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光柱
深入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文/王光柱
近年來,宜賓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和市委、市政府“2365”戰略部署,立足發展現狀,堅持以扶貧攻堅為主線,以增加群眾收入為核心,以項目推進為抓手,大力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基礎設施、能力提升、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七大工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與全市同步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以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工作的重心和著力點放在農村,提早謀劃,統籌安排,同步推進,切實抓好扶貧開發各項工作,縣域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工作又呈現出以下結構特點:一是城鄉貧富差距問題突出,且有不斷擴大的勢頭。二是農村群眾收入差異明顯。2012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達34.5萬人次,實現收入31.63億元。其中不乏年收入上百萬元和上千萬元的勞務能人,但看似全縣農民富裕了,卻掩蓋了局部貧困。2012年初,建檔立卡數據顯示,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51304戶161548人,占農業人口的17.99%。三是區域間貧富差異較大。全縣26個鄉鎮都不同程度存在貧困人口,但從區域間的貧富差距來看,東大路片貧富差距相對最小,岷江片相對次之,南部山區相對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東大路片區的柳嘉鎮、合什鎮,岷江片區的商州鎮、龍池鄉、泥南鄉、蕨溪鎮,南部山區的普安、安邊、橫江、雙龍、復龍、鳳儀鎮,以上12個鄉鎮的224個行政村中,建卡貧困人口達23032戶77183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的47.78%,是全縣貧困人口分布最為集中、貧困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四是縣內連片貧困區發展較為緩慢。老百姓自給自足的小規模種(養)殖模式、無致富增收骨干產業,導致收入渠道單一且增收難。同時,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2001—2010 年,10年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顯著。一是開創了扶貧開發新局面。廣大農村貧困居民的“行路難”、“飲水難”、“看病難”等問題基本解決,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整體上呈現出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面逐年下降的良好態勢。全縣農村貧困居民由13.56萬人減少到1.9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5%下降到2%,東大路片區、岷江片區和南部山區的12個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578元增加到2010年的3528元,增長6倍多。二是探索了科學扶貧新道路。深入實施“一路二水三產業”發展戰略,扎實推進新村扶貧、移民扶貧、勞務扶貧、危房改造等重點扶貧工程,探索完善了“扶貧首扶制”、“群眾參與制”、“競爭比選制”、“項目監理制”等一系列扶貧開發機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多部門多行業、多層次多渠道共同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全縣10年共爭取和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6億元,整合各類投入16.66億元。三是展示了扶貧開發新風貌。10年的奮力拼搏,使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既激發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進取精神,也增強了全縣人民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必勝信念。
新十年扶貧開發工作開局良好。2011年,全縣新一輪扶貧攻堅戰正式打響。縣級財政投入扶貧開發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從2011年的150萬元猛增到2012年的500萬元,2013年達560萬元,專門解決農村貧困問題。截至2013年9月,累計投入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258.5余萬元。一是專項扶貧取得新突破。宜賓縣系統制定和印發了扶貧解困、整村推進、勞務扶貧、安居工程等專項扶貧項目目標管理辦法,深入推進專項扶貧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專項扶貧在“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中的引領作用。截至2013年9月,通過一系列扶貧項目的實施,扶持改善農村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23618人。二是行業扶貧邁上新臺階,形成了行業扶貧的新局面。三年來,投入到貧困鄉鎮、貧困村、貧困戶的行業扶貧資金共計44680萬元,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三是社會扶貧形成新氛圍。宜賓縣積極采取定點扶貧、社會組織扶貧和企業扶貧的方式,營造出全縣社會大合力扶貧的良好氛圍,得到省、市扶貧移民局的好評。2012年被評為全省扶貧工作先進縣。
通過近些年扶貧開發的探索與實踐,宜賓縣形成了五個方面的工作經驗:一是堅持統籌協調,把扶貧
開發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整體部署;二是堅持開發式扶貧,大力扶持貧困群眾加快增收步伐、改善發展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堅持尊重貧困群眾主體地位,充分激發扶貧對象的內生動力;四是堅持整合力量,落實全社會支持扶貧開發的共同責任;五是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探索扶貧開發新途徑、新模式、新機制。
宜賓縣當前的貧困問題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貧困面大程度深。宜賓縣是貧困人口大縣,按照2300元的國家扶貧新標準測算,全縣2012年建檔農村貧困人口16.15萬人,約占宜賓市貧困人口的20%,四川省貧困人口的1.2%。同時,因災、因病致貧返貧現象依舊十分突出。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宜賓縣柳嘉合什片、商州龍池片、橫江雙龍片等12個鄉鎮,與縣城相距遠,且多與國家和省連片特困地區連界,貧困人口相對集中,貧困發生率均在21%以上。同時,縣內其他鄉鎮的“插花式”貧困人口規模也很大。三是貧困地區基礎條件較差。由于宜賓縣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欠賬多、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缺失的現狀仍需轉變,尤其是邊遠山區交通、飲水、上學、就醫、住房等問題仍然困擾著當地群眾。四是移民后期扶持發展任務艱巨。宜賓縣屬于移民工程大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任務艱巨,水淹區產業缺失,移民安置和產業發展不夠同步,移民增收困難,返貧壓力大。
科學規劃,突出扶貧開發重點內容。在規劃編制時,應按照中央、省、市十年扶貧開發規劃文件要求,把貧困村扶貧開發規劃特別是連片扶貧開發規劃“與新農村建設、小康村建設相結合”,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做到一次規劃,分年實施、分期投入、分批解決問題,真正實現貧困村向新農村、小康村的轉變,貧困戶向寬裕戶、小康戶的轉變。
抓好統籌,強力推進扶貧新村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為基礎,以整村推進為抓手,瞄準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加快連片貧困村和插花貧困村脫貧致富步伐。未來五年,計劃實施整村推進120個,建設扶貧新村120個(省級60個,市級10個,縣級50個)。
動態管理,確保扶貧對象得到有效扶持。以年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具備勞動能力的農村居民為對象,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建立健全扶貧開發對象識別機制,實行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做好建檔立卡工作,確保扶貧開發對象得到有效扶持。
依靠科技,切實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發展油樟、茶油(東方橄欖油)、精果、蓮藕、特種養殖業等優勢產業,積極開發生態觀光、鄉村旅游、休閑娛樂等產業,以此帶動二、三產業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值,有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創新機制,開展特困區域和群體扶貧試點。開展特困區域、群體扶貧和城鎮扶貧創新試點,積極探索非政府組織參與政府扶貧項目及低碳扶貧試點,不斷完善連片扶貧開發、貧困村互助資金、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方式,大力推進扶貧開發攻堅。
重點扶持,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加大改造力度,幫助貧困戶解決基本住房問題。到2015 年,山區、丘陵、壩區聚居度分別達到20%—25%、25%—30%、30%—35%,全面完成農村困難家庭D級危房改造。到2020 年,聚居度分別達到40%—50%、50%—60%、60%—70%,全面完成農村困難家庭C 級危房改造,全力幫助扶貧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力促戶戶擁有一個長效、穩定的增收項目。
加強領導,切實發揮組織保障作用。增強扶貧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必須要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各級扶貧部門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指揮協調下,搞好與新農村建設主管單位的聯系溝通,以便在思想上相統一,思路上相吻合,工作上相配合,實現兩項工作默契對接。扶貧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中央、省、市、縣、鄉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干部的協調服務工作,做好“掛包幫”活動的協調服務工作,增強扶貧合力,推進扶貧開發,助推新農村建設。(作者系中共宜賓縣委書記)(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