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命名
墨名是墨的質量或品種區分的標志。不同的墨名可以透露出不同的信息,了解墨名的來源對于提高收藏鑒賞能力是十分有用的。
在中國傳統制墨業中,墨的命名方法大致有五種:
第一,從材料來命名,以名字表示材料的精美,如“上品清煙”、“延川石液”、“五百斤油”、“鹿角膠”、“烏玉塊”等。
第二,從墨表面的圖案內容來命名,如“龍鳳呈祥”、“立鶴步云”、“黃山圖”、“西湖十景圖”等。
第三,從制墨手法來命名,以此表示制法古老,如“易水光”、“東坡墨法”、“輕膠十萬杵”等。
第四,以歷史典故來命名,如“小道士”、“元香太守”、“客卿”、“東齋注易”、“松滋侯”等。
第五,為了收藏和紀念而命名,這種命名方式通常用于觀賞墨,如“××氏家藏”、“黃海歸來”等。
物以稀為貴,現在存世的古墨越來越少,保存完好的古墨更是少有,因此古墨收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具有較好增值價值的多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目前存世較多的是明清時期的古墨。
品質優良的古墨經過千錘百煉,雖歷千年而其質不變。通常說來,其質量特點有以下幾點:
質地細膩。優質古墨所選煙炱粗細適中,無白灰夾雜其間,用膠也均勻,所以煙炱和膠完全融合,制出的墨質地精純、細膩,達到“上硯無聲”之境。
堅硬難化。優質古墨由于選材嚴格,做工精細,所以質量很好,浸水不易化。據史料記載,南唐李廷珪所制之墨質地堅硬,達到“其墨能削木,誤墜溝中,數月不壞”的地步。
膠量適中。優質古墨的含膠量恰到好處。含膠量過多則黏性重而滯筆,過少則有質地而無光彩。所以優質古墨在制作時基本嚴格遵循“凡煤一斤,古法用膠二斤”的“黃金比”配比方法,因而墨雖濃而不黏稠,又易施筆。
墨色亮澤。優質古墨的顏色多烏黑而有光澤。
清香彌久。由于在制作時加入了部分香料、防腐劑,所以優質古墨都能防腐并散發清香,尤其是朱砂墨,“置于柜中,滿柜貯香,不生蠹蟲”。
墨的保存
古墨的保存是收藏的一個重要過程,保存得當才會避免藏品價值的損失。通常來說,古墨的保存分為存放和保養兩部分。
古墨的存放是指收藏意義上的存放,是一種長期的保存。墨無論是松煙墨,還是油煙墨,都是用膠黏合在一起的,因此既怕受潮霉爛,又怕干燥爆裂。所以,防潮、防干燥是長期保存古墨最重要的兩點。剛收藏的墨,應用紙包起來封好,平放在盒子中,再將墨盒掛于通風陰涼處,使墨避免與潮濕空氣直接接觸。
古墨存放不當,很可能出現受潮、斷裂、彎曲等問題,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保養。
保養古墨通常選擇在最干燥的季節。以手撫墨,用汗氣潤澤它,如果常將古墨揣在身上,受些人氣,可保持較好的干濕度。
對于已嚴重受潮、生霉斑的古墨,不要急于除霉斑,因為這時的墨塊已因膨脹而變松軟,強行除霉斑,有可能破壞古墨的棱角線條、圖畫款識,所以應當先去濕。具體方法是先用綿紙將墨錠包封好,放置在生石灰中,過十余天取出,墨中的潮氣便會去掉。再用軟毛刷子或軟性紙擦去霉斑。
古墨斷裂后可以用磨的濃墨做粘合劑,將斷塊粘合起來。
墨錠變彎曲可能是因為墨的放置方法不正確造成的,如果又受潮,墨錠就會彎曲得更快。墨錠變彎后不能用力扳、壓、敲。正確的補救方法是用紙把墨包封好,將彎突的一方向上,平放好,在上面壓上一本不太重的書,過些日子再加重,時日一久,墨錠就會矯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