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比喻。它澄澈明亮、平靜溫婉、秋波流轉、盼顧生輝,它不僅為大地上無數生靈提供了寶貴的棲息之所,調節著區域范圍內的洪水、氣候,提供人們生產生活用水,承載種植養殖重任,也孕育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與之息息相關的人文文化,一直是古今中外人們所熱情贊美的永恒主題。
然而,在當今中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許多曾經明媚的“眼眸”無奈的蒙上了陰影,甚至于悄然消失在大地版圖之上。對湖北這個素有“千湖之省”美譽的省份而言,湖泊,尤其是城市湖泊的保護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現實。
近30年來的快速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使得許多濕地受到蠶食,不僅是面積縮小,水量減少,還有各種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等。據湖北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主要河流、城市納污河渠、湖泊、水庫、城市內湖的監測結果表明:長江、漢江干流的水質處于良好水平,但是長江的一些支流水質被嚴重污染,漢江的大部分支流水質情況不容樂觀,而情況最嚴重的是城市內湖和納污河渠,據結果顯示水質污染級別為嚴重。其中處于城市建成區與規劃區的濕地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被譽為“百湖之市”的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由建國初期的127個減少到現在的39個,湖泊與江河的聯通基本被完全切斷,湖泊水質90%在5類或劣五類。保護城市湖泊,已是刻不容緩。
現有保護途徑存在的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和許多專業人士已經作出了回應,也有越來越多的相關法律法規和保護措施先后出臺,但現有保護途徑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其中比較突出的包括:
重單獨保護,輕系統保護
湖泊雖然大部分都屬于靜水或半靜水水域,但從生態學上來說,健康的湖泊必須與更大范圍內的水系發生關系,并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聯通性,從而獲得其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所需要的物質流和能量流。而目前的湖泊保護主要還是在單個湖泊的面積、水質、水量及周邊環境的控制上,較少涉及到湖泊與湖泊之間,湖泊與所在區域內重要河流水系之間的關聯性保護。被切斷生態聯系的湖泊哪怕在人為影響降低的情況下也很難恢復原有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以武漢東湖為例,對其的保護可謂是不惜人力物力財力。20世紀60年代以前,大東湖各湖泊在汛期通過渠道與長江相連,湖水清澈,魚翔淺底,飛鳥聚集。而今已成城中湖的東湖與周邊水系聯系被切斷,洄游性魚類、底棲生物和珍稀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大幅下降甚至絕跡。
保護措施單一,未能解決湖泊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于城市湖泊保護長期以來都以規劃上劃定藍線、規定禁建區、保護區、緩沖區等手段來進行,近年來,一些地方開始依托湖泊建立各類公園、濕地公園等,進一步在原有單純保護的基礎上引入了城市綠地的游憩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保護手段仍顯單一與局限,且未能真正緩解湖泊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僅僅將湖泊作為濕地而全然與城市發展分離已無法滿足當今城市化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共同要求。
公眾參與不夠,未能真正做到還湖于民
隨著公眾對環境問題的了解不斷深入和參與意識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湖泊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而在現有的保護途徑當中,較少地考慮普通民眾的參與渠道,無法讓真正關心湖泊健康的市民參與到保護計劃的制定與執行之中。
重規劃建設,輕維護管理
許多排污治污工程,包括湖泊生態修復工程,都是前期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規劃建設,但缺乏必要的后期維護和管理,以至于未能達到應有的效果。這一方面是由于后期資金不足和管理技術方法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某些急功近利的短期面子工程思想。湖泊的保護與恢復治理都是需要長期、系統投入的工程,需要專門的機構和相應的管理技術、管理人員不斷的對其進行跟蹤、長期地進行監測、進行必要的設施維護、生態系統修復與更新。這不僅涉及到技術層面,也涉及到現有的政策層面與管理層面,需引起足夠的重視。
綠色基礎設施視角下的湖泊保護
作為當今城市規劃與建設領域的一項重要的原則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綠色基礎設施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美國自然規劃與保護運動。20世紀90年代,綠色基礎設施這一概念正式提出,將城市綠色空間提升為一個系統。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是建立在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相對于公路、鐵路、下水道、公用設施線路等灰色基礎設施(Gray Infrastructure),或者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而提及的一種概念。它是將城市開放空間、森林、野生動植物、公園和其他自然地域形成的綠色網絡,看作支持城市和社區發展的另一種必要的基礎設施。
這一理論的提出,打破了原有的人與自然,建成環境與原生生態環境,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界限,它所強調的聯通性,網絡化,系統化和公眾參與,很好的解決了現有掠奪式城市開發中存在的許多根本性問題,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許多國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并開始了漫長而艱巨的實踐之路。不論是盛行北美的綠色屋頂(Green Roof)運動,與雨洪管控相結合的低沖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和雨水花園(Rainwater Garden),還是美歐推進的綠道(Green Way)規劃設計,澳大利亞的水敏性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韓國的城市河流恢復計劃,日本以琵琶湖為先導示范的生態保護工程,都在盡力將這一理論推向實踐。中國也已加入這一行列,在一些新城規劃和大型建筑的設計當中開始引入這一理念,并進行實施實驗,如2008年奧運會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工程就已經將雨洪控制與利用納入實際建設中,實現了雨水資源化利用。
而對于城市湖泊的保護,綠色基礎設施理念也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發。為未來的保護規劃和實施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參考的途徑。
湖泊保護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與傳統的靜止式保護不同,綠色基礎設施更強調在發展中取得一種動態平衡,并建立起孤立系統之間的聯系。處在城市化進程中的湖泊其生態環境面臨多種威脅。而對于城市建成環境來說,湖泊的生態效益的體現又尤其重要。將現有湖泊納入到城市綜合雨洪管理體系之中,是綠色基礎設施的一項基本要求。其根本并不是簡單將城市雨洪直接導入到湖泊水體之中,而是要建立一套與城市道路雨水搜集系統、城市綠色屋頂系統、雨水搜集與凈化系統、社區雨水花園與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雨水花園系統等相協調,相銜接的城市湖泊生態綠色網絡系統。加拿大多倫多市近年來已通過政府立法將綠色屋頂作為新建建筑的基本要求,并在安大略湖湖濱規劃設計了環湖雨水搜集與凈化系統,設立了專門的雨水凈化處理場,以保障所有流經城市的地表徑流在進入湖泊前都得到相應的處理。使其湖泊水質一直維持在優良狀態。城市湖泊重新發揮其調節雨洪的重要生態作用,并且通過一系列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被聯系到城市綠地系統之中,成為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多重生態系統的連接與整合 未來的生態城市,本身被定義為人工和自然的鑲嵌體,而不是截然分開的部分。城市作為一個巨型的生態系統,具有及其復雜的組織結構,而湖泊可以成為多重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結合點,成為生態系統中的支撐部分。作為綠色基礎設施的城市湖泊,將更進一步在網絡中發揮節點功能,成為城市綠道、生物廊道、城市慢行系統、公共開放空間系統的交匯處。通過合理的組織湖泊周邊用地開發強度,調整城市交通流線,鼓勵更多的公共交通和自行車人行等低碳交通形式,恢復湖泊周邊區域的良好生態環境,并通過江湖聯通、水系再造等多種方式恢復湖泊與湖泊之間,湖泊與河流之間的聯系,重建動態的水文條件,恢復湖泊自身生態多樣性和調節能力,并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多樣的接觸自然的機會。
增強公眾參與 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實施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過程中將公眾參與列入必要環節。這不僅僅是因為各種參與者和社會團體的引入能夠帶來更多的社會益處和增加綠色空間的品質以及多功能性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參與,能夠喚起使用者對環境的關注,建立長期的歸屬感,從而促進規劃項目的實施,提高建成后的使用頻率和維護熱情,從而保障其可持續發展。而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發展,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途徑。
建立可實施性的長效管理機制 景觀管理是指城市綠地空間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包括城市與鄉村的綠色空間。對于未來的城市湖泊保護而言,建立一套長效的、可實施的管理機制是保障其保護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而現今要解決的除了管理技術方面的不足之外還有由于各部門權屬關系重疊而產生的一系列歸屬問題。所以,也許不能套用現有的綠地系統的規劃管理機制,而更應該建立適宜于各個城市自身的具體管理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門的聯合管理協調機制,將湖泊保護納入到綠色基礎設施規劃之中,建立動態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湖泊數據庫,定期舉行有公眾參與的湖泊保護情況交流會,與本地或外地相關科研機構建立長期聯系,以獲取相應的技術支持等。
千百年來,人類都依靠著湖泊所提供的淡水水域以及豐富資源而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收獲。而今,越來越嚴峻的環境問題正在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良知。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或許可以從運用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方法作為指導,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身邊的湖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