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輝, 劉善寶, 郭春麗, 黃 凡, 陳振宇, 陳鄭輝, 應立娟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 礦產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成礦專屬性初探
王成輝, 劉善寶, 郭春麗, 黃 凡, 陳振宇, 陳鄭輝, 應立娟
(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 礦產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南嶺地區, 尤 其是贛南粵 北地區, 以富 產鎢錫鉬鉍 等有色金屬 礦床著稱, 貴 金 屬不是很發 育, 特別是金 礦床不多, 但 南嶺周邊地區金礦不少。究竟是什么原因, 導致這兩類金屬礦的空間產出差異?這一問題日益引起重視。本文初步總結了南嶺地區與金礦具有較明顯成因聯系的巖漿巖的地質特征及地球化學特點, 并與成鎢錫礦巖漿巖進行了初步對比, 探討了該類巖漿巖的起源特征。研究表明, 與金成礦有關的巖漿巖一般為淺成的中性、中酸性巖, 通常呈巖株、巖筒或 巖 脈 產 出 。 在 地 球 化 學 特 征 上 , SiO2含 量 較 低 , 變 化 在 51.42%~68.59%之 間 , 具 有 低 分 異 特 點 ; 全 堿 含 量 較 低 , K2O+Na2O 一般<7%, K2O>Na2O, A/CNK 值較小, 一般為準鋁-弱過鋁質高鉀鈣堿性系列巖石; 高 CaO、MgO、FeO+Fe2O3、TiO2。以富集親鐵元素和虧損 Nb、Ta、Ba、Sr、Ti、P 等元素為特征; LREE/HREE 比值大; Eu 虧損不強烈或略有虧損。上述特征顯示 , 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和與鎢錫礦有關巖漿巖明顯不同, 其在起源方面具有多來源的特點, 殼幔 相互作用 明顯, 多來源多演化可能正是其成金的重要條件。
南嶺地區; 金礦; 巖漿巖; 成礦專屬性
南嶺地區是指地理上的五嶺和九連山脈, 在地質上也包括在沉積建造、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方面密切相關的地區(王登紅等, 2010), 其范圍包括桂東南、湘東、粵北、贛南等地(徐志剛等, 2010)。本次研究選擇其主體及部分外延地區, 大致在北緯 22°40′~26°40′、東經 109°~117°之間。南嶺地區礦產資源較為豐富, 是我國鎢、錫、銻、鉍、鉛、鋅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傳統基地, 也是世界上獨具特色的與大陸花崗巖有關成礦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區,成礦條件好、找礦潛力大。但從金礦的角度來說, 與膠東、小秦嶺等地區相比, 已發現的與巖漿巖有關的金礦相對較少。而與侵入巖有關金礦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 產 在 已知的鎢、錫成礦省內(Sillitoe, 1991; Hollister, 1992; Newberry et al., 1995; Lang et al., 1997; Lang and Baker, 2001; Mccoy et al., 1997; Thompson et al., 1999; Goldfarb et al., 2001)。因此,作為全球著名鎢、錫成礦省的南嶺地區(包括鄰側)究竟是不具備形成金礦的條件, 還是已經被剝蝕掉了或者尚未被發現?針對南嶺地區金礦與巖漿巖之間的關系, 相關學者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探討。陳毓川等(1989)、陳毓川和王登紅(2012)指出南嶺與燕山期中酸-酸性火山-侵入巖有關的鎢、錫、鈮、鉭、鉬、銅、鉛、鋅、(銀、金)成礦系列和武夷-云開與海西-印支期混合花崗巖有關的鈮(鉭)、錫、金成礦系列中含有金。王定生(2001, 2002)提出贛南地區的金銀礦主要賦存于震旦紀、寒武紀地層中, 金礦與加里東期花崗巖的關系比較密切, 而燕山期的花崗巖則與銀礦關系密切, 斷裂構造是金、銀礦化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金銀礦的形成離不開巖漿活動所提供的豐富的成礦物質。譚運金(2003)認為南嶺某些地區與金礦有關花崗巖和產鎢(鉬鉍)花崗巖在地質、地球化學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華仁民等(2008)則認為與南嶺地區鎢礦伴生的銅金礦產意義較小,各自對應的巖漿巖也有一定區別??梢? 對于南嶺地區金礦與巖漿巖之間的關系存在多種認識, 有必要結合最新資料和找礦發現對其內在聯系進行梳理。本文主要從地質、地球化學特征方面對有關巖漿巖進行分析解剖, 以探討南嶺地區(及周邊)與金礦有關花崗巖的專屬性特征。
根據不完全統計, 南嶺地區現有金礦產地 318處(含伴生金), 其中大型(含特大型)12 處, 中型 28處(表 1), 小型 100 處, 礦(化)點 178 處, 探明儲量近600 噸。根據礦床成因分類原則(陳毓川等, 2001), 以成礦作用及其成礦方式、物質來源、控礦條件及礦床特征等為依據, 南嶺地區金礦床可分為與巖漿巖有關的金礦床和產于沉積建造中的金礦床兩大類,其中與巖漿巖有關的金礦又可分為與火山巖有關的金礦床(火山巖型金礦床)、斑巖型金礦床、侵入巖體內和接觸帶型金礦床、遠接觸帶型金礦床、巖體內外變形帶熱液金礦床(構造破碎帶蝕變巖型金礦床)五個亞類; 產于沉積建造中的金礦床又可分為細碎屑-碳酸鹽巖中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床和變質碎屑巖中脈型金礦床兩個亞類。
空間上, 不同類型金礦的分布具有一定特點(圖1)。與火山巖有關金礦主要見于東南沿?;鹕交顒訋? 如福建紫金山金礦, 局部見于桂東大瑤山, 如廣西龍頭山金礦; 與巖漿巖有關侵入巖體內和接觸帶型金礦主要見于廣西和江西, 如廣西新圩金礦和江西上猶焦里金礦; 與巖漿巖有關的巖體內外變形帶熱液金礦床則分布較為廣泛, 可見于南嶺各省區中, 其成礦也相對較復雜; 斑巖型金礦可見于廣西大瑤山隆起, 如古里腦金礦。變質碎屑巖中脈型金礦主要分布于福建德化(雙橋山金礦)、廣西大瑤山(六梅金礦)、湘西(沃溪金礦)等地, 主要是一些產于較老地層中的金礦; 微細浸染型則主要見于滇黔桂金三角的桂西北(金牙金礦)等地。
表 1 南嶺及周邊地區主要金礦床產地一覽表Table 1 List of the main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and neighboring areas
圖 1 南嶺地區金礦地質礦產圖Fig.1 Geological map of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從表 1 可以看到, 南嶺地區有相當一部分金礦與巖漿巖活動有關(包括侵入巖與火山巖), 或直接產于相關的巖體中(如紫金山、龍頭山), 或與鄰近巖漿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留龍金礦, 銀坑牛形壩、柳木坑金礦等)。南嶺地區巖漿活動強烈, 巖體較 多, 分 布 較 廣, 因 此, 金 礦 與 巖 漿 巖 的 關 系, 特 別是哪些巖體產金, 產金巖體的判別特征等成為南嶺地區金礦研究的重點。隨著留龍、銀坑橋子坑等一批與巖漿巖有關金礦找礦勘探方面的突破,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成礦專屬性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南嶺地區巖漿活動強烈, 自太古宙-第四紀都有, 其中晚太古代-元古宙以海相基性噴發和中酸性巖漿侵入為主; 古生代有中酸性巖漿侵入, 其中二疊紀西部有大規模玄武巖噴發; 中生代巖漿活動達到高潮, 特別是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廣泛發育多種成因的中酸性侵入巖和火山巖。巖漿活動明顯受區域 構 造 控 制, 特 別 是 中 、新生 代 巖 漿 巖, 不 論 侵 入巖 還 是 火 山 巖 主 要 呈 北 東 向 帶 狀 分 布(黃 崇 軻 等 , 1997)。長期而又復雜的地質演化、巖漿活動, 為區域上有色、稀土等礦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使得南嶺成為全球著名的鎢錫等有色金屬成礦帶, 同時也形成了一批與巖漿巖活動有關的金礦。
從表 2 可知, 南嶺地區及鄰區與金礦有關的巖漿巖分布較廣, 總的來說主要集中在閩西南凹陷帶、贛南地區、桂東大瑤山、湘南粵北一帶。
2.1 閩西南凹陷帶與金礦有關巖體
閩西南凹陷帶是南嶺地區重要的貴金屬成礦帶之一, 帶內產出有眾多與燕山期火山活動有關的金礦(點), 其 中 較 大規 模 的為 紫 金山 金 礦, 近 期 在福建德化縣境內發現一處大型金礦, 表明在東南沿海尋找與次火山巖有關金礦是該地區一個重要的找礦方向。
紫金山中生代巖漿巖分布于閩、粵火山斷陷帶錫、鎢、鉛、鋅(金、銀)成礦區, 該區歷經古生代以及中生代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 以形成 NE 向廣闊展布的火山巖帶為特征。紫金山中生代巖漿巖主要形成于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 晚侏羅世形成的主要是紫金山花崗巖復式侵入體(圖 2), 與錫礦化有關,復式巖體大致可分為 154 Ma、150 Ma 及 149 Ma 三次脈動(于波等, 2013), 形成逕美(碎裂中粗?;◢弾r)、五龍寺(中細?;◢弾r)、金龍橋(細?;◢弾r)等巖體。與花崗巖復式巖體同期的還有才溪巖體,中心相為似斑狀中-粗粒二長花崗巖, 邊緣相為中-細粒二長花崗巖??臻g上紫金山巖體位于紫金山礦田核心位置, 才溪巖體出露在礦田東北部。早白堊世形成的主要是一套火山-侵入雜巖系列, 與該地區大規模的銅金成礦作用有關。包括火山巖相石帽山群流紋巖、英安巖等, 次火山巖相英安玢巖、隱爆角礫巖, 侵入相的四方花崗閃長巖體、羅卜嶺花崗閃長斑巖體、紫金山深部花崗閃長(斑)巖體等。礦區中南部為晚期次火山活動的中心。該中心為一呈北東走向, 向北東東傾伏(傾角 30°~50°)的橢圓狀。地貌上呈明顯地向北東開口的環狀洼地。由于剝蝕較深, 只保留火山通道相。火山管道內充填英安玢巖, 英安質隱爆角礫巖和邊部的復成分隱爆角礫巖或含角礫英安玢巖; 巖筒外圈為寬 80~200 m 的震碎花崗巖?;鹕焦艿赖撞繛榛鹕角秩胂嗷◢忛W長斑巖,以中?;◢徑Y構為主, 在巖體邊緣帶可相變為閃長巖、正長閃長巖、石英閃長巖、石英閃長斑巖和花崗斑巖。在巖筒的北西和南東部, 隱爆角礫巖和英安玢巖沿 NW 向斷裂裂隙密集帶呈脈狀展布(張江, 2001)。金礦的形成主要與晚期的次火山巖和斑巖有關(張德全等, 1992)。
表 2 南嶺地區部分與金礦有關巖漿巖簡表Table 2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magmatic rocks related to gold deposit in the Nanling region
2.2 贛南地區與金礦有關巖體
贛南位于南嶺的東段, 盛產鎢、錫、鈮、鉭等稀有、稀土金屬礦產, 尤其是黑鎢礦。贛南地區的有色、稀有金屬礦產在成因上與花崗巖類有緊密的聯系, 尤其與中生代花崗巖類的聯系更為密切(陳毓川等, 1989; 王德滋等, 1994; 華仁民等, 2003, 2005;毛景文等, 2007; 王登紅等, 2007)。近年來, 于都銀坑等地金礦找礦突破表明, 在贛南鎢礦密集區尋找與巖漿巖有關的金礦具有較大潛力。贛南地區與金礦有關的巖體主要有于都銀坑礦田內的花崗閃長斑巖(豐成友等, 2006①豐成友, 佘宏全, 張德全. 2006. 閩中-粵東地區鉛鋅銅礦勘查準則及新區預測.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162-218.)、上猶的營前巖體和崇義縣的寶山巖體、興國陳村石英閃長巖(粗玄巖)等。巖性主要為中酸性, 如似斑狀花崗閃長巖、花崗閃長斑巖、花崗閃長巖。
圖 2 福建紫金山銅金礦區地質簡圖(據肖愛芳和黎敦朋,2012)Fig.2 Geological map of the Zijinshan Cu-Au mining field
其中營前巖體位于贛南地區上猶縣營前鎮金盆鄉一帶, 為一出露面積約 50 km2的復式巖體, 出露面呈近等軸狀似圓形(圖 3), 侵位于寒武系和奧陶系中, 圍巖為一套淺變質長石石英雜砂巖夾板巖。營前巖體位于營前復式背斜軸部, 受 NE 向斷裂控制。巖體與圍巖的接觸處變質帶發育, 內接觸帶具有寬約 15 cm 的細粒淬火邊、黑云母等暗色礦物組成集合體構成斑雜狀構造; 巖體外接觸帶在平面上形成較規則的圍繞侵入體環狀分布的面型接觸變質暈。金礦(點)主要分布在巖體內部或者與圍巖的接觸部位。
2.3 湘南粵北地區與金礦有關巖體
湘南粵北地處南嶺北段, 也是重要的銅金多金屬礦集區之一。與金礦有關的巖漿巖為一批高鉀花崗閃長質的小巖體, 分布于湘南的江永、江華、桂陽、衡陽等和粵北寶山等地?;◢忛W長質巖石多為黑云母花崗閃長(斑)巖、黑云母花崗巖, 如水口山為黑云母閃長巖。巖體未變形, 斑狀或不等粒自形結構、塊狀構造, 暗色礦物多為黑云母(5%~15%)、普通角閃石(3%~25%), 很少見到輝石礦物; 石英含量10%~35%, 斜長石多為中性長石, 環帶發育, 含量35%~55%, 鉀 長 石 主 要 是 微 斜 長 石 , 含 量 變 化 大(5%~30%)。副礦物主要為鋯石、磷灰石、榍石、褐簾石、金屬礦物等(王岳軍等, 2001a)。
2.4 桂東-粵西地區與金礦有關巖體
圖 3 營前巖體地質簡圖(據郭春麗,2010)Fig.3 Geological map of the Yingqian pluton
桂東-粵西的大瑤山及懷集盆地Au地球化學異常區, 是中國最大的 Au 地球化學異常之一, 異常區內分布的大中型金礦床有: 桂東藤縣云榮頂金礦(中型)、賀州市張公嶺金銀鉛鋅礦(中型)、貴港市龍頭山金礦(中型), 粵西高要市長坑金礦(大型)、富灣銀金礦(大型)、河臺金礦(大型)、云西金礦(中型)、高 村 金 礦 (中 型 )、 三 圍 金 礦 (中 型 )等 (王 登 紅 等 , 2010)。金礦的形成時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蔡明海, 2002), 與中生代巖漿作用關系密切, 但也有部分金礦與加里東期巖漿活動有關(如古里腦巖體)。與金礦有關的巖性主要有花崗斑巖、花崗閃長巖等, 主要巖體如龍頭山、大黎、古里腦等。
圖 4 龍頭山巖體剖面圖(據王成輝,2011)Fig.4 Geological profile of the Longtoushan pluton
其中龍頭山次火山巖體位處大瑤山隆起龍山復背斜的西南傾伏端。巖體沿龍山鼻狀背斜傾沒端侵入于蓮花山組下、中段, 具有爆發、超淺成、淺成巖的特征。巖體平面形態呈不規則的等軸狀, 長 700 m,寬 600 m, 面積 0.46 km2。巖體垂直方向呈巖筒狀(圖4), 略向北西傾斜, 東西兩側傾角陡, 局部向內傾斜,與圍巖接觸面比較規則。由外至內, 巖體呈現出一定的巖相分帶性, 依次為隱爆角礫巖、流紋斑巖、角礫熔巖和花崗斑巖, 其中金礦化主要產于前三者之中。金屬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黃鐵礦, 次為毒砂,黃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電氣石, 次為絹云母、白云母、高嶺土等。龍頭山巖體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是礦區巖石普遍遭受強烈的熱液蝕變, 整個巖筒以及巖體與圍巖的內外接觸帶幾乎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氣-液作用而產生一系列的各種不同蝕變,主要蝕變作用有電氣石化、硅化、黃鐵礦化、鉀長石化、絹云母化等。而礦化作用可能與這些蝕變密切相關。龍頭山巖體所處地區大地構造位置特殊,位處濱太平洋與特提斯兩大構造域的過渡部位, 巖漿、構造活動頻繁, 加之有寒武紀地層的礦源層基礎(王成輝, 2011), 也是尋找與巖漿巖有關金礦的重點地區。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部分巖體主量元素含量見表 3。與金礦有關巖體在主量元素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SiO2含量較低, 變化在 51.42%~68.59%之間, 屬中酸性, 少數巖體偏中性。全堿含量為 4.35%~6.95%, 高 Al2O3(14.5%~19.04%), 高 CaO、MgO、FeO+Fe2O3、TiO2。這與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差別較大(表 3), 與鎢錫成礦有關的花崗巖 SiO2含量較高, 一般大于 73%。與金礦有關巖體的結晶分異指數低, 一般低于 88, 小于與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 如淘錫坑花崗巖為 91。在 SiO2-K2O 圖上(圖5), 部分樣品落入高鉀鈣堿性區域, 部分樣品落入鉀玄質系列范圍。堿含量較低, 大部分樣品(K2O+Na2O)<7%, K2O>Na2O, A/CNK 一般小于 1.1, 屬于準鋁質巖漿巖。相對富 Ca、Mg、Fe 等元素, 可能具有殼幔混合巖漿巖的特征。
表 3 南嶺地區部分與金礦有關巖漿巖主量元素含量(%)Table 3 Major element contents (%) of the magmatic rocks related to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圖 5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 SiO2-K2O 圖(底圖據Morrison, 1980)Fig.5 SiO2vs. K2O diagram of the magmatic rocks related to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各主要巖體微量元素含量見表 4。與成鎢錫礦巖漿巖相比, 與金礦有關巖漿巖中 Ti、V、Cr、Co、Ni等親鐵元素含量較高, Li、Rb 等堿性元素含量總體偏低。Ba、Sr 等相對虧損(圖 6a), 表明存在斜長石和堿性長石的結晶分離作用。Nb、Ta 的虧損也相對明顯, 表明源區存在殼源物質或者巖漿上升過程中受到了地殼物質的混染。Imeokparia(1981)指出,元素的 Rb/Sr, Ba/Sr 比值能指示不同花崗巖的分異程度, 高分異的鎢錫礦化花崗巖, 具有較高的 Rb/Sr值(>10)以及較低的 Ba/Sr 值(<3), 與金礦化有關花崗巖類, Rb/Sr值一般為 1~10, Ba/Sr值通常大于 3.0。從表 4 可以看出,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具有較低的 Rb/Sr和較高的 Ba/Sr比值, 也驗證了其分異程度較低。
稀土元素方面(表 4), 與金礦有關巖漿巖稀土元素總量為 76.11×10–6~250.06×10–6, 一般為 160×10–6, LREE/HREE 比值大, 變化在 4.92~17.74 之間; δEu為 0.70~1.01, Eu 虧損不強烈或略有虧損。
從圖 6b 可以看出, 有金礦有關巖漿巖稀土配分模式較為一致, 即為輕稀土相對富集的右傾式, 與湘南寶山花崗閃長巖的稀土元素特征相似, 可能暗示與金成礦有關的巖漿巖有較多深部物質參與(姚軍明等, 2006)。而這一特點與南嶺大面積分布主要與鎢錫礦產有關的巖漿巖差別明顯, 比如贛南淘錫坑地區與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為重稀土富集型, 輕重稀土分餾不明顯, LREE/HREE 比值小, Eu 虧損強烈, 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為“海鷗”型。近年來, 眾多學者提出了在鎢錫礦區內或者外圍尋找與巖漿巖有關金礦的找礦方向(譚云金, 2003;王登紅等, 2007; 華仁民等, 2008)。從地球化學特征的角度來說, 稀土配分模式的不同可能是區別產金與產鎢花崗巖的重要標志之一。
表 4 南嶺地區部分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微量元素含量(×10–6)Table 4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10-6) of the magmatic rocks related to the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巖漿巖, 尤其是花崗巖, 與金礦成礦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徐克勤等, 1992), 我國主要黃金基地膠東、小秦嶺、燕遼等地的主要金礦床均明顯受到巖漿巖活動的控制或與之關系密切。但對于巖漿巖與金礦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可能涉及到巖漿起源與演化、物理化學條件、流體、蝕變等諸多因素。對于南嶺地區, 要討論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專屬性問題, 可能可以先從以下兩個問題入手: (1)成金礦巖漿巖與成鎢錫礦巖漿巖的區別何在?(2)成金礦巖漿巖的起源問題。本次研究主要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簡單論述, 以期先從南嶺地區廣泛分布的巖漿巖中將成金巖體先區別出來。
4.1 南嶺地區成金巖漿巖與成鎢錫礦巖漿巖的對比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在地質特征、地球化學特征等方面具有一些特點。而就目前發現的礦產而言, 南嶺地區廣泛分布的巖漿巖主要與鎢錫等礦產有關, 因此, 探討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專屬性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查明其與成鎢錫礦巖漿巖之間的區別, 從而為在南嶺鎢錫等有色礦產密集區尋找產金巖體和相關金礦提供導向性的標志。本次研究選擇鎢(錫)礦密集產出的贛南地區開展對比工作。贛南地區的金礦床地質特征和全球其他地區與侵入巖有關金礦特征有許多共同之處或類似的地質特征, 可以認為是與巖漿巖有關的金礦。金礦床與鎢錫礦床在空間上共存, 在成礦時代上基本上是同步的(劉善寶, 2008)。尤其是在空間上表現得更加清楚。首先在區域上, 金礦床(點)分布在鎢錫礦集區的外圍、深大斷裂帶的附近; 其次在礦田尺度上, 金礦脈帶與鎢錫礦脈相伴產出(如營前礦田), 甚至在同一條礦帶, 也存在金礦化與鎢錫礦化的疊加現象(如焦里礦區的 SK2 礦脈)。那么, 金礦床與鎢錫礦床是否存在成因聯系, 二者是同一巖漿活動不同演化階段的產物, 還是由不同來源巖漿分別形成的,或是不同來源的巖漿熱液通過疊加成礦作用形成的?為此, 作者從大地構造環境、巖性、產狀、控巖控礦構造等方面對二者進行了初步對比, 見表 5。
圖 6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網圖和球粒隕石標準化 REE 配分圖(原始地幔標準化值據Sun and McDonough, 1989, 球粒隕石標準化值據 Sun and McDonough, 1989, 淘錫坑為與鎢錫有關的花崗巖)Fig.6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 and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of the magmat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由對比結果可見, 成金礦與成鎢錫礦巖漿巖在地質特征與地球化學特征方面存在較大的差別。對于贛南地區金、鎢在局部地區存在水平、垂向上的分帶性及其金礦化與鎢錫礦化的疊加現象, 則可能是熱梯度(流體在熱梯度的驅動下加速熱對流, 導致地層中的 Au、Ag、Pb、Zn 等成礦元素向滲透性高的構造帶內匯聚,從而在鎢錫礦集區及礦田的外圍形成中低溫元素異常帶)、巖漿演化不同階段以及不同期次巖漿出熔成礦流體成分不同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成鎢礦與成金礦的巖漿巖也可能是不同來源的。在鎢錫礦集區附近及外圍是否有金礦床(點)的產出, 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 與鎢錫成礦有關的巖漿是否富含 Au 元素; 圍巖是否富含 Au 元素; 圍巖中是否存在有利于金礦形成的構造環境(劉善寶, 2008)。
表 5 贛南地區成金巖漿巖與成鎢(錫)巖漿巖綜合對比一覽表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gold bearing and W-Sn bearing magmatic rocks in South Jiangxi
4.2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起源問題
從上述可以看出, 與金礦有關巖漿巖與成鎢錫礦巖漿巖具有不同的性質, 而巖漿巖的不同性質很大程度取決于巖漿巖的起源(姚鳳良等, 1990; 李兆龍和楊敏之, 1993; 周遺軍和黃華盛, 1997)。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主要為花崗閃長巖類, 對此,近幾年來總結發現在南嶺地區存在一套中侏羅世花崗 閃 長 巖 , 包 括 與 贛 東 北 德 興 銅 金 礦 (Li and Munetake, 2007)、銀山銀鉛鋅礦、永平銅礦、東鄉銅礦有關的花崗閃長斑巖, 與湘東七寶山-赤馬-石蛤蟆銅礦有關的花崗閃長巖(彭頭平等, 2004), 與湘東南水口山鉛鋅金礦、寶山銅(金)礦、銅山嶺銅礦有關的花崗閃長質巖體和火山巖(王岳軍等, 2001a, b;汪洋, 2003; 伍光英等, 2005; 魏道芳等, 2007), 與贛南營前金銀銅鉛鋅礦有關的花崗閃長巖, 以及與粵北大寶山銅金礦有關的花崗閃長斑巖(毛景文等, 2007, 2008)等。研究認為, 花崗閃長巖可能是地幔巖石熔融后經分異結晶而成, 或由底侵玄武巖漿演化而成 , 或 由地殼 巖石的 深熔 作 用而 成, 或 殼幔 混 染源區熔融作用而成(Arnaud et al., 1992; Thompson, 1996; Wang et al., 2003)。從已經發表的數據來看, 與金礦 有關 巖 漿巖 同位 素具 有 低(87Sr/86Sr)i, 高 εNd(t)的特征, 如, 湘東南-粵北的水口山、寶山巖體高鉀花 崗 質 巖 石 (87Sr/86Sr)i=0.7040~0.7120(莊 錦 良 等 , 1988), εNd(t)= -6.39~7.59(毛景文等, 1995)。贛南營前巖體晚期細?;◢弾r、早期似斑狀花崗閃長巖、晚期 暗 色包 體(87Sr/86Sr)i值 分別 是 0.70965~0.70885, 0.71058~0.70838, 0.70923~0.70788, εNd(t)值分 別為–6.38~–5.31, –6.51~–5.17, –5.47~–4.31( 郭 春 麗 , 2010), 即晚期暗色包體(87Sr/86Sr)i高于前兩期花崗質巖 石 , εNd(t)也有 這樣的特 征, 表明 暗色包體 更接近富集地幔端元; 暗色包體與早期似斑狀花崗閃長巖、晚期細?;◢弾r具有不同的巖漿來源, 可能是基性巖漿注入到酸性巖漿中且被酸性巖漿改造的產物。這一特征表明, 南嶺地區單獨通過地殼深融作用產生鈣堿性巖漿的可能性不大, 很可能在成巖過程中有地幔物質的加入。
同時, 對于南嶺成礦帶與其他成礦帶過渡部位與金礦有關的巖體, 如福建紫金山、廣西龍頭山, 可能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張德全等(2001)指出紫金山地區的中生代巖漿巖主要由晚侏羅世花崗巖和早白堊世火山-侵入雜巖構成, 其中后者與該地區大規模的銅金成礦作用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的元素地球化學特征顯示, 它是印支期-燕山早期陸內造山過程中, 陸殼巖石在相對低壓條件下的熔融產物。早白堊世火山-侵入雜巖的(Sr/Y)-Y 和 Ni-Cr關系與殘余 10%榴閃巖或榴輝巖的 MORB 熔融曲線大致吻合,表明它們是地幔上隆、區域拉伸環境下洋殼物質部分熔融的巖漿產物。巖漿巖地球化學證據顯示(張德全等, 2001), 紫金山地區早白堊世大規模銅金成礦作用, 形成于區域擠壓轉換到拉伸的構造環境。對于龍頭山巖體, 其176Hf/177Hf 比值和各巖體全巖 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 本地區巖漿巖源區可能以殼源為主, 但可能有部分幔源物質的加入, 特別是隨著巖漿的演化, 后期侵入的巖漿其源區有殼?;旌系奶攸c(王成輝, 2011)。蔡明海(2002)對桂東粵西中生代成礦動力學的研究也表明, 桂東大瑤山地區經歷了燕山期巖石圈構造轉換和拉張伸展的動力學過程, 地幔物質蠕動底劈導致巖石圈伸展減薄和基底巖系以及沉積蓋層的層內剪切滑動, 為后期巖漿侵位及熱液活動提供了良好通道和空間, 而且大瑤山地區的寒武系屬地槽型沉積, 巖性為一套厚達數千米至近萬米的富含炭質及硫化物的具濁流沉積特征的淺變質碎屑巖。其中, 含炭濁積巖中 Au 元素的濃集系數為1.48~4.00, 其內特殊巖性段(炭質頁巖、含炭粉砂巖、炭硅質巖等)Au 元素含量可達 9.30 ×10–9~430.0×10–9,可能形成金礦化的初始礦源層(王成輝, 2011), 為金礦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梢? 這種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演化, 對于南嶺地區金礦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南嶺地區與金礦有關巖漿巖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贛南、湘南粵北、桂東大瑤山等地, 主要為花崗閃長巖類和火山巖類。該類巖漿巖具有低分異、全堿含量較低、富集親鐵元素和虧損 Nb、Ta、Ba、Sr、Li、Rb 等、富集輕稀土、Eu 虧損不強烈或略有虧損等特點。起源方面, 該類巖漿巖具有多來源的特點, 殼幔相互作用明顯, 多來源多演化可能是其成金的重要條件。雖然與金礦有關的巖漿巖具有一些專屬性特征, 但是, 也要注意到, 并非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巖漿巖都具備金礦成礦條件。實際上,花崗巖的成礦專屬性與超基性、基性巖大不相同,其很少有同時成巖成礦的礦床, 而且花崗巖本身亦具有來源的多樣性, 這一系列因素都導致了花崗巖成礦專屬性的復雜性, 尤其是金礦??傮w來說, 除了上述特征, 良好礦源層、深大斷裂旁側次級斷裂發育、發育有中酸性巖體、蝕變發育, 可能是南嶺地區與巖漿巖有關金礦重要的成礦要素。
致謝: 感謝審稿人對本文提出的建設性修改意見。在陳毓川院士 80 華誕來臨之際, 謹以此文向陳院士表達崇高的敬意!
蔡明海. 2002. 桂東-粵西地區中生代有色-貴金屬礦床成礦規律及成礦動力學研究.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1–103.
陳富文, 李華芹, 梅 玉 萍. 2008. 廣西龍頭山斑巖型金礦成巖成礦鋯石SHRIMP U-Pb年代學研究. 地質學報, 82(7): 921–926.
陳 希 清 , 付 建 明 . 2012. 南嶺 地 區 地 球 化 學 圖 集 . 武 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4.
陳毓 川 , 李兆 鼐 , 毋瑞 身 , 沈保 豐 , 鄒光 華 , 李華 芹 , 王全明, 林 文 蔚, 李文亢, 劉 姤 群, 歐陽宗圻, 孟 繁義,王登紅, 張 招 崇, 毛德寶, 陳富 文, 李景春, 李 俊健. 2001. 中國金礦床及其成礦規律. 北京: 地質出版 社 : 433–465.
陳毓川, 裴榮富, 張宏良, 林新 多, 白鴿, 李崇佑, 胡永嘉, 劉姤群, 冼柏棋. 1989. 南嶺地區與 中 生 代 花 崗巖類有關的有色及稀有金屬礦床地質.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508.
陳毓川, 王登紅. 2012. 華南地區中生代巖漿成礦作用的四大問題.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6(3): 315–321.
郭春麗. 2010. 贛南崇義-上 猶 地 區 與 成 礦 有 關 中 生 代 花崗巖類的研究及對南嶺地區中生代成礦花崗巖的探討.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1–145.
胡春杰, 黃文婷, 包志偉, 梁華英, 王春龍. 2012. 福建紫金山礦田晚中生代英安玢巖形成時代及其成礦意義.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6(2): 284–292.
胡升奇, 周國發, 彭松柏, 張先進, 易順華, 唐國勝. 2012.廣西大黎銅鉬礦石英二長(斑)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地球學報, 33(1): 23–37.
華仁 民 , 陳培 榮, 張文 蘭 , 劉曉 東 , 陸建 軍, 林錦 富 , 姚軍明, 戚華文, 張展適, 顧晟彥. 2003. 華南中、新生代 與 花 崗 巖 類 有 關 的 成 礦 系 統 . 中 國 科 學 (D 輯 ), 33(4): 335–343.
華仁 民 , 陳 培榮, 張文 蘭 , 陸建軍. 2005. 論華南 地 區中生代3次大規模成礦作用. 礦床地質, 24(2): 99–107.
華仁民, 張文蘭, 李光來, 胡東泉, 王旭東. 2008. 南嶺地區鎢礦床共(伴)生金屬特征及其地質意義初探. 高校地質學報, 14(4): 527–538.
黃崇軻, 朱裕生, 張忠偉, 孫純成, 楊兆萍. 1997. 南嶺銀礦.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100.
李兆龍, 楊敏之. 1993. 膠東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4–195.
劉善寶. 2008. 贛南地區金礦的成礦規律及其與鎢礦的成因聯系研 究 . 北京: 中國地質科 學 院博士 學 位 論文 : 1–227.
駱靖中. 1993. 桂東地區花崗巖類與金銀成礦 的關系.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 13(4): 329–338.
馬 麗艷, 路遠 發 , 梅玉萍, 陳希 清 . 2006. 湖 南 水口山 礦區花崗閃長巖中的鋯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巖石學報, 22(10): 2475–2482.
毛 景 文 , 李 紅 艷 , 裴 榮 富 . 1995. 湖 南 千 里 山 花 崗 巖 體Nd-Sr同 位 素 及 巖 石 成 因 研 究 . 礦 床 地 質 , 14(3): 235–242.
毛 景 文 , 謝桂青, 郭春麗. 2007. 南嶺 地 區 大 規 模 鎢 錫 多金屬成礦作用: 成礦時限及地球動力學背景. 巖石學報, 23(10): 2329–2338.
毛景文, 謝桂青, 郭春麗, 袁順達, 程彥博, 陳毓川. 2008.華南地區中生代主要金屬礦床時空分布規律和成礦環境. 高校地質學報, 14(4): 510–526.
彭 頭 平, 席先 武, 王岳軍. 2004. 湘東北早 中 生 代 花 崗 閃長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8(3): 287–296.
譚運金. 2003. 南嶺鎢礦密集區金礦特征與找 礦方向. 中國鎢業, 18(3): 13–15.
王 成輝. 2011. 廣西龍 頭 山金 礦 區成礦 模式及 成 礦預 測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1–189.
王德滋, 劉昌實, 沈渭洲, 陳繁榮. 1994. 華南S型火山雜巖與成礦. 南京大學學報, 30(2): 322–333.
王 登紅, 陳 富文 , 張 永忠, 雷 澤恒, 梁 婷, 韋 龍明, 陳 鄭輝, 劉 善寶, 王 成輝 , 李華 芹 , 許 以 明, 曾 載淋, 許建 祥 , 傅 旭 杰 , 范 森 葵 , 陳 祥 云 , 賈 寶 華 , 姚 根 華 . 2010. 南嶺有色-貴金屬成礦潛力及綜合探測技術研究.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300.
王登紅 , 陳 毓川 , 陳鄭輝 , 劉善寶 , 許 建祥 , 張家菁 , 曾載淋, 陳 富 文, 李華 芹 , 郭春 麗 . 2007. 南 嶺地區 礦產資源形勢分 析 和找礦方向 研 究 . 地質學報, 81(7): 882–890.
王定生. 2001. 贛南鎢礦山及周邊金銀找礦前 景分析. 中國鎢業, 16(4): 21–24.
王定生. 2002. 贛南脈狀黑鎢礦床及外圍金銀找礦前景分析. 地質與勘探, 38(4): 45–49.
王岳軍, 范蔚茗, 郭峰, 李旭. 2001a. 湘東南中生代花 崗閃長質小巖體的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巖石學報, 17(1): 169–175.
王 岳 軍, 范蔚茗, 郭峰 , 李慧民, 梁新權. 2001b. 湘 東 南中生代花崗閃長巖鋯石U-Pb法定年及其成因指示.中國科學(D輯), 31(9): 745–751.
汪 洋 . 2003. 湘 南早 中 侏 羅 世花 崗閃 長 巖 的 巖 石 化學 特征、構造背景及地質意義. 北京地質, 15 (3): 1–7.
魏道芳, 鮑征宇, 付 建 明. 2007. 湖南銅山嶺花崗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鋯石SHRIMP定年.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1(4): 482–489.
伍光英, 馬鐵球, 柏 道 遠. 2005. 湖南寶山花崗閃長質隱爆角礫巖的巖石學、地球化學特征及鋯石SHRIMP定年. 現代地質, 19(2): 198–204.
肖 愛 芳 , 黎 敦 朋 . 2012. 福 建 省 紫 金 山 復 式 花 崗 巖 鋯 石LA-ICP-MS U-Pb測年.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5(4): 343–351.
徐克勤, 陸建軍, 倪 培. 1992. 與金礦有關花崗巖類的巖石 地 球 化 學 特 征 . 桂 林 冶 金 地 質 學 院 學 報 , 12(1): 1–11.
徐志剛, 陳毓川, 王登紅, 陳鄭輝, 李厚民. 2010. 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138.
姚鳳良 , 劉 連登, 孔慶 存 , 宮 詞譚. 1990. 膠東西北 部 脈狀金礦.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26–131.
姚軍明, 華仁民, 林錦富. 2006. 湘南寶山礦床REE、Pb-S同位素地球化學及黃鐵礦Rb-Sr同位素定年. 地質學報, 80(7): 1045–1054.
于波 , 裴 榮富 , 邱小平 , 陳景河 , 黎敦朋 , 張文慧 , 劉文元. 2013. 福建紫金山礦田中生代巖漿巖演化序列研究. 地球學報, 34(4): 437–446.
曾載淋. 2012. 南嶺東段銀坑地區主要金屬礦產成礦規律研究與深部找礦探索.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1–189.
張德全, 李大新, 趙一鳴, 陳景河, 李子林, 張克堯. 1992.紫金山銅金礦床蝕變和礦化分帶. 北京: 地質出版社: 5–56.
張德全 , 佘 宏全, 閆升 好 , 徐 文藝. 2001. 福建紫金 山 地區中生代構造環境轉換的巖漿巖地球化學證據. 地質論評, 47(6): 608–616.
張江. 2001. 紫金山銅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 地質與勘探, 37(2): 17–22.
周遺軍, 黃華盛. 1997. 論花崗巖的(金屬)成礦專屬性——兼 論 花 崗 巖 與 金 礦 床 的 成因 關 聯. 黃 金地 質 , 3(4): 14–20.
莊錦良, 劉鐘偉, 譚 必 祥. 1988. 湖南地區小巖體與成礦關 系 及 隱 伏 礦 床 預 測 . 湖 南 地 質 , (增 刊 第 4 號 ): 1–198.
Arnaud N O, Vidal P H, Tapponnier P, Matte P H and Deng W M. 1992. The high-K2O volcanism of northwestern Tibet: Geochemistry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11: 353–367.
Goldfarb R J, Groves D I and Gardoll S. 2001. Orogenic gold and geologic time: A global synthesis: Ore Geology Reviews, 18: 1–75.
Hollister V F. 1992. On a proposed plutonic porphyry gold deposit model. Nonrenewable Resources, V(1): 293–302.
Jiang S H, Liang Q L, Leon B, Wang S H, Nie F J and Liu Y F. 2013. Geodynamic setting of the Zijinshan porphyry-epithermal Cu-Au-Ag ore system, SW Fujian Province, China: Constrains from the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igneous rocks. Ore Geology Reviews, 53: 287–305.
Imeokparia E G. 1981. Ba/Rb and Rb/Sr rations as indication of magmatic fractionation, postmagmatic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Afu Yonger Grantie Complex, Northern Nigria. Geochemical Jounnal, 15: 209–219.
Lang J R and Baker T. 2001. Intrusion-related gold systems: The presen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Mineralium Deposita, 36: 477–489.
Lang J R, Thompson J H, Mortensen J K and Baker T. 1997. Intrusion-related Au minera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lithophile elements: An under-recognized metallogenic associ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 with Programs, 29: 358.
Li X F and Munetake S. 2007.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Middle Jurassic Dexing porphyry Cu-Mo deposit, Southeast China. Resource Geology, 57(4): 409–426.
Mccoy D T, Newberry R J, Layer P W, Di Marchi J, Bakke A, Masterman J S and Minehane D L. 1997. Plutonic related gold deposits of interior A laska // Goldfarb R J and Miller L D. Ore deposits of A laska.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 Monograph, 9: 151–190.
Morrison G W. 1980.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association. Lithos, 13: 97–108.
Newberry R J, Mccoy D T and Brew D A. 1995. Plutonichosted gold ores in Alaska: Igneous versus metamorphic origins. Resource Geology Special Issue, 18: 57–100.
Sillitoe R H. 1991. Intrusion-realted gold deposits // Foster R P. Gold Metallogeny and Exploration, 165–209.
Sun S S and McDonough W F. 1989. Chemical and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oceanic basalts: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 // Saunders A D and Norry M J. Magmatism in the Ocean Basin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42: 313–345.
Thompson A B. 1996. Fertility of crustal rocks duringanatexis.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 87: 1–10.
Thompson J H, Sillitoe R H, Baker T, Ang J R and Mortensen J K. 1999. Intrusion-related gold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tungsten-tin provinces. Mineralium Deposita, 34: 323–334.
Wang Y J, Fan W M, Guo F, Peng T P, and Li C W. 2003. Geochemistry of Mesozoic mafic rocks adjacent to the Chenzhou-Linwu fault, 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lithosphere boundary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ysia blocks.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Review, 45: 263–286.
Metallogenic Specialization of the Magmat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WANG Chenghui, LIU Shanbao, GUO Chunli, HUANG fan, CHEN Zhenyu, CHEN Zhenghui and YING Lijuan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The Nanling region in South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nferrous producing districts in the world, where the noble metals (especially gold) deposits are not common. However, there are lots of gold deposits in areas adjacent to the Nanling region. What factors caus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n nonferrous and noble metals deposits distribution?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ld deposits and magmatic rock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matic rocks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with the magmat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tungsten-tin deposit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deposits are intermediate and intermediate-acidic, hypabyssal, usually in the forms of stocks, dikes, and rock pipes. And the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SiO2(51.42%-68.59%), and low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DI<88). These rocks have low alkali (K2O+Na2O<7%, K2O>Na2O) and belong to high-K calc-alkaline series, metaluminous to peraluminous. Additionally, the rocks are enriched in CaO, MgO, FeO+Fe2O3, TiO2and some siderophile elements, depleted in Nb、Ta、Ba、Sr、Ti and P. The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enriched in LREE with negative or weakly negative Eu anomalies. Apparently,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gmat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deposi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rocks associated with tungsten-tin deposits. It is reasonable to suggest that the magmatic rocks associated with gold deposits are multiple sources with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the Nanling region; gold deposits; magmatic rocks; metallogenic specialization
P617; P59
A
1001-1552(2014)02-0276-013
2013-11-13; 改回日期: 2014-01-25
項目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 41202025)、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編號: K1325)、中國地質大調查項目“南嶺地區巖漿巖成礦專屬性研究”(編號: 1212011120989)和“中國礦產地質與區域成礦規律總結”(編號: 1212011220369)資助。
王成輝(1982-), 男, 博士,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礦床學研究。Email: wangchenghui131@sina.com
劉善寶(1970-), 男, 博士,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礦床學研究。Email: liubaoshan7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