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什么男人最搶手?必須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但不要以為只有現代男人會做飯,古代男人同樣也會,宋代文學家兼美食家蘇軾堪稱其中翹楚。
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對春筍尤為偏愛。春筍是竹子在春天新生而成的嫩芽,它被譽為春天里的“菜王”,有“蔬菜第一品”之稱。蘇軾每頓飯必有筍,他還笑言:“無竹使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又不瘦,餐餐筍煮肉。”吃春筍的同時,他還特別鐘愛喝芡實粥,芡實是睡蓮科水生草本植物芡的成熟種仁,《神農本草經》說其有“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的功效。蘇軾每日一碗,將其作為自己的養生佳品,他說:“粥既快養,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蘇軾一生坎坷,卻始終微笑著面對生活,在汴州,還流傳著他拼死吃河豚的故事。“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后來,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那里,他發明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還寫了一首叫做《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不料,朝廷里卻有奸臣進讒言說他成天吃肉享樂,于是,蘇軾又被貶到荒涼的嶺南惠州。在那兒,他又迷上了荔枝,還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不幸的是,蘇軾的詩恰被皇上看到,皇上想,我貶你到惠州不是讓你去吃荔枝的,既然惠州治不了你,呵呵,沒關系,還有天涯海角,蘇軾遭遇到人生中最惡毒的迫害——貶謫海南儋州。
現在的海南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旅游勝地,然而千百年前的海南卻是個讓人聞之色變的地方,毒蛇猛獸遍地皆是,瘟疫時刻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有些人寧愿被殺頭也不愿被發配到那里活受罪。然而,蘇軾卻去了。他到海南時已經過了花甲之年,貌似必死無疑的絕境,卻也并沒有困住他。原因很簡單,他是蘇軾。海南的生存環境艱難,蘇軾卻搖身變成一位野外生存專家,有詩為證:“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初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蛤蟆緣習俗。”他還欣欣然地喝著椰汁,然后將椰子殼戴到頭上遮擋強烈的陽光,美其名曰“東坡帽”!
蘇東坡在《老饕賦》一文里,給我們描繪了他理想中的一桌豐盛筵席:“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翻譯過來就是豬脖肉、秋蟹、蜜餞、羔羊、蛤蜊、糟蟹,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東西。可見,蘇軾心中的美食不是鋪張浪費型的,而是經濟適用型的。他一生起起落落,歷經風風雨雨,接連遭遇貶官,但他每到一地卻能吃得飽、睡得香,足見其隨遇而安的豁達心態,令人嘆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