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桃花紅、李花白、鳥兒高飛。
驚蟄節氣陽氣漸升,氣候日趨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氣仍較強,氣候變化較大,且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很大,冷暖變幻無常,因而“春捂”仍然是很重要,不宜過早脫去御寒的衣物。所謂“上薄下厚,長生之術”,就是順應了陰陽的這種變化,下厚以護陰,上薄可發陽。
此時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開始流行。因此,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流感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應注意養肝、保肝。
春季氣候比較千燥,很容易使人口千舌燥、外感咳嗽。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批把、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另外,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等。
冬季帶給我們的除了寒冷還有僵硬,身體各器官如內臟、肌肉的功能都處于較低水平,骨骼和韌帶更是僵硬得很,忽然彎腰、扭腰、跳繩都很容易造成損傷。因此,為了預防肌肉和骨骼遭受到損傷,從事劇烈的運動前,“熱身運動”更是少不了。

春分
春分,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0℃時為春分。此時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氣溫升到0℃以上,春飛桃杏開,蝶舞蜜蜂來,農忙開始,小麥進入返青階段。
春分養生原則為“春分風不小,要防痛深擾”。一要平抑肝陽;二要健脾益氣;三要育腎養陰。從立春到清明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血壓波動大、過敏性疾病等。因此,在保健養生方面要保持飲食、起居、寒熱規律平等,陰陽平衡。
春分時節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已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應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肚腹不舒之弊;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萊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春分本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于是陽虛的本質更易顯現出來,常發生五更瀉,就是五谷不化的腹泄。因此,春分前后可常喝干姜燉湯。
初春時節風多、風大,易感冒流涕,應多到戶外鍛練身體,增強免疫力,常用溫性調料防感冒。因春天風大,風木克脾土,所以,大風天應少到戶外受風,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理中丸。
春分前后也要注意調解情志,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和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