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在國內,給人的感覺是位于遠郊的成片簡樸小樓,而在巴黎街上看到的卻是外觀清新,而且不是聚集在一片,是鑲嵌在不同街區里的。這些房子往往比老式的巴黎建筑新穎也更有設計感,外觀通常也充滿了的大塊顏色。這些分散在老建筑中的明亮涂染,倒是讓沉悶的城區顯出了別樣風情。巴黎現任副市長提出要在富人區興建廉租房的主張,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原因當然不只是這些房子帶來的愉悅,更是從巴黎的勞工現狀考慮。巴黎似乎真的不是那么一個特別好的創業興業的地方,因為雇人的福利負擔過重,而且員工的假期過多過長,為了最大限度地給勞工帶來社會保障,廉租房是一個法治社會帶來的利益。
法國的福利模式與重稅負擔,導致新興企業的發展非常有限。而且似乎法國人對于網絡之類的新穎事物的興趣沒有中、美年輕人那么大,因此產業傳統性、經營模式老化、創業的缺乏是很突出的。很多的家族企業擁有歷史悠久的家族品牌,但是后代的創業精神和革新理念十分有限,這些家族企業在面對時代浪潮時就難以為繼。很多家族就算擁有一個城堡或者莊園,往往最后連地產稅與維護的費用也交不上來,因此需要尋找買家接盤。這對海外投資者、旅居人士提供了大好機會。在巴黎的郊外,酒莊、城堡、莊園、舊廠房可以在一個讓人非常有吸引力的價位上開始談判。一個法國小城市的市長曾經調侃,“你們中國人來吧,我們會像二戰后歡迎美國人那樣歡迎你們!”
法國人懂得享受生活,相比于在昂貴擁擠的餐廳就餐,大部分法國人的晚餐會選擇在家里吃。說到烹飪餐食,法國人則習慣從外面買已經搭配好、制作得差不多的半成品來做。法國人對生活的講究體現在對酒品的選擇、對菜品的選擇以及對用餐氛圍的要求。相比于法國人的就餐環境,中國人的就餐環境就顯得亂糟糟的。當然,這一點倒是絲毫沒有阻止法國人越來越接受中國食物。巴黎的川外川老板杜鵑大姐就是一個“法國老江湖”,除了餐廳,她也涉足多個投資領域,人脈關系廣,也不怕開拓新領域。以前每次來巴黎都是具體辦事,不接觸很多在地華人,這次則認識了不少,越發感覺新移民的實力不可小覷。
當今的中國移民,在法國的服務、技術、旅游行當中都有涉足,而且發揮著關鍵點作用。與此同時包括華為、TCL、中興、建行、中行等企業在這里已經有了一定的運營規模。而且,隨著更多的中國留學生來到法國,他們開始營造出了一點華人文化與法國機會結合的新可能性,盡管這還只是開始,因為對于年輕一代來說雖說有成為橋梁型人才的可能性,但也有很多人實際上是兩側的社會都沒有根底,因此發展的迷茫感與困惑感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