人的話筒出現問題,發出噪音般的“噗通”兩聲時,李檣才像找到狀態,開始笑。
隨后的李檣展現出了他現實的一面。企業家劉東明用方言味濃重的普通話,說到跟朝鮮比幸福時,李檣不住點頭笑;騰訊網副總編輯楊瑞春聯系“馬航事件”,說當今時代的不確定性時,李檣也頷首。
詩人沈浩波抑揚頓挫地朗誦完一首詩之后,李檣面對主持人對個人期許的提問,做出了理性得足以讓人驚詫的回答:“當然希望很有錢。有錢是真的。”
他還解構了平日給人的文藝形象,稱他的寫作就像農民下地種糧食、工人上班,是很日常的勞動生活。
由于到場的有頭銜的嘉賓太多,主持人不得不進行“擊鼓傳花”的輪番點名發言,《黃金時代》的電影主題直到沙龍將近結束,才被認真問及。這期間,負責騰訊微博的楊瑞春幾度拿起手機翻看。
這是一場平淡得幾乎沒激起任何漣漪的討論。連聊起的最近熱炒的演員與編劇口水戰,李檣都以“具體項目具體分析”從容化解了。
活動后,李檣在一室之隔的噴繪幕布后做專訪,幕布外冷餐會上的觥籌交錯聲不時傳進來。問他怎么看待這種尷尬的情境,他說:“不奇怪,這是電影的正常面貌。電影的商業性和工業性是與生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