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靜宇
專家眼中的城市配送——與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華光一席談
文/李靜宇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在應對當前氣候變化時,又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低碳為特征的交通體系。
與此同時,我國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規模逐步擴張、人口數量急速增長、產業布局不斷調整、工商業發展模式日趨多元以及城鎮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現代消費方式加快升級、電子商務技術廣泛應用,衍生出大量的城市配送需求,尤其是小批量、多品種、高頻次、時效性強的“門到門”配送需求日益增長。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華光說,未來十年,我國城市配送業務每年將保持25%以上的增長速度。但同時,我國物流鏈條中“最后一公里”貨流不暢問題日益突顯,導致配送成本高、運作效率低、環境影響大,已成為影響城市正常運轉,制約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
華光認為,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的壓力直接要求城市配送實現集約化運作。據有關方面按國際可比方法測算,目前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終端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4%左右、碳排放量約占全社會總量的12%。從能耗結構上看,交通運輸行業是油品消費的大戶,占全社會油耗比重接近40%。其中,有測算表明道路貨運約占交通運輸能耗和碳排放的1/3。
近些年,我國在工業節能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運輸的剛性需求持續較快增長,運輸的能耗和碳排放占比穩步上升,尤其是道路貨運已成為綜合運輸系統內節能減排的突出薄弱環節,應當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城市配送的運輸組織與效率,會對城市交通環境、交通擁堵、資源綜合利用、能源消耗和尾氣排放等產生重大影響。有研究表明,城市貨運交通量約占城市總交通流量的30%左右,城市貨運車輛排放約占城市交通排放總量的40%左右。
從發達國家經驗看,有三個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一是將城市配送納入城市交通規劃甚至城市整體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將改善城市配送系統作為優化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促進城市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三是高度重視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推廣應用,并集中體現在政策引導和鼓勵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不斷創新。由于城市共同配送是一種高效、集約的配送組織模式,從日本、歐洲等國的實踐看,發展共同配送可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包括:可減少城市貨運車輛30%左右、單車車程60%左右、城市干道交通量10%左右、總貨運車程72%左右,根據共同配送的不同運作模式,總體節能減排量可達30~74%不等。
我國已有部分城市正在積極探索共同配送的發展模式,北京和成都就是其中的典范。
這也充分說明在推進城市配送過程中政府把其當作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在進行。
其中北京市積極支持超市發、京客隆等大型連鎖企業,通過建立大型配送中心,實施對數百家門店的統一配送,推動東方友誼、快行線、和眾奧順達等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強與商貿流通企業的合作,積極開展了城市物流末端共同配送和農產品物流共同配送示范工程。
北京市作為“十二五”期間物流重點工程試點,城市物流末端“共同配送”示范工程啟動。該工程以進社區、進校園為試點,通過搭建共同配送網店和信息平臺,整合末端物流配送資源,提高城市物流末端配送效率,以便利百姓生產生活。
在北京,城市物流末端共同配送在一個社區或學校、以一公里為半徑,設立共同配送站點,承接電子商務、快遞物流以及專業物流配送等各類企業的終端配送業務,統一配送貨物,提高配送效率。末端共同配送采用政府引導、協會協調、企業經營、市場化運作的模式,以中通、圓通、申通、匯通、韻達等主要快遞企業為骨干、以合作共贏為宗旨,推動組建了“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作為共同配送的運營主體。以保證統一、規范化服務,各共同配送站點統一形象、統一服務標準,搭建共同配送信息平臺,實現上游企業和配送站點的數據對接。
與此同時,北京市支持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8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農產品直銷采購聯盟。聯盟依托信息化服務交易平臺,整合農產品產業鏈資源,構建新型農產品直采直供服務體系。農產品直采直供以農產品物流共同配送模式作支撐,為集團客戶提供集約化的物流服務,并實現了農產品供應商、流通服務商和需求者的規模化對接,是“農超對接”、“直營直供”等流通組織模式的典型應用。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了100多個共同配送站點,服務覆蓋500個社區、100多萬戶家庭。末端共同配送和農產品物流共同配送優化了配送流程和整合利用資源。
成都在城市共同配送的探索,早在2009年成都市便率先啟動了共同配送研究與試點工作,形成了城市共同配送發展的基本思路,之后與德國郵政(DHL)合作形成了《成都市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近期擬上報市政府審定后全面啟動。
在成都這是一個分步實施的過程。第一階段從2013年起引導發展集中配送模式,2015年起逐步推進向共同配送模式過渡。到2017年底基本實現城市共同配送發展目標,屆時中心城區大型商貿企業供應商80%的貨物在共同配送示范區內集中存儲和配載分撥,并通過標準化配送車輛配送至商貿企業及各門店。
為此,成都市已啟動城市共同配送示范區建設,按照已制定的城市物流配送車輛運營技術規范的要求投放標準化的配送車輛,加快建立城市共同配送車輛監管平臺,并計劃出臺一系列配套管理政策。預期城市共同配送將為成都市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包括:一是減少城市交通擁堵。通過優化車輛配載和配送路線,入城貨運車輛總數將由目前的3萬輛逐步減少到6000~10000輛左右,可有效減少市內30~40%的貨車流量,顯著提高城市交通路網通行效率。二是減少貨車尾氣排放。通過統一投放節能環保性能好、標準化程度高的配送車輛,單車可有效降低10~15%的尾氣排放,城市整體綜合降低尾氣排放30~50%。三是降低綜合物流成本。物流企業通過集中倉儲管理、提高配載效率、減少空駛里程,可有效提升30~40%的物流效率,降低15~35%的物流成本。
華光認為,為提高城市運輸組織效率,降低城市貨運污染物排放,實現配送集約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交通運輸在推進城市共同配送發展中有著重中之重的位置。
首先特大型、大型城市要推進構建城市配送三級網絡。當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結合自身產業布局,整合現有倉儲、運輸等物流基礎設施,引導市場形成層次清晰、銜接有序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務三級網絡布局。一級網絡主要是重點園區的分撥中心,即在城市內的重點物流園區合理布局分撥中心,集聚龍頭配送企業,貫通城市交通樞紐和對外節點,搭建面向全國、輻射周邊的物流平臺;二級網絡是公共專業配送中心,通過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通道,引導支持企業建設公共配送中心,完善干線運輸與城市配送的有效銜接,強化采購、集貨、分揀、儲存、理貨、加工、送貨、信息處理等一體化服務功能;三級網絡是城市末端配送網店,在社區、商務區規劃設置一批公共貨物裝卸點和貨物集散點、貨車停車泊位,充分利用現有商業零售終端網絡,增強城市末端配送的裝卸、分揀、暫存功能,滿足商業區和生活區消費者的商品配送需求。
與此同時,研究共同配送先進組織模式的節能減排貢獻,將其納入節能減排專項資金補助范圍。研究探索共同配送等先進配送組織模式對節能減排的貢獻,將其列入部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補助對象,推進建設快速消費品、水果蔬菜等不同類別的專業性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引導商貿流通企業和連鎖超市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分撥中心等公共基礎設施,集中利用第三方城市配送專業運力資源,加大對開展共同配送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或企業探索夜間配送模式,積極推動商業機構完善夜間卸貨條件以保證夜間作業的順利實施;對實施“夜間配送”的城市配送企業和商貿企業,在妥善解決“擾民”等問題前提下,采用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
值得一提的是開展城市配送交通影響評價工作,建立城市中心區貨物運力投放機制。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城市配送交通影響評價標準和管理辦法,聯合建設規劃部門明確城市配送交通影響評價的范圍、內容、方式和審批程序,將城市配送交通影響評價作為新建、改(擴)建項目規劃階段的強制要求。
同時,建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城市配送交通影響評價工作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對城市道路、商業區、居住區和大型公共活動場地等城建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竣工驗收等環節全面施行城市配送交通影響評價,并適時提出整改措施和優化調整方案。
更要建議城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定期開展中心區貨運需求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城市中心區貨運需求量和分時段、分車型等的需求特征情況,為貨運需求調控提供決策依據,科學確定并向社會公示城市配送運力投放標準、規模和投放計劃。適時建立城市貨運車輛運力投放機制,并積極會商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將城市貨運車輛運力投放機制作為城市貨運車輛通行證發放的重要依據。同時,針對目前貨運市場中貨運需求方與供給方在運價方面的矛盾,不定期地進行貨運成本專項調查,把握運輸成本的趨勢及構成,為進一步強化城市貨運市場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在城市配送難的問題上,城市配送的標準化和信息化不可或缺。城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積極推進當地城市配送企業管理信息化,促進GIS、GPS、WMS、RFID等信息技術在城市配送中的應用,加快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物流配送信息資源的共享、互聯互通,實現“一站式”的物流信息服務,為城市共同配送的順利實施提供技術保障。對運用國家已有標準進行相應物流信息分類編碼和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并在技術上形成相應規范和標準的企業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對使用先進信息管理系統、自動分檢系統、標準托盤和集裝單元的先進物流企業,有關部門應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廣《城市物流配送汽車選型技術要求》的應用,鼓勵企業使用標準化和節能環保的配送車輛,降低車輛污染物排放,減少對城市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