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張微微
倡導新風尚 積聚正能量
●本刊記者/張微微
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不僅在黨政部門樹立起了清正廉潔的新風尚,還有效地帶動起了良好的社會風氣,真正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這種新風尚,正如一縷春風吹向了整個社會,吹進了平常百姓家,積聚起整個社會的正能量。
“人無儉不立,家無儉不旺,黨無儉必敗,國無儉必亡。勤儉節約不僅要從官方做起,更要從平常百姓做起。每個人從小都在背誦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就更應該知道,浪費食物是可恥的。”這是記者從成都市石室聯中一個初二學生的作文中看到的一段話,頗引人深思。
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人多了起來。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卻被拋之腦后,鋪張浪費成為習慣。自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記者走訪了成都市內多家餐飲小店和酒店欣喜地發現,鋪張浪費現象在大大減少,很多顧客結賬前會把剩菜打包帶走。“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論浪費什么,都是可恥的。糧食是人的生存之本,更不必說了。”市民吳先生邊打包邊說:“這些帶回去熱熱就能吃,還能節約一頓飯錢!提倡節約,反對浪費,作為成都人,我們不能落后了。”
臨近新年,全省各大型餐飲場所的宴請數量較之以往大幅下降。位于綿陽市中心的一家高檔餐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到年底宴請就扎堆,但今年單位宴請少了很多。我們也會提醒顧客點菜適量,盡量不浪費。”
為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落實到餐桌上,四川各地不少餐飲場所打出告示牌,提醒顧客文明用餐,還要求服務員不誤導顧客超量點菜,并主動提醒顧客吃多少點多少。有的酒樓還在門口擺出了“文明用餐,節儉惜福”的牌子,主動為顧客提供打包服務。
節儉不僅僅表現在餐桌上,記者在走訪成都市南門一高檔小區時也感受到了勤儉節約的新風氣。在小區做清潔工的王阿姨告訴記者,最近舊衣服、舊玩具等生活用品的浪費現象也大幅度減少了。記者看到,小區的公共宣傳欄里面張貼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項規定”的宣講海報,路邊也拉起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橫幅,物管部門還成立了一個愛心捐贈委員會,統一收集業主們多余的衣服、玩具等生活用品,捐贈給當地的福利院或發往貧困地區……
對于勤儉節約的好風氣,眾多市民、網友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成都市民張嵐說:“珍惜每一粒糧食,不僅僅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珍惜,也是對自身素質的檢驗。”網民“穿靴子的貓”說:“要改變浪費現象,不僅要轉變觀念,還要加強道德教育。”南充市民李鑫說:“一些餐飲場所浪費罰款的標語雖貼上了墻,但真正落實起來,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參與。”
鮮花、掌聲……
2013年9月26 日,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名單公布,我省羅瑋獲“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范”,菊美多吉獲“全國敬業奉獻模范”,黃莉等8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羅瑋是是我國器官移植史上無償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康復后,她將社會各界給她的捐款在廣元市郊區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用感人的義舉書寫美麗青春。
另一位獲獎者卻沒能去領獎,他已經為了他愛的事業和人民永遠地長眠于自己的家鄉。他就是“最美基層干部”菊美多吉。這位1979年出生的藏族漢子,生前是甘孜州道孚縣瓦日鄉黨委副書記、鄉長,他扎根基層,一心為民,舍小家為大家,12年如一日,為人民群眾獻出了全部真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勤奮工作。
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的還有身殘志堅、引導數名求助者重樹信心的都江堰市心啟程殘疾人愛心服務站理事長黃莉;37年來勇救18名溺水者的成都市成華區青龍街道白蓮村居民吳永秀;雙肩扛起工作和家庭兩副重擔,悉心侍奉公婆的“最美媳婦”南充市經濟開發區地稅局干部何艷;帶著公公改嫁,數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老人的巴中市巴州區東城街道辦大東社區居民雷華宗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先進典范,對整個社會道德新風尚的樹立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傳遞的正能量。
清晨上班的路上,無償獻血車前排起的市民長隊;電視熒屏上,隔三岔五播出的對貧困患者的匿名捐贈;為搶救一個彝族小女孩的生命,白衣天使在大涼山里穿越跋涉;黑漆漆的深夜,滿身泥濘還在搶修下水管道的維修工人;還有那些為了幫助幼兒園患白血病的同學,毫不猶豫砸碎心愛的小豬儲蓄罐的孩子……這樣的事太多太多,這種良性循環的風氣,讓我們更能清晰地看到整個民族的未來,那一定是一個充滿了陽光和希望的未來。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和睦友愛、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成為整個城市的“黏合劑”,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住在成都青羊大道成都花園的李女士說:“現在小區里有很多圈子,會有QQ群。比如,剛生寶寶后的媽媽會成立媽媽群,愛叫外賣的人會成立外賣群,愛踢球的人還建立了足球群。通過網絡,鄰里間的關系變得親熱起來,誰家遇到事情其他住戶還可以出出主意,甚至用行動幫上忙。”
在“尋找四川最美鄰居”的大型公益活動中,記者了解到這樣一段真事:有一對兩歲多的雙胞胎兄弟坤坤和偉偉,家住在成都市武侯區郭家橋正街2號院,由于他們的父母每天要上班,時間分配不過來,這對雙胞胎就在10多位鄰居的幫助下漸漸長大。坤坤生病的時候,是鄰居賈玉抱著他一路沖向醫院;兩兄弟開始搖搖晃晃地學走路了,鄰居王婆婆買來藍色小書包;兩兄弟的外婆因為難舍鄰里之情,舍不得搬去新家。在外人看來,這個大院里就像是住著一大家子人一樣。
這個故事,感動了許多都市人。“在成都租房3年多,我連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看到2號院的故事,感覺很溫暖。”住在成華區水碾河路一小區的吳女士說,她是生活在成都的外地人,平時與鄰居遇到最多只有相視一笑,這種笑她也非常珍視。
2014年春節將至,很多人開始在為過年做各種準備。對于春節的團聚,在外工作的成都人趙先生說:“年味是親情的回歸、溫暖的陪伴,比起去大飯店大吃大喝,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既增添了家人之間的感情,又避免了鋪張浪費。”
“不要把烹飪的樂趣交給飯店,也不要把拉家常的親熱交給電視,我們要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年味不可外包,親人們要團聚在一起親自過年!”網友的話說出了大伙兒的心聲。
新風尚感染著每個人,我們都明顯地感到,一個更加崇尚親情、重視鄰里關系的和諧社會在向我們走來。2014年,愿我們的期待正如網友“李小白”的祈愿:“年風年味在變、鄰里氛圍在變……這些‘變’是真實的、自然的、和諧的、時代和民族所求的!衷心希望這是個美好的起點,愿和諧的家園成為我們最美麗的港灣!”(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