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 “跨界鬼才”。在他身上,你永遠會感覺到激情不滅,創意不減。每個領域,他都有興趣摻和一腳,可是每個領域他又都能玩轉到極致,創作出不朽的作品。跨界于他,不是淺嘗輒止的玩,而是一件由心而發的事。他說:“我不太在意頭銜、身份、角色,也不太在意以什么形式呈現我想表達的東西,重點是我表達了,并且真的影響到一些人的思想。藝術就應該是感性的,不應該被限制形式和框架。只有用心的藝術,才能夠真正打動人的心靈。”撰文:喬夕 圖片:受訪者提供
馬興文
著名跨界藝術家
馬興文(Simon)出生于香港,7歲開始學傳統國畫,師從中國當代頂尖50位藝術大師之一的范嬰子登先生。14歲赴英留學,大學主修建筑設計。學成歸國后,年僅23歲的他,到上海幫助父親打理室內設計業務。28歲時,成立自己的公司。現為MA.DESIGN集團CEO兼藝術總監。2011年,被“胡潤百富”評選為十大杰出設計師之一。2012年,“龍馬情”畫作在上海、北京、邁阿密、阿姆斯特丹、香港等城市展開世界巡回展。2013年,代表中國上海館參加“第55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并舉辦“馬興文墨·筆·心特邀展”。2014年,舉行“馬興文心·水·墨世界巡回展”。
今年是中國的傳統馬年,馬興文(Simon)用“心·水·墨”的手法及藝術創作思維,從繪畫到藝術雕塑,結合中國的傳統潑墨和雕塑方式去重新演繹“馬”。此次“馬興文心·水·墨世界巡回展”,既是Simon對擅長畫馬的徐悲鴻大師的致敬,也是想向人們展示一個不一樣的馬的世界,馬的精神。
跨界
他曾為法拉利設計中國限量版跑車;他曾是張學友音樂劇《雪狼湖》的藝術宣傳總監;他開創的MA.DESIGN品牌設計的沙發要賣到近10萬人民幣一張;此外,他還是一名畫家,雕塑家,其藝術作品在全世界諸多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都有展出。他說:“也許我的畫工并不是最好的,但我覺得作畫最重要的是激情和感覺,我是畫感覺的。”
能夠游刃于繪畫、音樂、建筑設計等諸多不同領域,并不算本事,但能夠在每次跨界都獲得成功,那才是真本事,無怪乎外界贊譽Simon為 “跨界鬼才”。這些看似不同的領域, Simon用“悟”、“修”、“道”三個字,就足以包含其共性。“悟是心+五+口。首先要把心打開,然后用五官多看、多聽、多問、多想。口則代表交流與溝通。修就是練,要多嘗試、多練習。而道,則是沉淀在自己的文化中。”
那么多天馬行空、各不相干的領域,靈感從何而來?Simon說,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創意。“無論是出行路線的選擇,還是做一道菜肴,選擇一件衣服,都可視作一種創意。我所有作品的靈感都來自于生活。”
他的藝術風格,如同他的跨界身份一樣,很難被人界定為哪一派。“藝術沒有對與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有我的特色。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現代書畫藝術是不是過于重視流派學說,你知道現今所有的書畫派系,都是前人定下來的,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作品對號入座而不能創造屬于自己的風格?讓人看不懂的藝術才是真藝術。”
被問及當下一些年輕人“物質至上”的價值觀時,Simon無奈地說:“很多人誤以為奢華或富有是拿名包,戴名表。其實不然,真正的奢華,是人對于生活的真實感受。對我而言,只有適合我,感動到我的才是我心中的奢華。”
仁馬傳遞愛
正在世界各地舉行的“馬興文心·水·墨世界巡回展”的代表作是大型雕塑“仁馬”。Simon說,創作這件作品的契機,源于與徐悲鴻遺霜廖靜文女士的一次飯聚,對方希望能夠把徐悲鴻的馬帶回來。盡管Simon明知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是,向來愛挑戰的他,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是時候做這樣一個結合過去和現在的展覽,追尋徐悲鴻大師的足跡。于是,他運用不同的材質和形式去體現馬的不同個性與特質,用新的手法展現出一個關于馬的世界,包括人馬情的傳遞。他希望借作品鼓勵人們學習馬的仁愛精神。“畫馬就要懂馬。‘仁’是一種大愛,是人類與天地同步、協調、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長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馬’忠誠且勇敢,勤奮且堅毅,謙遜且仁厚。‘仁馬’就像水潤澤萬物,會慢慢滋潤滲透人心,凈化每一個人,將人們已經缺失的精神力量帶回來。”
雖然這些年來,Simon做了很多大型的商業項目,在外界眼中,他儼然很商業化。但走近他后,不難發現,他最關心的,始終是人最本真的東西:愛。早前在第55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他展現在公眾面前的“筆·墨·心”系列作品,也在傳達一種對人的愛,對自然的愛。“我們的心很重要,但在當下這個浮躁的時代,人們根本沒有辦法靜下心去關注自己,更不會考慮到環境對人類子孫后代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錯失。我曾經問我的學生,十年以后你們怎么過?他們答我,就這樣過吧,沒啥特別。他們從來不會考慮十年以后,水龍頭開出來的水是否干凈,呼吸的空氣是否干凈,吃到肚子里的菜是否干凈這些問題。所以我覺得時代需要我們藝術家站出來說一些話,做一些事。”于是,Simon推出了《舞動的中國水滴》作品。“我的目的不在于賺錢,而是希望把這個愛護水資源的能量傳達給小孩子。希望更多的人珍惜我們的水,愛護提供我們生活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