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P2P盛宴華麗外衣下的危局
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互聯網金融是近些年蓬勃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在這其中,P2P網絡貸款更是異軍突起,呈井噴狀發展。但其繁榮的背后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反思。
P2P(peertopeerlending),是指由具有資質的網站(第三方公司)作為中介平臺,借款人在平臺發放借款標,投資者進行競標向借款人放貸的行為,它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滿足個人資金需求、發展個人信用體系和提高社會閑散資金利用率三個方面。
在互聯網金融大潮下,P2P網絡貸款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成為傳統金融服務的有益補充。新近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顯示,截至2014年6月,全國P2P網貸平臺數量達到1263家,半年成交金額接近1000億元,預計全年累計成交將超過3000億元。
而且風投對P2P網貸市場也非??春谩1热缭缭?010年,宜信就獲得了凱鵬華盈500萬美元的投資。一年后,凱鵬華盈、I D G資本、摩根士丹利聯合參投宜信A輪融資,金額高達3000萬美元。從2013年開始,國內風投市場也開始逐步布局P2P行業。今年上半年就有10家P2P網貸平臺受到風投的青睞,獲得了近20億元的融資。紅杉、軟銀、光速安振、盛大等知名風投都已經布局P2P行業,券商廣發證券和投哪網也達成戰略合作。上市公司紛紛進軍P2P行業,熊貓煙花就設立了銀湖網。

P2P網貸業務為何這么火爆?究其原因可概括為三點:一是監管不到位,進入門檻低。二是民間資本洶涌,投資出口太少。三是小微企業借貸難,融資渠道太窄。當雙方都有需求的時候,P2P撮合平臺就出現了。但是當平臺泛濫之后,危險和風險溢出就在所難免了。
從2012年末優易貸跑路,到近期旺旺貸涉嫌詐騙跑路,P2P行業已經爆發了幾輪的跑路潮。網貸之家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共有55家平臺出現跑路、提現困難或運營不善而關閉。去年10月以來,幾乎平均每天就有1家平臺陷入資金鏈斷裂或倒閉狀態。8月新上線平臺北京龍華貸更是只上線一天便“跑路”了。
實際上,P2P網貸平臺在本質上只是充當信息中介作用,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風險很難避免,因此“跑路”成了P2P的重要“災害”。而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以致行業魚龍混雜和各種違規、違法行為叢生是P2P的基本生態。相較于銀行理財產品5萬元以上的起購金額,P2P平臺的門檻低至50元,而且與銀行理財品種、貨幣基金和信托產品那些少得可憐的收益率相比,P2P動輒15%甚至25%的年化收益率讓投資者趨之若鶩。因此,利用信息不對稱,以高息為誘餌對外發布虛假貸款協議,或在線上線下積極推介許多的“優質項目”,吸引更多的投資人以沉淀出所謂的“資金池”,最終達到“自融自用”等名目繁多的騙局在P2P平臺上經常發生,致使投資人權益屢屢遭遇嚴重侵害,自身信用的缺失成為了P2P的最大軟肋。
經過梳理多起案例可以發現,跑路的平臺基本分為五種情形:
第一種是純詐騙平臺。如網金寶和科訊網等平臺皆因低行業門檻、無監管等使用虛假信息資料實施詐騙。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2014年7月底,純詐騙平臺有20多家,約占跑路平臺數量的14%。
第二種是非法集資,即平臺吸收投資人資金自用或給關聯公司使用。這就造成了投資資金安全度低等問題。如自融平臺多為“借新還舊”,若后續資金填補不上,則將發生資金流斷裂。
第三種是搞資金池,即不使用第三方托管機構,將投資人的錢放入平臺關聯的資金池中,再由平臺借給借款人,資金流向不透明。
第四種是平臺自行擔保,即P2P平臺自身為借款人做擔保,或網貸公司之間進行“同業拆借”。由于審核機制、風控能力等的缺乏,借款人的信譽問題往往難以確保,或者把一家平臺的兌付風險傳到另一家,最終導致出現壞賬等問題。
第五種是單人借款金額大導致經營風險。有些網貸平臺單個借款人的貸款額與平臺資金實力不匹配,存在大標逾期風險和綁架風險。一旦借款人效益不好,還款逾期,平臺也會隨之倒閉。
由于跑路者眾多,市場對于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銀監會官員在各種公開場合也表明了P2P監管的四道底線:一是要明確平臺的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臺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在預防跑路的對策上,有業內人士提示投資人,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背后已經獲得風投的P2P公司,二是上線時間較長的公司。因為基本上跑路的平臺上線時間都不長,收益率比較高,標的不多,透明度不高。雖然P2P有那么豐厚的收益和引人的預期,但是風險與收益共存,投資人時刻都要注意防控風險。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鎮,阿里巴巴的影響至關重要,對此,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不久前在展望互聯網金融時預計,未來12~18個月內,將有一定數量的P2P企業倒閉。他指出,“在推進互聯網金融創業的過程中,面對金融風險,我們必須要謹慎,特別是關于信用風險管理。做銀行、信貸,我們必須要對我們的信用風險管理保持足夠的定位,這些東西不是因為你有激情和資本就能解決的,也不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就能去對沖它的風險。在信貸業務上,利息可以當期收回,風險有可能一年爆發,所以就形成了風險和時間的錯配。今天很多的P2P公司在這個時點上,風險管理不足。”
因此,他提醒想加入P2P以及所有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一定要想清楚:“第一,在創業過程中,在你的產業鏈上,你有什么,你有客戶嗎?你有數據嗎?你有技術能力嗎?第二,你要什么?你要的是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是今天撈一把就走?第三,你必須要放棄什么?不該得的利益就不應該你得,因為遲早會追訴。”
而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看來,P2P和眾籌將是新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健康發展離不開監管體制的不斷完善,對此,她提出了網絡借貸和眾籌融資的三條監管建議。
第一,純信息平臺應該是P2P和眾籌監管的基本底線。這是防止風險的一個非常好的措施,但是它僅僅是防止卷款逃跑的風險,而不能夠很好控制出借人的風險,真正要控制出借人的風險還有賴于征信系統的建立。
第二,小額分散是對投資人保護的重要方法。在我不能夠真實地完全披露所有信息的時候,對投資人最好的保護就是讓他少投一點,投成了獲得收益,投不成損失了,對投資人的損害也不會太大。
第三,要鼓勵民間建立征信公司。現在大家都在呼吁希望央行管的信貸征信系統能夠對社會開放,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因為金額很小,筆數眾多,查詢起來的話其實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們更要著力于建立民間的征信系統。網絡公司有這么多的信息,有大數據處理的能力,我們應該利用這些能力和信息來建立民間的征信公司,來幫助金融業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