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春《文化強國之路》出版
新書部分摘錄
美國一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野鹿群,吸引著狼群。狼以野鹿為食物,跑得慢的野鹿就被狼吃掉了。后來有一任總統為了保護野鹿群,就調動部隊把狼群殲滅掉了,給鹿群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結果野鹿體態也發胖了,傳染病也增加了,最后這個種群越來越退化了,快維持不住了,這才明白,還得把狼群引進來,恢復生機。對文化領域來說,這個“狼”就是市場,“鹿”就是文化單位。在傳統體制下,本來我們的愿望很好,把電影生產、發行單位辦成事業單位,讓它沒有后顧之憂,結果造成和市場脫節,整個業界難以為繼,發展不下去了。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引“狼群”,這個“狼群”就是市場。
(選自《電影要走產業發展的道路》一文)
文藝院團進入市場,最主要的是增強了活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否則就是業界所講的,“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評獎是主要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表面上看得了很多獎,實際上得獎后就刀槍入庫了,群眾沒有看到。所以你說你堅持了導向,你導誰了呢,導領導了,沒導到群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全部是空的,或者是泡沫繁榮。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進入市場,由市場來檢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檢驗就是群眾檢驗。
要嚴格糾正為評獎而評獎的傾向。為了得獎,耗費巨資,廣聘人才,排一臺戲、搞一部電影,演一場兩場,就放進倉庫,根本談不上什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卻能獲得大獎。這種現象,群眾概括為“以獲獎為目的,以評委為標準,以政府為市場,以虧損為結局”,不僅嚴重損害各類獎項的嚴肅性,嚴重損害評獎單位的形象,而且錯誤地引導一些人遠離群眾、遠離市場,甚至引發行業不正之風,引發文藝領域的腐敗行為。這種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選自《破除妨礙文化改革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文藝評獎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喜歡不喜歡為根本標準》等文)
人才特別是藝術人才,不是行政任命的,而是在市場的闖蕩中由觀眾來任命的。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市場體制,就產生不了梅蘭芳。正是市場催生了大師,梅蘭芳在美國大蕭條的 1930年,唱紅了大半個美國,開了中國京劇出國商業演出的先河。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只有在市場闖蕩中對京劇不斷推陳出新,在觀眾中樹立了威望,才有可能產生。京劇在傳統計劃體制下很難產生梅蘭芳,很難在國外進行成功的商業演出。只有在與群眾和市場的結合中,才能使藝術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使人才在觀眾中樹立起形象和影響,才能讓觀眾認可。
(選自《股份制是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有益探索》一文)
《十問中國夢》
作者:劉戈 舒泰峰 王文 雷思海
薦言:本書圍繞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分別從民生、金融、經濟、教育、城鎮化、公眾道德、法制、人口、戰爭、中外關系等十個方面,探討中國施政得失與改革路向。對什么是中國夢,如何實現中國夢,作出了一種試探性的解答。
《說不盡的外交》
作者:李肇星
薦言:這是一部壯闊的風云錄,也許再沒有一個外交官能夠如此開誠布公了;這是一本真誠的回憶錄,作者首次全面細數多年的外交經歷與心得;這是一本權威的指導書,基于作者豐富的閱歷傳授如何做好外交工作;這是一本寫給老百姓的書,讓每個人都能看懂中國外交到底在做什么。
《免費午餐:柔軟改變中國》
作者:鄧飛
薦言:這是一場全民公益行動,學生、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企業老板、社會名流、政府官員、國家領導紛紛參與其中,這更是網絡時代的中國社會深刻變革的一項標志性事件!翻開本書,見證用行動改變中國的每一個人。
《段子里的經濟學》
作者:李德林
薦言:生活是一個豐富的知識庫,有心人能在一些常人看不到的地方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讀段子就是這樣。段子源自生活,是生活細節智慧的展現,也許一個舉動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個樂子,但在有經濟頭腦的人的眼里,那也許是他的生財之道。
《不與流行為伍》
作者:曹林
薦言:本書用激揚而不失理性、犀利而充滿情懷、尊重常識而又堅守獨立的文字,對社會中種種流行的謬誤進行了清道夫式的清理。并在批判中建設性地提煉出現代公民在新媒體時代應具備的媒介素養,避免在無意識中被情緒牽著鼻子走,而陷入那些流行性的謬誤中。
《我的平壤故事》
作者:杜白羽
薦言:多年來,神秘朝鮮對于外界只是一個模糊的詞語。2012年的春天,作者開始常駐朝鮮,親歷朝鮮進入金正恩時代,經歷種種嬗變的刺激。盡管信息渠道閉塞、報道禁忌重重,作者仍不斷尋求新的報道領域,嘗試觸碰朝方“底線”,在規矩內描繪多彩方圓,來一場朝鮮深度游。
(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