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盂,又名水丞。“丞”,有輔佐、輔助之義。水丞,意為書寫時的一種輔助工具。盂,原為一種盛飯的器皿,圓形,敞口,不甚深。水盂成為文人書案盛水的用具應是漢魏的時候,以后歷朝襲用。宋人趙希鵠在《沿天清錄集》中對水盂作了如下注釋:“晨起則磨墨汁,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水盂的材質,以銅、玉、石、瓷、紫砂為多。晉代和南北朝的水盂多為青瓷材質,形狀也不拘一格,有的鼓腹如罐,有的為動物造型,如青瓷兔形水盂等,極為精致可人。到了明清兩朝,水盂的制作更為豐富,以瓷質而論,色彩多樣,有青花、粉彩、單色釉等等。
筆洗,也是用來盛水的,它是毛筆使用后,以洗去余墨的器具。最古老的筆洗曾用貝殼、玉石制作。到了宋代,則有精致的瓷筆洗面世。傳世的筆洗,以其小巧玲瓏、形制多樣而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質地有玉、石、瓷、陶、銅、鐵、瑪瑙、象牙、犀角等,一般為敞口、淺腹。為了適應需求者的審美和工藝要求,在花色品種上日益講究,有動物造型的,如魚形、獸形,也有花果造型的,如桃式筆洗,制成半個桃形狀,一端有枝莖,桃葉包繞,造型飽滿、生動。現在,玉筆洗存世量僅次于瓷筆洗,而犀角、象牙和瑪瑙筆洗幾乎皆為明代中晚期和清代的產品,材質高貴,制作精良。
滴,又稱之為硯滴、水滴、水注,可用此物直接為研墨添水,一般均有兩個小孔,一個進水,一個出水。硯滴十分小巧,形態各異,有魚滴、鳥滴、佛手滴、筍滴、壽星滴、荷葉滴、李白滴、劉伶滴等等;若以色彩來分,則有寶藍、翠綠、烏金、青花、乳白、三彩、五彩、茄紫、梅青、嬌黃之別;從材質來看,可分為玉、石、金、銀、銅、鐵、錫、玳瑁、瑪瑙、竹、木、瓷、陶、象牙、犀角……
在當今,書畫愛好者日益增多,一些陶瓷廠所制作的水盂、筆洗、硯滴紛紛上市,造型繁多,價格不高,也受到了收藏者的歡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