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中國哲學家荀子說,一枚繡花針,下覆百姓,上飾帝皇。今天,老店第三代傳人謂,這枚繡花針,承傳手藝,革新傳統。一根小小的繡花針,穿越歷史的長河,繡成一雙雙漂亮的繡花鞋,美觀、踏實,裝飾和開展了人生的步伐……
踩著一雙白底藍花的時尚高跟繡花鞋,一身潮流打扮的王嘉琳(Miru),熟練地拿起繡花針,串上珠片,一針一針地來回穿梭于鮮艷的紅布上,別看這小妞才二十出頭,卻原來是一間擁有五十五年歷史的繡花鞋店的第三代傳人。
Miru的祖父王先達于1958年創立這店,后來由兒子王景華和鐘伯接手,現由王氏父女一起打理。三年前,由于舊店業主拒續租約關系,先達商店便由彌敦道搬至寶靈商場,雖然人流比主街少,但也不減知名度,只因這年輕的小妮子為老店的產品注入了不少新元素、新意念和新構思。
從小便在祖父的店里打轉、對女紅和刺繡滿有興趣的Miru,立志要承傳祖業,更特地跟做鞋和做刺繡的師傅拜師學藝,學習這門日漸失傳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師傅很好,將所有做鞋的步驟都教我,雖然我曾看書或上網看過做鞋的過程,但中式拖鞋或繡花鞋的做法是很不同的。我時常會到師傅的工場,給他看新設計,他會給我意見,對配色也很有心得。”
過往,懂得制作繡花鞋的,多為上海師傅,后來也加入了本地師傅,顧客亦以滬人為主,因他們愛體面,外出和居家也講究穿戴,對手工編繡,精巧細致的繡花鞋,更是情有獨鐘,這風氣也隨著他們移居香港而蔓延開來。
然而,時移世易,年輕一代的顧客覺得這些傳統款式的鞋子,只能在婚嫁節慶時穿著,平日倒像派不上用場。于是,Miru便從款式、顏色、實用等方面改良鞋款,并設計相配合的手提包或小物盒等配襯飾物,給產品來個大革新。“我的畢業功課,正是給我們的店制作商標及翻新品牌。在爺爺的那個年代,師傅只會做幾種鞋款,但我想從顏色、款式和季節做細化,除了賣鞋外,也有一個DIY工作坊,讓客人可以參與制作鞋面,如繡珠片或繡花,我們再因應他們的要求做出不同的鞋款。我更虛擬了店鋪的布置,還有包裝,如春蘭系列,以及繡花用的材料配套等,均一應俱全。”
這不單是一個功課項目,還是Miru一步一步實踐的大計。三年前,她為店鋪在網上開設了面書(Facebook),吸引了一班年輕的顧客,更拓建網上商店及與客人互動的工作坊。“我自己也拍了一些做鞋的片段,稍候會放到網上,解構如何做一雙繡花鞋。過程是很復雜的,譬如做拖鞋,由鞋底開始,要剪出形狀,包上一層皮,再包再剪裁……很花時間,是沒可能一天便做成一雙鞋的。”此外,客人如有喜歡的布料或想法,亦可帶來給Miru設計成量身訂做的繡花鞋,若是不太復雜的設計,約在數星期內便可完成制作。“曾有一個九十多歲的日本婆婆,可能在日本看到訪問報導,特地來到我們的店鋪試鞋,現在日本顧客多了些,他們都很喜歡熊貓和花卉圖案的繡花鞋。”
一根繡花針,繡出了幸福藍圖,承傳了傳統,創出新里程,令每一步更踏實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