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養老”今冬更熱
還未入冬,寒流便悄然襲來,很多北方城市的老人開始準備“飛”到南方去避寒,等到來年天暖后,他們再回北方享受春光明媚。人們把按照季節遷徒,在嚴冬和酷夏來臨之前飛到更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的鳥叫“候鳥”,因而,這些隨著季節變換而在南方和北方之間轉換生活地的老人就被形象地稱為“候鳥族”。
隨著提早來到的寒流,“候鳥養老”今冬更熱。
在寒冷的冬天到來之前,到陽光明媚的南方城市里生活,不但會得到—種養生的益處,更是—種挑戰老生活方式的嘗試。
今年67歲的李阿姨退休后一直在過著“候鳥式生活”,她這幾天正在籌劃著到海南過冬的行程安排。
李阿姨說,目前海南像他們這樣來自北方的老人越來越多。與李阿姨同行的還有她的親家老兩口兒,他們也是在去年偶爾去到海南,感受到那里冬天溫暖的陽光、干凈的空氣和舒適的環境后,決定今年再次同去。
退休近10年的劉老先生已經連續5年都到三亞去過冬了。他原本有嚴重的氣管炎,這兩年冬天在三亞享受那里的陽光和充足的氧氣,氣管炎基本好了,而他老伴的腿疼毛病也好了一大半。
“候鳥式養老”已經成為目前很多有一定經濟能力的老人的一種養生方式。其實,除了養生外,老人們結伴到一個全新的地方,找到一種全新的生活感覺,讓很多老年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社會角色,煥發新生。經常換個新環境,這對很多退休老人來說是件好事,一些抑郁癥的老人還會因為陽光充足而痊愈。身體條件和經濟條件允許的老人可以嘗試一下。

“候鳥”生活并不孤獨
在一些人眼里,離鄉背井,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生活,沒有朋友,想家、孤獨最容易乘虛而入。“候鳥”們背井離鄉會不會與孤獨相伴?很顯然“候鳥”們并不這么看。他們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好,敞開心扉總能找到玩伴,享受生活的愜意。
椰樹、海風、陽光、沙灘,海南的海口和三亞是“候鳥”老人最愛。79歲的王晨星已有5個年頭在三亞過冬。每年11月底,他就會跟老伴從家鄉沈陽來三亞,等到來年4月再回去。每天,王晨星吃完早飯就和老伴去海灘散步,中飯后睡個覺,傍晚去下海游泳,生活得滿足而愜意。
廣西的北海、廣東的珠海等地,近年也迎來眾多“候鳥”。71歲的任先生是新疆的退休老師,目前和老伴在北海過冬。“新疆冬季氣溫低,空氣干燥,老伴受不了。”任先生說,老伴患有心血管病,去年他們也在北海過冬,春暖返疆時,老伴的病明顯好轉。任先生已經決定,以后有生之年都在北海過冬,“健康快樂最重要”。
在三亞的海月廣場,每天下午,來自貴陽的趙尚志就會拿著單簧管,和東北來的兩個愛好玩樂器的“候鳥”聚會。三個人,一人拉二胡,一人吹單簧管,一人演唱,在廣場上就像開露天演唱會。
由于到異地的“候鳥”們眾多,且一般會集中在幾個地方玩樂,只要敞開心扉,不管有啥愛好的人,都會找到知音。一些“候鳥”老人還拉起了組織,來自哈爾濱的趙守志,2008年退休后每年都到三亞過冬。他組織“候鳥”中的文藝愛好者成立藝術團,在露天廣場頻繁進行演出,成為當地著名文化品牌。
少花錢也能享受生活
雖然成為“候鳥族”對經濟條件要求比較高,但生活愜意,卻并不一定要過得奢侈。計劃得當的話,花費不多也可以享受生活。
有的“候鳥”買房“筑巢”過冬,過完后再把房子托給中介出租;買不起房子的,就租房或入住老年公寓,“借巢”過冬,如果肯費心四處尋找比較一下,千元在三亞周邊村鎮也可以過一個月。
來自上海的張女士和五個同伴,租住了三亞碧海藍天小區里的一套兩室兩廳,人均月租1500元。不過,碧海藍天小區臨海,租房費自然不菲,而在三亞市區周邊的一些村鎮,比如海羅村,一個人的租房費用每月只需四五百元。事實上,對于候鳥們來說,在所有生活支出中,相比一日三餐的花費,租房費所占比例比較大。像張女士等六人,由于人多,他們自己不做飯,每天去小區的業主食堂吃,每人每餐花費也只在12元左右。“自己做飯吃,一日三餐的花費自然更少。”張女士說。
目前,已經有不少省份在考慮為自己省份的“候鳥”提供居住便利,比如烏魯木齊老年基金會就在北海修建了老年公寓,專門提供給從新疆來的“候鳥”,入住價比市場價便宜。
您是哪種“候鳥族”
第—種,是探親交友愿望——探親型候鳥。
這個群體的老人在外地有親屬或朋友,他們定期互相到對方的城市生活一段時間。此種方式產生的住宿費和餐飲費可以大幅減少,生活也有人照應,因此適合絕大部分老年人。
第二種,是休閑度假愿望——度假型候鳥。
這種類型的老年人群體會選擇某一理想的城市中專門的老年公寓,在某一時期過去居住一段時間,享受輕松、廉價的異地生活,在回家之前一般很少再去別的地方旅游消費,因此花費相對較少,適合大部分老年人。
第三種,是養生長壽愿望——安家型候鳥。
這樣的老年人一般每年在異地居住的時間平均在5個月以上,基本上已經融入了當地的生活,每隔一年或者更長時間才在家鄉和異地之間作一些調換。由于居住時間長,對當地的依賴度較高,因此一般都會在當地購買住宅,這就對這一群體的經濟條件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候鳥族”應注意的問題
選擇異地養老的老人還需要過幾道“門檻”:
首先是要先看自身的條件,除了經濟條件允許外,要在心理和身體兩方面都能適應“遷徙”。有關專家給出了如下建議:
1.身體太虛弱的老人,不太適應長途跋涉和溫度變化太大,因此建議不要嘗試。
2.冬天的南方早晚溫差較大,極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出門一定要攜帶外套。
3.南方城市,尤其是三亞等地濕氣重,居所一定要定期開窗通風,防止霉菌滋生。此外,平時一定要攜帶常規的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4. 專家尤其建議“安家型候鳥”老人,要注意身體狀況變化,一旦遭遇因水土不服而產生的生理病痛或發生某些意外,由于兒女和親人不在身邊無人照顧,一定要選擇物業條件好的小區居住,同時要保持與物業工作人員的通訊暢通,—旦發生意外,可以及時求救。
5.“度假型候鳥”群體的老人,如遇到問題時,可以依賴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進行救助。但是,未來可能會存在一些責任糾紛問題,因此需要事先對一些可能遇到的問題了解周詳。
6.如果生病在當地就醫,可能會遭遇醫保在異地報銷難問題,此外,各地落實國家的養老政策不盡一致,可能會因此產生心理落差和調試問題。
由此可見,想做“候鳥”還真是要經歷重重考驗。因此,在選擇做“候鳥族”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擺正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營造和諧的生活氛圍,享受溫暖愜意的時光,這才是“候鳥族”們追求的生活真諦。
候鳥式養老,您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