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是一個多水的城市,長江、漢江兩江交匯,境內江河縱橫,湖泊眾多,被譽為“百湖之市”。但在幾十年大面積的圍湖開發下,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由建國初期的127個減少到現在的39個,幾乎以每年一個東湖的速度急劇萎縮,而且湖泊與江河的聯通基本被完全切斷,湖泊水質90%在五類或劣五類。
從“優于水”到“憂于水”,嚴峻的現實使得武漢市的“治水”先從湖開始,“六湖連通”、“大東湖生態水網”、濕地公園……一個個與水有關大手筆工程相繼上馬。“治水”先“治岸”,在“岸”這個水陸交接處,如何用人工的手段做到生態、自然,還是個系統性的課題,從前期的調查研究,中期的設計施工,到后期的維護管理,要按生態要求做好文章,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
水岸生態是一個系統
——訪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總園藝師、研究員劉宏濤
我們說水岸生態,什么是岸帶,它分為哪些形式?怎么樣的岸帶才能稱為合乎生態?與之相對應,什么是生態?是不是只要做了綠化就稱之為生態?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采訪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主任助理、總園藝師、博士生導師劉宏濤。
什么是生態岸帶
劉宏濤:說到水岸生態,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岸帶?說到岸帶,東湖也有岸帯、長江也有岸帯,甚至于我們的住宅區的的小水景,也有岸帶。但是,這些都不能稱之為岸帶。那么,什么是岸帶呢?我個人認為,岸帶是水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間非常重要的過渡帶。常見的岸帶包括海岸帶、湖岸帶、河岸帶、濱岸帶等。它的實際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為岸帶植被具有以下功能:第一,為水生動物提供多樣的食物;第二,具有氮循環、吸附沉積物的功能;第三,減少水流對堤岸的沖刷,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第四,創造一定的園林意境美。因此,岸帶植被在湖泊水域環境改善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應該被忽略。
但是目前,我們業內很多時候對岸帶還是簡單地在看待它。我看到很多設計方案更多的還是把原來的硬質岸變成生態的岸,設計理念如此,從設計的要求,從業主的要求來看,大家沒有反對的意見。那么,我們的設計師怎么將這些岸帶改造成生態的岸呢?我看到的大多數情況基本都是一個模式。
記者:什么樣的模式呢?
劉宏濤:第一,垂直泊岸改成邊坡或者梯級。這是一個方式,連具體做法、形式都一樣,甚至于連設計圖都一樣。這個我有依據,我評過一些項目。大家成了一個定式。第二,水泥砌石,再加點植物、草坡,甚至加點樹樁 ,覺得這樣就生態了。我認為他們對生態岸的理解還停留在形式上,對生態的理解也不一定夠夠深,夠系統。生態最強調的就是它是多種元素相互影響和作用的一個系統,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沒有系統性,很難稱之為生態。我們常說的生態系統其實主要就是指自然界的系統。包括陸生生態系統(陸地、山體等)和水生生態系統。
而界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就是交錯帶的生態系統。交錯帶生態系統也有它的獨特性,它是水陸交錯的位置,它的生物多樣性很高。第一,它是植物、動物、昆蟲,微生物很重要的棲息地;第二,它是人類一個重要的棲息地;第三,我認為我們現在即使從景觀的角度,目前也沒有造出非常有特色的岸際景觀。
交錯帶系統也有很強的重要性。雖然它在橫向上體積太小,但在橫向上,量不小。在一個城市的角度來做規劃,一定是要把整個水體的水生生態系統和陸生生態系統以及交錯帶都考慮進去,這三個系統都構建完整,才是真正的生態。并不是在城市外圍搞一個綠化帶,就是生態了。我認為這樣做太過于形式化、簡單化。
生態岸帶的生物多樣性
劉宏濤:既然生態岸帶并非在城市外圍搞一個綠化帶,那么,我們回到岸帶的植物上來說。關于岸帶植物,我們做過人工水體與自然水體個區域岸帶植物的調查我們調查發現三個問題:第一,湖岸的硬質化過強,自然的生態不占主體。第二,在植物的應用上,過于簡單,種類不多。第三,種在岸帶的植物并非就是適合岸帶條件的植物。第四,外來入侵植物在這些岸帶也有表現,這個可能跟它適合的生長條件有關系。
那么,我們現在如何讓它發揮邊際效應?我認為一定要提高岸帶的生物多樣性。它不光指植物,還包括動物,以及昆蟲。我們在構建岸帶的時候一定要從動植物需要的環境來考慮。草是一種生態,但是不夠多樣性,它只是生態的一種很小的形式。可以是草坡,也可以是灌木,也可以是多種植物的一種組合。一定要構建案帯的多樣性,它是所有生物的家園,只要是多種生物共存的環境,就可以帶來很多好處。
比如,我們在治水的過程中,岸帶也很重要。如果這個岸帶在任何水體里面,很多魚的產卵、昆蟲的棲息都在岸帶,它是保證水質的基礎,也是一道屏障。陸地上的污染源,一定要經過這個案帯才能污染到水體,它既可以起到屏障的阻擋作用,反之,處理不當,就會污染到水體。
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岸帶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要進行有效的生態岸帶水體設計。
生態岸帶的生態設計
劉宏濤:我們在進行河湖的岸帶修復和設計時,一定要把水陸視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設計。不要把水陸分開設計,因為不同的水生植物,所需要的水深是不一樣的。岸上的地形和河床、湖床的地形一定要一并設計,陸地的起伏和河床的里面要一并設計。現在基本都是陸地設計,水里往往只設計一半,最后都變成了一個“鍋”。水下的地形一定要變化,并且和陸地地形連為一體,要根據植物所需要的水深來設計,否則我們看到的都是“圍脖”。
所以我認為,水體一定要做地形設計。河床、湖床的起伏是構建水生植物多樣性的根本。這樣的生態系統才更健康。
記者:就設計施工而言,我們行業目前有這個實力做到么?
劉宏濤:首先,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簡單操作,現在的水體在地形設計上來說比較單一,都是“鍋底”型;第二,景觀不自然。生態只實現了一小部分,不是最完善的生態系統。我希望我們的設計師水體設計不要簡單粗暴,要從陸生、水生到交錯帶的植物要一體設計,這才是生態。
劉宏濤:還有一個就是群落問題,或者說是鄉土植物的問題。我們關于鄉土植物也有一些初步成果。我們這邊很多鄉土植物可以用。比如我們的山體修復就需要用鄉土植物,形成典型的群落景觀,修舊如舊。但是目前的山體修復嚴格來說只能叫山體綠化。因為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就是沒有苗源。沒有苗源就無法做生態修復,只能用園林植物,這是不夠的。回到我的觀點,不能說種上植物就叫生態。
記者: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從觀念上來提升。先有想法,然后再行動。
劉宏濤:我們在生態設計上不能過多停留在概念上。設計師應該有一個更加深入更加細膩的了解和認識。生態不是美學,是一種科學,服務美學的科學。作為實現美的一種服務和支撐。我們現在做的不是完善的生態。
記者:不完整不完善的方法對將來會不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呢?
劉宏濤:不會有不好的影響,只是說效果不會是最佳狀態。比如,原來是一塊水泥地,我們現在種上草,這也是一種完善;我們再開辟一塊地,種上喬木、灌木再種草,這樣一些昆蟲也來了;兩種不同的做法,效果還是很大區別的。它們都對環境有改善,但是不同的做法,做到不同的程度,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生物多樣性,它對小環境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就是,生物多樣性越豐富,環境功能就越強。
記者:生物多樣性如果不夠豐富,會不會造成災害更嚴重?人為干預太多,會不會也帶來弊端。比如到處都是香樟、桂花之類的。
劉宏濤:生物多樣性越高,環境功能越強,景觀越豐富。基底的多樣性決定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決定景觀多樣性。如果千人一面,到處是一樣的做法,沒有生物多樣性,那就不能稱之為景觀了!比如武當山只有一個,所以是風景,如果到處是武當山,那就不能稱之為名勝了。
綜上所述,生態岸帶的設計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設計者要拓寬思路,結合生態學、工程學、水利學的知識,相互補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設計方法。河道、湖泊的生態化治理要通過設計、施工、養護等一系列措施模擬一個生物生長的適宜環境,為各類水生、陸生和兩棲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還必須有選擇的放養水生動物及微生物,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重建生物系統的生態鏈和食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