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裕騰集團董事長周惠明而言,從小最大的夢想就是尊崇圣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境界,實現“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崇高目標。
夢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實踐夢想必須邁開步子,有規劃的行動起來,竭盡全力把夢想變成現實。無論是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再或者是一個國家,只要有夢想,就有了追逐的方向,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豐富自己,體現生命的價值。只要有夢想,就有了追逐的方向,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完善自己,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活著的意義!
六十年代時,周惠明父親是村里的支書,按說在家庭的庇蔭下,他完全可以選擇安逸而令人羨慕的職業,完全可以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但周惠明卻時時未忘少年時的夢想,他要離開“家有慈父嚴母”的溫馨氛圍,自己做命運的主人!而這也造就了他獨立、堅強和善思的個性!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當許多人還在對這股吹遍大江南北的春風處于觀望狀態的時候,周惠明就已經背起行囊,無返顧融入了那片熱烈的海洋。他成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自然,他憑著大膽智慧和勤奮開拓了一片天地。他也代表著改革開放時期,典型的中國式的商人歷程,幾乎涵蓋了從那時候開始走向成功的中國商人所需要的全部優秀品質:對商機的敏感,鍥而不舍的勇氣,離家淘金的決斷,高瞻遠矚的眼光,敢為人先的膽量。然而周惠明有他自己的信仰,無論是80年代從淳樸少年到商業化的變,還是如今從商業化到反璞歸真的超脫,他一直都在儒與商、仁與德、善與美的道路上闡釋著自己豐富而驕傲的人生之路。
第一次“自己做命運的主人”,騎著一輛自行車義無返顧地走出家門。
談起那段經歷,周惠明笑著說,第一次離開家是花30元買了一輛自行車,帶著全套木匠工具,開始了他的夢想之旅。盡管家里人和朋友們反對,但周惠明還是義無返顧地走出家門。這情景很像塞萬提斯筆下堂吉訶德騎著那匹瘦弱的“駑驊難得”老馬,手持生銹的長矛,戴著頭盔,要有去當游俠,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的壯烈情懷。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
周惠明最拿手的手藝就是做木工活,一干就是5年,開始還能維持。漸漸地,他發覺這門傳統的技藝空間在不斷地萎縮,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生著變化,原來的老木匠活也被更加簡易、新型,甚致只強調美感的新家具所代替。周惠明經過思考,感覺與其抱守殘缺,不如再學些新的技藝。
這期間,周惠明考取了汽車駕照,并在業余時間閱讀養殖、機械以及工程建筑方面的書籍,不斷豐富自己的視野,有事無事地向一些企業家問這問那。
一位哲人認為人在長期擔當后,聚合的能量在外面釋放,就能冥冥中影響一些外在的運勢。很快,周惠明謙遜、好學和樂于助人的品格贏得許多人的好感,一位鄉政府領導讓他去鄉里開車,這個職位,使周惠明的命運再一次發生了轉機。
為領導開車,接觸的層面高了,視野也自然寬廣了。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周惠明的心中卻總覺有一段揮之不去的心結。工作之余,他常去河邊呆生,望著河畔鋪陳的碎石出神。在歲月的風雨磨礪中,那些碎石逐漸隱退了天生的棱角鋒芒,變得圓潤而堅韌,這個過程漫長而痛苦,但卻是痛并快樂著。一如那堅韌的鋼板,歷經一次次的高溫熔煉,淬火,終成堅硬無比的建筑材質。他也一樣,在人生不斷的經歷中,將外界的能量與內在的元氣融合累積,能量如滾雪球一般,在他體內聚集。周惠明坦言:“人若沒有野心,就不會真正的強大,但物質終歸是其次的東西。”周惠明當時的理想很簡單: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哪怕失敗也要敗得其所。業余時間,他留連于唐詩宋詞中,陶醉在古典文學的世界里,在不經意間開啟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的窗門,為他今后鉆研傳統文化哲學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做自己的主,是他在眾多行業中選擇了當時很難做的旅游業。那么是什么機緣讓他選擇這個行業的呢?這個行業又給他帶來了怎樣的收獲?
“是因為小時就愛看法國作家凡爾納的《海底二萬里》、《氣球上的五星期》,很小就向往著外面的世界。”談到選擇,周惠明說當時的社會處于轉型期,在百廢待興、難關重重卻又充滿光明前景的經濟社會里,一個在當時并不為人所知的行業——中國旅游業,迎來了起飛、趕超和跨越的發展歷程。
當時鄉里有一家旅游公司,由于經營不善,瀕臨倒閉,很讓鄉領導頭痛。由于周惠明的忠厚、聰明以及好人緣,鄉長決定讓周惠明去擔任旅游公司的總經理。
直至今日,躋身富豪行列的周惠明還是非常感謝慧眼獨具的鄉領導。要知道,這可是周惠明獨立經營的第一項事業啊!他滿懷希望和美好的憧憬,走馬上任。可是,旅游公司的“慘景”還是給了早有準備的周惠明兜頭一盆冷水。拋去旅游公司的簡陋不說,當時留給周惠明的只有一輛除了喇叭不響、四處都響的大客車,旅游線路只有一條,而且人員也極不齊整。
失望歸失望,失落歸失落,周惠明還是馬上投入了工作。懷中揣著一張被他翻爛的地圖,就著開水啃面包,困了和衣躺在木板床上補一覺,就是他那時的生活狀態。
車子破舊,三天兩頭出毛病,往往是白天行駛,晚上修理。跟著修理工跑前跑后的周惠明,漸漸地學會了許多技術活,到最后,他基本不用修理工了,自巳竟然也成為修車的行家里手。
那時的旅游剛剛起步,旅游項目單一,周惠明基本上是拉著企業或者村里的老人們去蘇州、杭州、普陀山等地。回憶起那時的往事,周惠明的臉上是愉悅的笑容:“那時候的水多清啊,閉眼鳧水,沉下去在河底走,踩到螃蟹,一下就抓上來了。”
蘇杭普陀一帶,有著數不清的景點和寺廟,周惠明硬是靠著默記,把所有的景區記在心里。當時村里的老人們出門旅游,主要是燒香拜佛。周惠明為老人們介紹各個寺廟的歷史、建設,并細心觀察,虛心請教,久而久之,周惠明竟然懂得了許多佛學知識。說到這里,周惠明滿面虔誠:“我那時就結下了很深的佛緣。”
就這樣,周惠明在旅游公司一干就是5年。憑著聰慧、好學、勤奮,旅游公司的生意漸漸好了起來。旅游線路也從一條拓展為幾條,旅游大巴車也擴張了三十多輛。談到這里,周惠明指著桌上裊裊升騰著香氣的普洱茶,深有感觸地說:“人的一生,或許總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許許多多不能實現的夢想,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一杯溫厚、醇和,愈陳愈香的普洱茶以特有的甘苦交替的過程,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現多年的酸甜苦辣,身心疲憊會慢慢化作一杯余味無窮的香茗,讓人終生品味。所有的浮躁和煩惱都被這杯茶沖淡了。人生要在不斷的變化中奮斗,就像普洱茶隨著歲月的增長,陳放越久越柔和越有價。歲月更替,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沉淀、一種寧靜……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因此得到一種慨嘆,或一種感悟。就像這杯普洱茶,隨著歲月的積淀,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絲平和,少了一些沖動多了一些思考。”
經過沉淀、感悟和思考,在旅游公司的生意紅紅火火、如日中天的時候,周惠明決定離開,轉行建筑行業。在親友們不解與反對聲中,周惠明又一次背起行囊,投身于火熱的建筑大潮。
我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搞建筑的情結,當時考慮最多的是:只爭朝夕,抓住一切探尋生命的意義。
上世紀90年代,頂著重重壓力下海經商的第一批個體戶確實令人敬重。那個時候下海憑的是勇氣與闖勁,而只要敢下海則都可能享有成就一生繁華的機會。從天而降的金錢往往會打亂人的生活,失敗也往往源于此。然而,周惠明始終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賺錢是為了什么,一個男人的責任,比紙醉金迷的生活重要的多。于是,他在商海旋渦里始終保持一種正直的姿態,而正是這種可貴的姿態,他才沒有被淹沒。中國第一批個體戶中直到今天還走在成功路上的人并不太多,而成功者幾乎都有一個特征,就是遭遇挫折經歷風浪,但不屈不撓。而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他們始終提醒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不要迷失方向。周惠明就是80年代至今為數不多的一直笑傲商海的成功者之一。
1995年,周惠明這次停留的驛站是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的昆山。由于初來乍到,他只能做些人家分包的工程,開始慢慢的起步,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周惠明獨立做的第一個項目是政府工程,總價值75萬。錢雖然少,利潤也不高,但周惠明堅信,只要保質保量的把活做好,以后的生意會越來越多的。可是,政府只給了他15萬,剩下的全要靠他自籌。很快,到了年底,周惠明已經兩手空空,他只好硬著頭皮找政府協調。好不容易,政府批給他五萬元,周惠明高興極了,他將裝錢的背包放在摩托車后面的工具箱里,興沖沖地往工地趕。誰知,到了工地才發現,摩托車的工具箱不見了。面對紛紛圍過來的民工那滿是期待轉瞬失望、疑惑的眼神時,周惠明真是欲哭無淚。他抱著極其渺茫的希望,轉身就順著來路往回尋找。
無巧不成書!
周惠明在尋找工具箱的路上,竟然遇到一個與他同名同姓的人,這個人拾到了他的背包,但里面只有兩萬元,放在外側的三萬元已不知被誰拿走了,周惠明只能對著另一個周惠明千恩萬謝,拿回兩萬元。
可是,區區兩萬元,分配給急等回家過春節的民工,還是不夠,周惠明只好又找到甲方代表俞樹人求援。爽快的俞樹人自掏腰包,借給他2000元。周惠明提起現任裕騰集團副總的俞樹人先生當時的雪中送炭,至今還感激不盡,稱俞樹人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
做生意的人都明白,經商最重要的是“人和”。因為“人聚則財聚,人散則財散”。周惠明待人寬厚和廣交朋友的個性,使他在強手如林的建筑市場上生存下來,廣交朋友是重要原因。周惠明戲稱那時搞建筑的就是“高級乞丐”。每天一身泥水,得看人家臉色、央求人家,見一個鄉鎮領導就如見中央首長般困難。最苦時身上只有100元,為了談一樁工程,咬牙花45無買了一包中華煙,而自己的生活卻只能買兩個包子充饑。
在夾縫中掙扎著求生存堅持到03年時,周惠明對建筑市場已經具備了非凡的洞察力,野心勃勃的他開始更大目標的思考:在競爭慘烈的市場上,無公司、無品牌、無平臺,永遠難成氣候。于是便注冊了“裕騰”品牌。雖說有了公司自己的品牌,但還是因資質太低,接不到像樣的工程,直到05年才有了三級資質。但是,周惠明沒有焦急,也沒有了剛來昆山時一口吃個胖子的想法。
身材敦實的周惠明,目光深邃,如碧水幽潭,深不可測。多年的打拼,己煅造得他博大的心胸,仿佛盛得下宇宙八荒,風云變幻;緊閉的雙唇,仿佛吞得下所有的挫折與苦難。他在等待最佳的出手時機,渴望著酣暢淋漓的大進攻。
命運之神沒有讓周惠明等待得太久,07年周惠明終于拿到一單1200萬元的工程。這是周惠明命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和裕騰公司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應該全是這單工程起到了奠基作用。
出人意料的是,為了這個工程,周惠明竟然上了一套60萬的建設文明工地和優質工程的硬件,盡管當時政府沒有提出要求。許多人非常不理解,一項只有20%利潤的工程,為什么要拿60萬砸到這上面。
“這是關系到企業長遠發展關健一步,怎么能說沒用?”周惠明的態度斬釘截鐵:“這個工程掙錢不掙錢不重要,打下優質品牌非常重要。”
正是周惠明的遠見和氣魄,這個工程雖然虧了150萬,但卻獲得“文明工地”和“省優質工程”的榮譽稱號。像任何一位有遠見的企業家一樣,周惠明認識到品牌是塑造企業凝聚力和長遠發展的重要途徑。周惠明相信“沒有永遠的產品,只有永遠的品牌”這一市場哲理,如果說營銷品牌是企業的搖錢樹,那么服務品牌才是企業的常青樹。
也正是由于這個工程,裕騰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之路,08年拿到1個多億的工程,09年拿到3個多億的工程,2011年則拿到6個多億的工程。
翻開中國歷史,從戰國時代的商殃變法到清朝末期的戊戌變法,兩千多年歷史長河,見證了社會變革之艱難。我們這個民族習慣于墨守成規,習慣于在已有的定局中打轉,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們才勢如破竹地走上改革之路。但是,變革之難,變革之痛,仍然在拷問著人們的意志和靈魂。在這場震驚世界的經濟變革中,周惠明像一名勇士一樣,迎著困難上,以大無畏的精神書寫了優質、文明建筑新篇章。面對低谷與挫折,周惠明敢于走上一條滿是荊棘的艱難之路,使他的命運奇跡般出現轉機。
如果說,周惠明經過十多年的奮斗,使他與裕騰人聞名遐邇,是他在事業上贏得的最高榮耀;不如說,周惠明作為一個改革者,樹立了建筑人的精神追求。回望裕騰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周惠明之所以是周惠明,就在于他始終保持了奮斗者的激情與沖動。他的每一次主動進攻,都會與既定目標的越來越近;而他的成功,也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看到了解放思想的可貴,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升華。
文化是人生價值、力量與幸福的所在,禪的思想是人詩意的棲居
人,是創業的核心所在,任何事業的創建和成長,必不能離開人的活動。因為有了思想,沒有翅膀的人類也可以飛得更高。一個民族如果不能在思想的巔峰行走,不能在文化的峰巔前瞻,那么這個民族的智慧之燈必將暗淡。
走進裕騰,走近周惠明,看著上班前的裕騰人在孔子塑像前鞠躬,齊誦《弟子規》時,你會感到:2000多年的歷史還在延續,更會驀然悟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祖輩的童謠,父輩的庭訓,早已于不知不覺之中,滲透了我們的身心,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的心理文化基因。
其實,觸發周惠明以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企業文化的做法,也來自一次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巧合”。
2008年時,裕騰的家業已做的很大,兵強馬壯。艱苦草創時,公司規模小,目標集中,一切好辦。人馬多了,繁雜的事情多了,管理啊,文化啊,這些平時看不見摸不著的矛盾開始凸現出來。
一次,周惠明送一位領導去蘇州開會。炎熱的天氣,周惠明呆在走廊中仍覺悶熱難當,附近一間培訓中心正在搞培訓,里邊一位熟人熱情地請他進去涼快一下。
周惠明走進的這個培訓中心叫“華商書院商界領袖博學班”。從此,周惠明又迎來他人生經歷中的第三次轉折點。
周惠明坦承,走進去只想涼快一下,因為他對各種名目華而不實的培訓并不感興趣。但他聽到的這場培訓不但是教做事,關鍵是教做人,舉凡古今中外,歷朝歷代,縱橫捭闔馭人之術無不涉及。
周惠明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就如他當年投入60萬購置硬件一樣的不容置疑。面對每年幾十萬的高昂學費,周惠明更是眼皮都沒眨一下。
但是,學習一段時間后,周惠明總覺得收獲之余卻有絲絲的茫然揮之不去。就在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關鍵時刻,周惠明又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
一個在政府機關工作幾十年的周大哥,他頗具國學根底,為人睿智聰慧。他聽說周惠明在“華商國學院國學班”學習,便關心地要看筆記。但聽說周惠明沒有筆記,他當頭便是一頓“訓斥”。挨了訓的周惠明反倒有種被驚醒的感覺,他恍惚找到了學到的知識不能融會貫通的癥結所在。
從那以后,他不但認真作筆記,而且每次回來都與周大哥一起分享、討論、點評。每次上課都帶著錄像機,回來反復看錄像,飛機上看、高鐵上看、火車上看、賓館里看、睡前看。幾年下來,竟然養成不看電視專看教學錄像的習慣。那時,他的床頭放著錄音機、筆記本,有時產生感悟,急忙披衣而起,提筆寫下斷言精句。漸漸地,周惠明好似延續了一種神奇的智慧,對國學中的經典有了醍醐灌頂般的開悟。
二年的學習下來,尤其是學習了禪宗課程后,周惠明的感悟有了實質性的提升。
禪,起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準備說法時,大梵天王獻上一朵金色婆羅花。釋迦牟尼拈著這朵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當時座下聽法的人都不知佛祖何意。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于是釋迦牟尼對大家說“我有純正的禪法,清凈的禪心,以心傳心,我把它傳授給大迦葉!”隨后把金縷袈裟做為信物傳給了他。
安詳地拈花,會心的一笑,就這樣,禪,在拈花微笑的詩意氛圍中誕生了。又從師父的心上傳到了弟子的心上。它的產生,不用任何方法:它的傳承,不用任何語言,只是心心相印。因為禪是靈性的,它超越形式;禪是微妙的,它超越言語。后來達摩東渡將禪傳到中國,達摩后六代,六祖慧能開創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形成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十六字真言。
周惠明認為,禪修是——一種思維意識的修煉,是一種身體培育精神世界的方法和手段。企業經營就像人生活一樣,做事是肢體的事,思考是大腦的事,抓住趨勢需要感覺,感覺就是心得體驗:員工和中層做的是肢體的事,高層就是思考和規劃,企業家就是洞察方向,把握時代的脈搏。
說到禪修,周惠明興致盎然,談鋒甚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是很典型的例子:“松下問童子,言詩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短短二十個字,字充滿禪機。這就像我們問“禪”。禪在哪里?就在深山里,但是云深不知處。
善學善思的周惠明在“禪”中冥思:禪的智慧,就是要我們來關照我們的心靈,善待我們的心靈,拂拭我們的心靈,讓那些忙于爭奪名利的凡夫俗子們,那些整天抱怨社會的憤青們,那些整天向社會傳遞負面信息的人們,都停下匆忙的腳步,靜下凌亂的心態,仔細聆聽真實禪的聲音,找回本心,重拾生命的淡定和從容。當所有人都有了禪的智慧、胸懷、境界,這種詩情畫意,這種浪漫,對人類、對萬事萬物,有了關愛的時候,人類就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每個人都能詩意的棲居在地球上。
要知道,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深層的內涵是呵護生命,關愛心靈。如果能讓更多的人彼此關愛人心靈的健康,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豈非更寬更廣?社會豈非更和諧完美?
人說:福至心靈。不久,周惠明又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個貴人。
傳統文化就是幾千年傳下來的統一人類思想的先進文化!它教人育人還可以度人向善
周惠明的第三個貴人叫孟曉輝,一次請他去茶樓喝茶。茶樓的二樓是昆山公益國學堂。
昆山公益國學堂,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同時又含有慈愛和溫情的名字。
醇厚的茶香,瑯瑯悅耳的《弟子規》誦讀聲,和善真誠的美德,使人分明感受到,古代圣哲們堅守的人生的志趣和生命的美德,從片片茶香中散發;傳統精神的美好,也在杯杯清茶中升華。
仿佛找到了多年的老朋友,周惠明一下深“陷”其中。
周惠明不但自己加入昆山公益國學堂,還拉上家里人參加聽講。當然,最使他震撼和欣慰的,是女兒深有感觸的一番話:“父母給予自己這么優裕的條件,以前總覺得是應該的,現在看是錯了。以后一定要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周惠明愈加有信心了,他又拉公司的高管們來參加,結果他又驚異地發現,高管們變得謙和了,上進了,對家人,對朋友的態度明顯變的和善可親,富于愛心。
不久,國學堂的人越聚越多,他們便請更加專業的老師來講。新老師結合自身,宣講的感恩教育也更接地氣兒,許許多多的家庭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周惠明體會到,《弟子規》不單是用來聽的,更應該是用來做的。他身體力行,親自在國學堂做義工,在公司向每個職工鞠躬,使全公司上下無比震驚!潛移默化中,裕騰公司發生著質的變化。
周惠明原來的煙癮很大,有時在集體聽講的間隙,也會躲到衛生間去吸上一支。后來,他發現這種習慣害人害已,便毅然戒掉香煙,并宣布有誰發現自己吸煙,用手機拍下,據此獎勵千元。不過,多年的習慣一旦形成,驟然改掉,沒有相當的毅力很難堅持。一次,幾個熟人在周惠明的辦公室聊天,吸掉了幾包煙。此時辦公室又沒有公司員工,周惠明本來可以吸的,但他想起當眾立下的誓言,堅決抑制著煙癮,硬是在眾人不解的目光中,堅持到底。從那以后,周惠明再沒吸過一支煙,身上也沒有了煙和打火機等物。
老板一諾千金,在職工中的威信無形大大提高。周惠明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小舉動,會改變許多人的看法。”
而今,昆山公益國學堂成了周惠明圈子里企業家們的“私人會所”,只不過,這里沒有奢靡紅倚,一擲千金。這里是“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精神心靈驛站,是愛心慈修的道場。每天,都有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聽講,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的體會,一起接受傳統文化美德給予的正信和高尚情操。
周惠明覺得,一個人來到世上,責任和奉獻是相伴的,無論做企業,謀發展,這些都來源于社會,就應當為社會、為他人著想,要為社會、為他人做些實事。
也許,慈善就像是周惠明的本能,必將伴隨著他生命的日日夜夜。2013年9月1日,周惠明走進了遼寧省喀左縣農村,面對貧困人家慘不忍睹的貧窮,他心中非常難過,默默地資助了150個孩子。
確實,周惠明的慈善是低調的,是發自內心的仁慈和悲憫。他本人企業中的員工,全國各地的都有。但是,周惠明似乎有一個“怪癖”,每年節后,他都要逐一的問大家對親人們做了什么?
那些沒聽話的職工自然慚愧,那些為父母盡了孝心的員工倍覺榮耀。一位副總說,自己的母親因不能走路,他便背著媽媽上山看景,如果不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絕對不可能有這個舉動。即便周惠明本人,每次回到蘇州老家,也一定要先和父親擁抱、握手,一定要給母親洗手、洗臉和洗頭,背她下樓曬太陽,看著老媽媽幸福滿足的笑容,周惠明找回了童年的感覺,心中感到無比的愉悅與充實。以前,總是無休止的忙工作,一個忙字成了疏遠父子、母子情的所有借口,現在,父母很有幸福感,八十四歲的老人沐浴在兒女的孝心里,身子骨反而日漸壯旺,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見證。
現在,每天八點一刻,全體職工聚集孔圣像前,先做八段錦,然后向孔子像鞠躬,念三段感恩詞。同時,每人每天必須要為父母和家人存下一元“感恩錢”。周惠明解釋道:“這是為了讓他們從小養成感恩的習慣,播下感恩的種子。”
對人生哲學的不斷了悟,對世間真理的孜孜以求,已經讓周惠明體會到了無窮的樂趣,并從中汲取著源源不斷的人生智慧。“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是復古,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自然之間的三種關系;懂得自然法則,并知道怎樣保持和諧,就把握了世間大道,很現實的是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和企業文化相交融。”
對于以后的愿景,周惠明已了然于胸,“打造幸福企業。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創辦更多的講學堂。我要告訴企業家們,企業家不是做大的,是修大的!”
對周惠明的采訪是愉快的,他猶如一個傳經布道的智者,思維快意地騰挪閃閃躍,整個采訪都淹沒于他的激揚之中。
其實,當我們試圖看懂一個人時,我們想知道的無非是他的過往,包括學識的由來,成長經歷,甚至某種力量的來源。從貧窮走向命遠卓絕,命運的起承轉合自有它不為人知的神秘妙道,但周惠明于大起大落中孕育的快意人生,卻頗為精彩。雖然很多企業家之所以能在事業成功之后,能將企業做大做強,除了擁有堅定的夢想,更重要的一點便是擁有豁達的氣度與風范,這正是一種修為的境界。人生的沖動,貴在起承轉合,跌宕有致。周惠明的故事,聽來令人頓悟,正如他辦公室懸掛的條幅所說:
義利共存情義相守 成人達巳裕善厚德
人活一世,放棄是一句話,堅持卻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