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麗, 陳振宇, 樓法生, 許以明
(1.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 礦產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2.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0030; 3.湖南省湘南地質勘察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南嶺與鎢錫礦床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的成礦專屬性研究
郭春麗1, 陳振宇1, 樓法生2, 許以明3
(1.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 礦產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2.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 江西 南昌 330030; 3.湖南省湘南地質勘察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晚侏羅世是南嶺地區與花崗巖類有關鎢錫礦的大規模爆發期, 成巖成礦年齡集中在 150~160 Ma, 與成礦有關的花崗巖屬于高鉀鈣堿性系列的花崗巖類。本文搜集了已發表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 Sr-Nd 同位素數據, 根據稀土元素標準化圖解將上述花崗巖劃分為“海鷗式”和“斜傾式”兩類, 通過對比發現這兩種類型花崗巖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 同位素組成上也有明顯的差異。根據 Ca/(Mg+Fe)-Al/(Mg+Fe)圖解對上述兩類花崗巖的物質來源進行了區分, 認為“斜傾式”花崗巖的源區更為復雜。此外, 依據典型礦物、SiO2-P2O5、Rb-Y、Rb-Th 圖解對兩類花崗巖的成因類型進行了劃分。
含鎢錫礦花崗巖; 成因類型; 晚侏羅世; 南嶺地區
鎢錫礦是我國的優勢礦產, 南嶺地區是全球最重要的鎢錫礦床集中產地。目前, 地質界一致認為南嶺地區中生代大規模金屬成礦作用與該地區廣泛而強烈的花崗質巖漿活動在成因上密切相關。其中鎢錫成巖成礦作用是相關花崗巖高度分異, 金屬元素和揮發份高度富集的結果。礦床類型主要有云英巖型、石英脈型、矽卡巖型、破碎帶蝕變巖型。成巖成礦作用主要發生在晚侏羅世, 年齡范圍在136~165 Ma, 集中在 150~160 Ma(郭春麗等, 2013)。本文統計的與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體包括千里山、騎田嶺、九嶷山、花山、姑婆山、滸坑、天門山-紅桃嶺、漂塘、西華山、大吉山、大東山、佛岡、南昆山。與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類有許多共同的性質,在地球化學特征上表現在哪方面?但是不同巖體也有各自的特點, 根據元素地球化學特征是否可以區分?不同稀土元素分布型式的花崗巖在物質來源上是否相同?在成因類型上是否有差別?通過統計近年來發表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 同位素數據, 本文擬對南嶺地區晚侏羅世典型的含鎢錫礦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對比, 找出它們的共性, 區分差異性, 并且嘗試根據礦物和元素特征對花崗巖的成因類型進行劃分。
含鎢錫礦花崗巖類的 SiO2含量最小為 65%, 其中相當一部分巖體的 SiO2含量大于 76%, 屬于高硅花崗巖范疇。根據 SiO2-(Na2O+K2O)圖解(圖 1), 絕大多數巖體均投到花崗巖范圍內; 再根據 AR-SiO2圖解(圖 2), 花崗巖均投在堿性系列范圍; 絕大多數巖體的 K2O 含量較高, 數據點投到高鉀鈣堿性系列范圍內(圖 3), 例外的是大吉山花崗巖的 K2O 含量相對偏低, 騎田嶺花崗巖的 K2O 含量相對偏高。總體來說,上述巖體應該歸為高鉀鈣堿性系列的花崗巖類。

圖 1 南嶺地區 與 鎢 錫礦有關 晚 侏羅世花 崗 巖 SiO2-(Na2O+K2O)分類命名圖解 (底圖據 Cox, 1979)Fig.1 SiO2vs. (Na2O+K2O) 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圖 2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 AR-SiO2圖解(據來源同圖 1)Fig.2 AR vs. SiO2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大多數花崗巖的 K2O/Na2O 比值大于 1.0, 但是大吉山花崗巖的 K2O/Na2O 比值為 0.48~1.1(只有一個點 DJS-05 為 1.47)(華 仁民等 , 2003; 孫 恭 安等 , 1985; 夏 衛 華 等 , 1989; 蔣 國 豪 , 2004), 滸 坑 的K2O/Na2O 比值為 0.77~0.90(劉珺, 2008)。華仁民等(2003)通過對漂塘和大吉山花崗巖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對比認為大吉山花崗巖應處在更高的演化程度上。

圖 3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 SiO2-K2O圖解(底圖據 Morrison, 1980, 數據來源同圖 1)Fig.3 SiO2vs. K2O 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圖是判斷花崗巖形成和演化過程常用的圖解, 據此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花崗巖可以劃分為“海鷗式”和“斜傾式”兩種類型。其中, 大吉山、漂塘、天門山-紅桃嶺、滸坑、黃沙坪、西華山、九龍腦花崗巖的稀土元素分布圖呈現“海鷗式”特點; 騎田嶺花崗巖呈現出“斜傾式”特點;而佛岡、南昆山、千里山、花山、姑婆山、九嶷山、大東山花崗巖既有“斜傾式”, 又有“海鷗式”的特點(圖4)。根據稀土元素含量統計結果, “斜傾式”花崗巖的(La/Yb)N為 3.21~32.24, 具有低的 Eu 負異常(δEu=0.11~0.96), “海鷗式”花崗巖的(La/Yb)N為 0.29~16.62, 具有高的 Eu 負異常(δEu=0.01~0.27)。
兩種類型花崗巖的主量元素特征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斜傾式”花崗巖的 TiO2=0.07%~0.96%, FeO=0.44%~5.92%, MgO=0.04%~1.39%, A/CNK=0.86~1.26。“海鷗式”花崗巖的 TiO2=0.01%~0.63%, FeO=0.15%~3.20%, MgO=0.01%~0.49%, A/CNK= 0.91~1.46。


圖 4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圖(數據來源: 大吉山、漂塘據華仁民等, 2003, 其余數據同圖 1。球粒隕石標準化值據 Sun and McDonough, 1989)Fig.4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兩種類型花崗巖的微量元素比值也具有明顯的差異。在花崗質巖漿從部分熔融上升到地表的一系列演化過程中, 元素 Rb、Ta 往往在花崗質巖漿演化末期或花崗巖系列的最晚階段富集, 而 TiO2、FeO、MgO 則相應降低。根據統計, “斜傾式”花崗巖的Rb/Sr=0.45~29.8, Rb/Ba=0.14~9.38, Ta/Nb=0.06~0.20;“海 鷗 式 ”花 崗 巖 的 Rb/Sr=5.6~135.8, Rb/Ba=3.2~219.4, Ta/Nb=0.03~0.98 (除了大吉山花崗巖的 Ta/Nb比值異常高, 可達到 1.23~7.22)。可見, 與“斜傾式”的花崗巖相比, “海鷗式”的花崗巖經歷了更高程度的分異演化過程。
晚侏羅世鎢錫礦花崗巖以殼源物質重熔為主,但 是 (87Sr/86Sr)i-εNd(t)圖 解 顯 示 南 嶺 地 區 從 東 到 西 ,地幔組分參與成巖作用的程度越來越高(圖 5)。根據對 Sr-Nd 同位素數據的統計, 大吉山、天門山、漂塘、西華山、蕩坪、大東山補體的 εNd(t)=-11.40~-7.92, tDM=1.58~1.72 Ga, 與華南中-古元古代低 成 熟 度基底巖石(沈渭洲等, 1995)有相似的 Nd 同位素組成,其中西華山花崗巖的 εNd(t)=-11.40~-10.74; 花山、姑婆山、南昆山的 εNd(t)=-3.20~-1.54, 接近原始地幔同位素組成; 千里山、騎田嶺、花山第三期美華-錦屏花崗巖、佛岡的 εNd(t)值(-8.64~-4.40)居中。
根據 Ca/(Mg+Fe)-Al/(Mg+Fe)圖解(圖 6), “斜傾式”花崗巖落入變質沉積巖和變質火成巖部分熔融的交匯區域, 而“海鷗式”花崗巖則落入變質泥巖和變質雜砂巖部分熔融區域。可見, 相對于“海鷗式”花崗巖, “斜傾式”花崗巖的源區更為復雜, 還有部分變質火山巖的加入。

圖 5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87Sr/86Sr)i-εNd(t)圖解 (底圖據彭頭平等, 2004)Fig.5 (87Sr/86Sr)ivs. εNd(t) 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圖 6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花崗巖 Ca/(Mg+Fe)-Al/(Mg+Fe)圖解 (底圖據 Altherr et al., 2000, 數據來源同圖 1)Fig.6 Ca/(Mg+Fe) vs. Al/(Mg+Fe) diagrams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目前, I、S、A、M 型是最常用的花崗巖成因分類方案。從礦物學角度, 角閃石、堇青石和堿性暗色礦物是判斷 I、S、A 型花崗巖的重要礦物學標志(Miller, 1985), 但 是南嶺 地區 晚侏羅 世與 大 規模 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的造巖礦物以黑云母、石英、斜長石和鉀長石為主, 常常不含 I、S 和 A 型花崗巖對應的特征礦物角閃石、堇青石和堿性暗色礦物。孫濤(2006)指出華南特別是南嶺地區大面積的侏羅紀花崗巖多含有白云母或二云母, 表現為過鋁的特點。根據野外觀察和礦物學、地球化學研究, 認為南嶺燕山早期含角閃石花崗閃長巖-黑云母二長花崗巖-黑云母鉀長花崗巖-二(白)云母花崗巖為準鋁質-弱過鋁質的 I 型或者分異 I 型花崗巖(李獻華等, 2007; Li et al., 2007a)。汪洋(2008)認為南嶺出露最廣泛的黑云母花崗巖可以分為 S型和加里東I型, 其中一些屬于 I型和S型之間的過渡類型, 而燕山早期二云母花崗巖和白云母花崗巖并非分異的I型花崗巖。還有部分研究者將沿郴州-臨武斷裂帶分布的與鎢錫礦有關的花崗巖全部歸為 A 型(Li et al., 2007b;蔣少涌等, 2006, 2008; 朱金初等, 2008)。
無論是 I、S 或者 A 型花崗巖, 當它們經歷高度分異結晶作用之后, 其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都趨近于低共結的花崗巖, 從而使得上述三種類型的鑒別出現 困難 , 甚 至于 不可 能 (吳福 元等 , 2007)。 例如 ,如果采用目前常用的 10000×Ga/Al> 2.6 作為 A 型花崗巖的判別標志(Whalen et al., 1987), 那么這些高分異花崗巖全部落入 A 型花崗巖區域(圖 7)。
4.1 “海鷗式”花崗巖的成因類型劃分

圖 7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花崗質巖的10000×Ga/Al-Y 圖解(底圖據 Whalen et al., 1987)Fig.7 10000×Ga/Al vs. Y diagram of the Late Jurassic granites related to the W and Sn deposits in the Nanling region
“海鷗式”花崗巖體包括大吉山、漂塘、天門山-紅桃嶺、滸坑、黃沙坪、西華山第三期花崗巖、九龍腦第三四期花崗巖、千里山第一二期花崗巖、花山第三期花崗巖、姑婆山新路及姑婆西花崗巖、九嶷山金雞嶺螃蟹木花崗巖、大東山補體、南昆山花崗巖。
大吉山花崗巖的 Ta/Nb 比值異常高, 達 到了1.23~7.22。華仁民等(2003)總結指出, 一般來說各類巖漿巖中的 Nb 含量都高于 Ta 含量, 但在巖漿結晶作用晚期, Ta 會趨向于富集。大吉山花崗巖 Ta 含量超過了 Nb 含量, 不僅是它相對高分異的“海鷗式”花崗巖來說達到了更高演化階段的標志, 而且是它能夠形成 Nb 和 Ta 礦化的重要物質基礎。早在 1989年, Masuda and Akagi (1989)就發現華南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的花崗巖具有高分異、稀土元素“四分組”效應特征, 本文中上述“海鷗式”花崗巖具有很高的Li、Be、Rb、Ta、Th、U 及 HREE 含量, 在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分布型式圖上都具有明顯的“四分組”效應特點, 這一點與華南地區三疊紀含鎢錫鈮鉭礦花崗巖體的特征相同(郭春麗等, 2012), 這是花崗質熔體與富揮發分流體(F、Cl)相互作用所導致的(趙振華, 1988; 趙振華等, 1999)。
從礦物學角度, 南昆山花崗巖由于含堿性暗色礦物鐵橄欖石、鈮鐵礦(包志偉和趙振華, 2003), 而無疑屬于 A 型花崗巖。由于是過鋁質, S 型花崗巖或多或少含有某些巖漿結晶的富鋁硅酸鹽礦物, 包括堇青石、矽線石、石榴子石、富鋁黑云母、原生白云母、紅柱石、黃玉(王德滋和周新民, 2002), 而西華山巖體含有原生白云母(劉家遠, 2002)、錳鋁榴石和鐵葉云母(王德滋和周新民等, 2002), 漂塘巖體含有黃玉(秦善和曹正民, 1995), 因此可認為是 S 型花崗巖。花山第三期美華-銀屏細粒花崗巖因為與花山第二期角閃黑云母花崗巖共生(顧晟彥等, 2006), 且有演化關系而應屬于 I型花崗巖。但其他花崗巖體沒有明確的礦物學標志。
大量實驗研究結果表明, 所有 I 型和 A 型花崗巖 的 P2O5隨 SiO2含 量 增 加 而 降 低 , 特 別 是 當SiO2>75%時, 絕大多數樣品的 P2O5<0.05%; 而 S 型花崗巖的 SiO2-P2O5分布在一個非常分散的“三角形”區域, 隨 SiO2含量增加沒有變化或者增高(李獻華等, 2007)。根據 SiO2和 P2O5相關關系圖解(圖 8),姑婆山新路及姑婆西花崗巖、天門山-紅桃嶺花崗巖、九龍腦花崗巖的 P2O5有隨 SiO2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可將其歸為 I型。

圖 8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海鷗式”花崗質巖 SiO2-P2O5圖解 (底圖據 Whalen et al., 1987, 數據來源同圖 1)Fig.8 SiO2vs. P2O5diagram of the W and Sn bearing Late Jurassic granites with “sea-gull type” REE patterns in the Nanling region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 Th、Ba、Rb、Y 等元素也是判斷上述兩類花崗巖的較為可靠的標志 (Chappell and White, 1992)。其中 Th 和 Y 隨巖漿結晶分異演化的趨勢是區分準鋁質還是過鋁質花崗質巖漿的有效判據(Chappell, 1999)。由于 Th 和 Y 在過鋁質巖漿演化早期優先進入富集 Th 和 Y 的礦物(如獨居石)中, 因此分異的 S 型花崗巖的 Th 和 Y 含量低, 并隨著 Rb 的增加而降低; 相反, 分異 I 型花崗巖的 Th 和 Y 含量高, 并與Rb呈正相關關系。圖9顯示“海鷗式”花崗巖中滸坑、大吉山為 S 型花崗巖, 其余為 I型花崗巖。
綜上所述, 稀土元素呈現“海鷗式”的花崗巖體中: (1)南昆山屬于 A 型花崗巖; (2)大吉山、西華山、漂塘、滸坑為 S 型花崗巖; (3)天門山-紅桃嶺、九龍腦、黃沙坪、千里山第一二期花崗巖、九嶷山金雞嶺螃蟹木花崗巖、花山第三期美華-銀屏細粒花崗巖、姑婆山新路及姑婆西花崗巖、大東山補體屬于I型花崗巖。
4.2 “斜傾式”花崗巖的成因類型劃分
“斜傾式”花崗巖包括騎田嶺、千里山第三期花崗巖、花山第二期花崗巖、九嶷山砂子嶺西山花崗巖、姑婆山里松花崗巖、大東山主體花崗巖、佛岡花崗巖。

圖 9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海鷗式”花崗質巖 Rb-Y 圖解 (底圖據 Whalen et al., 1987, 數據來源同圖 7)Fig.9 Rb vs. Y diagram of the W and Sn bearing Late Jurassic granites with “sea-gull type” REE patterns in the Nanling region
騎田嶺菜嶺超單元花崗巖以中粗粒斑狀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為主, 暗色造巖礦物為黑云母和角閃石, 角閃石含量最多可達 8%(朱金初等, 2003),花崗巖中還常見有暗色包體, 且具有殼幔混合的特征(付建明等, 2006), 斷定其屬于 I 型花崗巖。九嶷山砂子嶺巖體為中粒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及花崗閃長巖, 巖石中含微細粒閃長巖包體, 其中角閃石含量 1%~3%, 九嶷山西山巖體是一個火山-侵入雜巖體, 在巖體中有鐵橄欖石、鐵輝石、超鐵鎂巖包體出現(付建明等, 2004b), 表明砂子嶺巖體屬于 I型, 但西山雜巖體屬于 A 型。花山第二期巖體為中粒含角閃石黑云母花崗巖, 根據巖石含原生褐簾石、不含輝石、可見少量角閃石(顧晟彥等, 2006; 朱金初等, 2006)的特征, 判斷其應屬于 I型花崗巖。姑婆山里松花崗巖為中粒斑狀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 由斑晶和基質組成, 基質中含 0~4%的角閃石,應屬于 I型花崗巖。佛岡巖體內部相為粗粒及粗粒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 含少量普通角閃石(包志偉和趙振 華, 2003; 李 獻 華等, 2009), 應 屬 于 I 型花 崗 巖 。大東山主體占整個復式巖體的 85%, 少數樣品含少量角閃石(廣東省地質礦產局, 1988), 也應屬于 I 型花崗巖。千里山花崗巖沒有明確的礦物學標志。
根據微量元素含量統計, 花山第二期花崗巖樣品 HS-4~13 的 P2O5含量為 0, 姑婆山里松花崗巖樣品LS-4、LS-9、LS-10 的 P2O5含量為 0, 根據前述“I 型和 A 型花崗巖的 P2O5含量非常低”的結論, 花山第二期花崗巖、姑婆山里松花崗巖應屬于 I型。圖 10 中, 除佛岡巖體外, “斜傾式”花崗巖的 P2O5均與 SiO2呈負相關的關系。圖 11 中, “斜傾式”花崗巖的 Rb 與 Th 呈正相關關系, 均顯示出 I型花崗巖特征。

圖 10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斜傾式”花崗質巖 SiO2-P2O5圖解 (底圖據 Whalen et al., 1987,數據來源同圖 1)Fig.10 SiO2vs. P2O5diagram of the W and Sn bearing Late Jurassic granites with “inclining-type”REE patterns in the Nanling region
王德滋(2004)、王德滋和沈渭洲(2003)認為改造型花崗巖(相當于 S 型花崗巖)主要由元古宙變質沉積巖經部分熔融形成, 因而推斷大吉山、西華山、漂塘、滸坑等花崗巖的源巖由元古宙變質沉積巖經部分熔融形成, 而 I 型花崗巖的源巖主要為變質巖漿巖(Chappell and White, 1974)。
雖然上述花崗巖體的成巖物質主要來自于古、中元古代基底的部分熔融, 但是如此大規模地殼物質的熔融必然需要大量的熱。地幔物質不僅提供了熱量, 也可能參與了成巖作用。根據同熔型花崗巖(相當于 I型花崗巖)是地幔和地殼物質的“混源”的觀點(王德滋和沈渭洲, 2003; 王德滋, 2004), 推斷 I 型花崗巖可能是殼幔混源的, 而 S 型花崗巖可能是以殼源物質的重熔為主。但是由于自然界地質條件的復雜性, 目前尚且不能完全將巖石的成因類型與鎢、錫礦的成礦作用對應起來, 也許需要有更多其他地質、礦物、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條件的約束。
(1) 南嶺地區晚侏羅世與鎢錫礦有關花崗巖類的共同特點是 SiO2含量高, 堿性, K2O 含量高, 總體上屬于高鉀鈣堿性系列的花崗巖類。
(2) 根據稀土元素標準化分布圖解, 晚侏羅世與鎢錫礦有關花崗巖可分成“海鷗式”和“斜傾式”兩類。除了稀土元素, 這兩種類型花崗巖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 Sr-Nd 同位素組成上也有明顯的差異。

圖 11 南嶺地區與鎢錫礦有關晚侏羅世“斜傾式”花崗質巖 Rb-Th 圖解(底圖據 Whalen et al., 1987, 數據來源同圖 7)Fig.11 Rb vs. Th diagram of the W and Sn bearing Late Jurassic granites with “inclining-type” REE patterns in the Nanling region
(3) 根據典型礦物的 SiO2-P2O5、Rb-Y、Rb-Th圖解判斷, 大吉山、西華山、漂塘、滸坑具有 S 型花崗巖的特征; 九龍腦、千里山、騎田嶺菜嶺、黃沙坪、天門山-紅桃嶺、花山、姑婆山、九嶷山砂子嶺-金雞嶺-螃蟹木、大東山、佛岡具有 I 型花崗巖的特征; 南昆山、九嶷山西山花崗巖具有 A 型花崗巖的特征。
致謝:今年是我的博士生導師陳毓川院士 80 華誕,謹以此文獻給尊敬的陳院士。本人有幸在陳院士的親自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 并得到他悉心的關懷,感受到他老人家上善若水的高尚品質, 受益匪淺。在此恭祝陳院士福壽安康!
柏道遠, 陳 建 超, 馬鐵球, 王先 輝 . 2005. 湘 東 南騎田 嶺巖體A型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環境. 巖石礦物學雜志, 24(4): 255–272.
包 志 偉, 趙 振華. 2003. 佛岡鋁質A型花崗巖的地球化學及其形成環境初探. 地質地球化學, 31(1): 52–61.
鄧希光, 李獻華, 劉義茂, 黃革非, 侯茂松. 2005. 騎田嶺花崗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對成礦的制約. 巖石礦物學雜志, 24(2): 93–102.
豐 成友, 許 建祥 , 曾 載淋, 張 德全, 屈 文俊 , 佘 宏全, 李進文, 李大新, 杜安道, 董英君. 2007. 贛南天門山-紅桃嶺鎢錫礦田成巖成礦時代精細測定及其地質意義. 地質學報, 81(7): 952–963.
付建明, 馬昌前, 謝 才 富, 張業明, 彭松柏. 2004a. 湖南九嶷山復式花崗巖體SHRIMP鋯石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8(4): 370–378.
付建明, 馬 昌 前, 謝才富, 張 業 明, 彭松柏. 2004b. 湘南西山鋁質A 型花崗質火山侵入雜巖的地球化學及其形成環境.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6(4): 15–23.
付建明, 謝才富, 彭松柏, 楊嘵君, 梅玉萍. 2006. 湖南騎田嶺花崗巖及其暗色微粒包體的地球化學與殼幔巖漿的混合作用. 地球學報, 27(6): 557–569.
顧晟彥, 華仁民, 戚華文. 2006. 廣西花山-姑婆山燕山期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研究. 巖石礦物學雜志, 25(2): 97–109.
廣東省地質礦產局. 1988. 廣東省區域地質志. 北 京: 地質出版社: 1–941.
郭春麗, 陳毓川, 黎傳標, 陳鄭輝, 樓法生. 2011. 贛南晚侏羅世九龍腦鎢錫鉛鋅礦集區不同成礦類型花崗巖年齡、地球化學特征對比及其地質意義. 地質學報, 85(7): 1188–1205.
郭春麗 , 許 以明, 樓法 生 , 鄭 佳浩. 2013. 欽杭帶侏 羅 紀與銅和錫礦有關的兩類花崗巖對比及動力學背景探討. 巖石礦物學雜志, 32(4): 463–484.
郭春麗 , 鄭 佳浩, 樓法 生 , 曾 載淋. 2012. 華南印支 期 花崗巖類的巖石特征、成因類型及其構造動力學背景探討.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6(3): 460–475.
華仁民 , 張 文蘭, 陳培 榮 , 王 汝成. 2003. 贛南大吉 山 與漂塘花崗巖及有關成礦作用特征對比. 高校地質學報, 9(4): 609–619.
蔣國豪. 2004. 氟、氯對熱液鎢、銅成礦的制約——以江西德興銅礦、大吉山鎢礦為例. 貴陽: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1–107.
蔣少涌, 趙葵東, 姜耀輝, 戴寶章. 2008. 十杭帶湘南–桂北段中生代A型花崗巖帶成巖成礦特征及成因討論.高校地質學報, 14(4): 496–509.
蔣少涌, 趙葵東, 姜耀輝, 凌洪飛, 倪培. 2006. 華南與花崗巖有關的一種新類型的錫成礦作用: 礦物學、元素和 同 位 素 地 球 化 學 證 據 . 巖 石 學 報 , 22(10): 2509–2516.
李獻華, 李武顯, 李 正 祥. 2007. 再論南嶺燕山早期花崗巖 的 成 因 類 型 與 構 造 意 義 . 科 學 通 報 , 52(9): 981–991.
李獻華, 李武顯, 王選策, 李秋立, 劉 宇, 唐國強. 2009.幔源巖漿在南嶺燕山早期花崗巖形成中的作用: 鋯石 原 位 Hf-O 同 位 素 制 約 . 中 國 科 學 (D 輯 ), 39(7): 872–887.
劉昌實 , 陳 小明, 王汝 成 , 胡 歡. 2003. 廣 東龍口南 昆 山鋁 質 A 型 花 崗 巖 的 成 因 . 巖 石 礦 物 學 雜 志 , 22(1): 1–10.
劉家遠. 2002. 西華山鎢礦的花崗巖組成及與成礦的關系.華南地質與礦產, (3): 97–101.
毛 景 文 , 李紅艷, 裴榮富. 1995. 千里山花崗巖體地質 地球化學及與成礦關系. 礦床地質, 14(1): 12–25.
彭頭平, 席先武, 王岳軍, 彭冰霞, 江志敏. 2004. 湘東北早中生代花崗閃長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8(3): 287–296.
秦善, 曹正民. 1995. 江西漂 塘鎢礦床中黃玉的晶體形態特征. 地質論評, 41(4): 378–383.
沈 渭 洲 , 王德滋, 劉昌實. 1995. 華南含錫斑巖的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與物質來源. 地質學報, 69(4): 349–359.
沈 渭洲, 徐士 進 , 王銀喜, 楊杰 東 . 1994. 西 華 山花崗 巖的Nd-Sr同位素研究. 科學通報, 39(2): 154–156.
孫 恭安, 史明 魁 , 張宏良, 胡雄 偉 . 1985. 大 吉 山花崗 巖體巖石學、地球化學及成礦作用的研究//南嶺地質礦產科研報告集(第二集).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26–363.
孫濤. 2006. 新編華南花崗巖分布圖及其說明. 地質通報, 25(3): 332–335.
王德滋, 周新民. 2002. 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火 山-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295.
王德滋. 2004. 華南花崗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高校地質學報, 10(3): 305–314.
王德滋, 沈渭洲. 2003. 中國東南部花崗巖成因與地殼 演化. 地學前緣, 10(3): 209–220.
汪洋. 2008. 南嶺燕山早期花崗巖成因類型的進一步探討.地質論評, 54(2): 162–174.
吳 福元, 李獻 華 , 楊進輝, 鄭永 飛 . 2007. 花 崗 巖成因 研究的若干問題. 巖石學報, 23(6): 1217–1238.
夏 衛華, 章錦 統 , 馮志文, 陳紫 英 . 1989. 南 嶺 花崗巖 型稀有金屬礦 床 地質. 北京: 中國地質大 學 出版社: 114–115.
姚 軍 明 , 華 仁 民 , 林 錦 富 . 2005. 湘 東 南 黃 沙 坪 花 崗 巖LA-ICP-MS鋯石U-Pb定年及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巖石學報, 21(3): 688–696.
章邦桐, 戴永善, 王駒, 柏仇勇, 劉洪磊. 2001. 南嶺西段金雞嶺復式花崗巖基地質及巖漿動力學特征. 高校地質學報, 7(1): 50–61.
張 敏, 陳培榮, 張文蘭, 陳衛鋒, 李惠民, 張孟群 . 2003.南嶺中段大東山花崗巖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和成因.地球化學, 32(6): 529–539.
趙振華. 1988. 稀土元素的四重分布——水(流體)與巖石(熔體)相互作用的重要地球化學標志//全國第三屆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術交流會議論文摘要匯編. 重慶:中國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 47–49.
趙振華, 熊小林, 韓 小 東 . 1999. 花崗巖稀土元素四分組效應形成機理探討——以千里山和巴爾哲花崗巖為例. 中國科學(D輯), 29(4): 331–338.
朱金初, 陳駿, 王 汝 成 , 陸 建 軍 , 謝 磊. 2008. 南 嶺 中 西段燕山早期北東向含錫鎢A型花崗巖帶. 高校地質學報, 14(4): 474–484.
朱金初, 張佩 華 , 謝 才富, 張 輝, 楊策. 2006. 南 嶺 西段花山-姑婆山A型花崗質雜巖帶: 巖石學、地球化學和巖石成因. 地質學報, 80(4): 529–542.
朱金初, 黃革 非 , 張 佩華, 李 福春, 饒冰. 2003. 湖 南騎田嶺巖體菜嶺超單元花崗巖侵位年齡和物質來源研究. 地質論評, 49(3): 245–252.
朱金初, 李向 東 , 沈 渭洲, 王 銀喜, 楊杰東. 1989. 廣西花山復式花崗巖體成因的鍶、釹和氧同位素研究. 地質學報, (3): 225–235.
Altherr R, Holl A, Hegner E, Langer C and Kreuzer H. 2000. High-potassium, calc-alkaline plutonism in the European Variscides: Northern Vosges (France) and northern Schwarzwald (Germany). Lithos, 50: 51-73.
Chappell B W and White A J R. 1974. Two contrasting granite type. Pacific Geology, 8: 173-174.
Chappell B W and White A J R. 1992. I- and S-type granites in the Lachlan Fold Belt.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s, 83: 1-26.
Chappell B W. 1999. Aluminium saturation in I and S-type granites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ionated haplogranites. Lithos, 46: 535-551.
Cox K G, Bell J D and Pankhurst R J. 1979. The interpretation of igneous rocks.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450.
Guo C L, Chen Y C, Zeng Z L and Lou F S. 2012. Petrogenesis of the Xihuashan granites in southeastern China: Constraints from geochemistry and in-situ analyses of zircon U-Pb-Hf-O isotopes. Lithos, 148: 209–227.
Jiang Y H, Jiang S Y, Zhao K D and Ling H F. 2006. Petrogenesis of late Jurassic Qianlishan granites and mafic dykes, 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Geology Magazine, 143(4): 457-474.
Li X H, Li Z X, Li W X, Liu Y, Yuan C, Wei G J and Qi C S. 2007a. U-Pb zircon, geochemical and Sr Nd 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age and origin of Jurassic I- and A-type granites from central Guangdong, SE China: A major igneous event in response to foundering of a subducted flat-slab? Lithos, 96: 186-204.
Li Z L, Hu R Z, Yang J S, Peng J T, Li X M and Bi X W. 2007b. He, Pb and S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ype Qitianling granite and the Furong tin deposit, Hunan Province, China. Lithos, 97: 161-173.
Masuda A and Akagi T. 1989. Lanthanide tetrad effect observed in leucogranites from China. Geochemical Journal, 23: 245-253.
Miller C F. 1985. Are strongly peraluminous magmas derived from pelitic sedimentary sources? Journal of Geology, 93: 673-689.
Morrison G W. 1980.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oshonite rock association. Lithos, 13: 97-108.
Sun S S and McDonough W F. 1989. Chemical and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oceanic basalts: Implications for mantle composition and processes // Saunders A D and Norry M J. Magmatism in the Ocean Basins.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42: 313-345.
Whalen J B, Currie K L and Chappell B W. 1987. A-type granite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discrimination and petrogenesis.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95: 407-419.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4 年(第 38 卷)第 3 期預目
(2014 年 8 月 15 日出版發行)
● 構造地質學
中國東部陸殼洋幔型巖石圈及其形成機制 ..................................................................................萬天豐, 盧海峰
新疆榆樹溝麻粒巖-橄欖巖地體:南天山北緣出露地表的古生代大陸殼-幔過渡帶...............................................嵇少丞, 王 茜, 邵同賓, 李阿偉, 道林克禎, 近藤洋裕, 孫圣思, 李建峰
古巴推覆構造帶周邊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構造演化 ...........................陳 榕, 吳朝東, 申延平, 房亞男, 張晨晨
雪峰造山帶南段構造變形研究 ........................................................................柏道遠, 鐘 響, 賈朋遠, 熊 雄
華南北東向斷裂在南海北部陸架的延伸及構造意義..王霄飛, 余 珊, 龔躍華, 李三忠, 劉 鑫, 馬 云, 趙淑娟
塔里木盆地基底組成的區域差異性探討 ..........................................楊 鑫, 周祖翼, 徐旭輝, 錢一雄, 陳強路
鄂爾多斯盆地長 6-長 7 段致密砂巖巖心裂縫評價標準及應用.........................................牛小兵, 侯貴廷, 張居增, 馮勝斌, 趙文韜, 鞠 瑋, 尤 源, 王 芳, 張 鵬
● 構造地質與成礦學
碳酸鹽巖變形帶特征及其與油氣關系——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為例 .....................鄔光輝, 陳志勇, 王春和
湖南砂礦金剛石包裹體原位測試:對金剛石成因來源的啟示.......................................................丘志力, 袁 姝, 孫 媛, 王 琦, 陸太進, 秦社彩, 李榴芬, 張 健
澳大利亞愛博(Abra)鉛-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流體性質及對礦床成因的制約 ..............................................王明艷
西藏雄村礦區 II號礦體南部斑巖的地質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及其地質意義.........................................郎興海, 唐菊興, 李志軍, 黃 勇, 丁 楓, 謝富偉, 楊歡歡, 周 云, 王 勤
廣西扶綏第四系薩倫托型鋁土礦淋濾成礦過程...............................余文超, 張啟連, 杜遠生, 陳 粵, 梁裕平
● 巖石大地構造與地球化學
造山崩塌過程的巖漿作用響應:以北京薛家石梁-黑山寨巖漿雜巖體為例 ............................................汪 洋
新疆西準噶爾謝米斯臺地區發現早古生代火山巖地層:野外地質學和年代學證據.........................................王章棋, 江秀敏, 郭 晶, 徐 飛, 鄧 欣, 張 倩, 李 解, 牛啟營, 羅照華
湘中錫礦山礦區煌斑巖中捕獲鋯石 U-Pb 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彭建堂, 胡阿香, 張龍升, 雷文艷, 陽杰華, 林芳梅
岡底斯西北緣晚白堊世石英二長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構造環境及成礦意義.....................................................................................李華亮, 楊 紹, 李德威, 張 碩, 呂志偉, 陳桂凡
雪峰山黔陽地區基性巖鋯石 SHRIMP II U-Pb 年齡及意義 ...................王艷楠, 張 進, 陳必河, 王宗秀, 張義平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Types of the W–Sn Bearing Late Jurassic Granites in the Nanling Region
GUO Chunli1, CHEN Zhenyu1, LOU Fasheng2and XU Yiming3
(1. MLR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ogen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2. Jiang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Nanchang 330030, Jiangxi, China; 3. Southern 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Surve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Late Jurassic, especially 150-160 Ma,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 of W-Sn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the Nanling region. The ore bearing granitoids are alkaline and high-potassium, and thei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an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reviewed in this contribution. The ore bearing grani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sea-gull type-” and “inclining type-” REE patterns. Moreover, the two subgroups show distinct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Ca/(Mg+Fe) vs. Al/(Mg+Fe) diagram shows that the two subgroups of granites we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SiO2vs. P2O5, Rb vs. Y and Rb vs. Th diagram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W and Sn bearing granites are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granites related to W-Sn deposits; genetic type; the Late Jurassic; the Nanling region
P59; P612
A
1001-1552(2014)02-0301-011
2014-01-04; 改回日期: 2014-02-18
項目資助: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 項目“華夏地塊中生代陸殼再造與巨量金屬成礦”04 課題(編號: 2012CB4167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湘南晚侏羅-早白堊世花崗斑巖巖墻群的成因和地質意義”(批準號: 41273043)、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南嶺西段與錫礦有關花崗巖成因及殼幔相互作用研究”(編號: 1212011220523)資助。
郭春麗(1978–), 女, 博士, 副研究員, 從事花崗巖及相關礦床研究. Email: gchunl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