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CHENG Fang
(江漢大學,武漢 430056)
(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430056,China)
從事技術、產品開發、設計的技術人員在高新技術企業中占據了總員工人數的大部分,由于技術訣竅、技術專利以及研究開發、個人和團隊的創新等在企業的成長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薪技術企業與傳統企業不同,技術要素要與資本要素一樣參與企業收益分配。從湖北省情況來看,2011年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6.9%,為7527.94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325.9億元,同比增長23.4%,高于同期工業增長速度2.9個百分點[1]。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的快速發展和結構的不斷優化,從而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以及高效節能等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群。同年制定出臺了《十二五規劃綱要》,為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撐引領作用,其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高薪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5%。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其總體發展水平應當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領域應當進入全國先進行列。但是大多數的高新技術企業正處于吸引人才難以及留住人才更難的困境,這也是與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不協調的重要因素。而現行的分配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使得技術人員滿意度不高而造成流動性強,因此,我們需要找出一種全新的分配方案解決這個問題。課題組選取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為調查研究對象,對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要素參與分配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目前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實施情況,并對其進行效果評價,找尋出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分配方案及合適的分配組合方式。
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形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不斷地成熟,表1為主要形式。

表1 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主要形式比較分析表
一次性獎勵、利潤提成和人才特殊津貼由于其操作的相對簡便性,在眾多分配形式中成為企業最常使用的分配形式。而技術入股、科技人才持股以及股票期權由于涉及到企業股本結構的改變,且操作不易,采用這幾種形式的企業并不多。從調查統計的結果來看,企業中采取這幾種方式的比例都在20%以下。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企業技術要素參與分配呈現出形式多樣,但以簡單易行的一次性獎勵為主的特點。從我們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大部分都有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做法,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多以一次性獎勵、人才特殊津貼等短期激勵為主,而技術入股、科技人才持股以及股票期權等長期激勵形式不足。
參與調查的管理人員有53%的人認為目前的分配方式對技術人員的激勵效果較好,27%的認為效果一般,還有20%的認為效果很好,沒有人認為較差或很差。
在參與調查的技術人員中,僅有17.5%的人員認為當前分配方式激勵效果很好,較好的也僅有27.2%,高達40.8%的人認為激勵的效果一般,還有8.7%的人認為效果較差,5.8%的人認為效果很差。具體見表2。

表2 目前的分配方式激勵效果比較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管理人員明顯對目前的分配方式的激勵效果過于樂觀,技術人員對目前分配方式的激勵效果評價比管理人員的評價低很多,這點值得引起企業管理層的注意,要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目前的分配方式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
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各種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優缺點,如果企業對技術人員僅使用其中某種單一方式進行激勵,其效果顯然不理想。為了充分發揮各種方式的最大激勵效果,必須采取某幾種分配方式的組合使其取長補短。
研究分析對湖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的相關問題的調查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利潤提成和技術入股是管理人員認為對技術人員最理想的分配方式;這兩種方式也恰好是參加調查的技術人員認為對它們激勵效果最好的排名前兩種的分配方式。具體見表3。

表3 理想的分配方式選中率比較分析表
我們在調查中將企業區分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兩類,以下簡稱Ⅰ類企業(非上市)和Ⅱ類企業(上市),將技術人員分為技術骨干和非骨干員工,以下簡稱A類員工(骨干)和B類員工(非骨干),結合主要分配方式的特點以及調查統計的結果分析,各主要分配方式適用范圍和對象如表4所示。

表4 各主要分配方式適用范圍和對象總結表
兩類企業和兩類技術人員進行組合,可以有四種組合方式,即Ⅰ-A(非上市公司的骨干技術人員)、Ⅰ-B(非上市公司的非骨干技術人員)、Ⅱ-A(上市企業的骨干技術人員)、Ⅱ-B(上市企業的非骨干技術人員)。
由表4可知,適合Ⅰ-A組合的分配方式有科技項目承包、利潤提成和技術入股;適合Ⅰ-B組合的分配方式有一次性獎勵、科技項目承包、人才特殊津貼和技術入股;適合Ⅱ-A組合的分配方式有科技項目承包、利潤提成、技術入股和股票期權;適合Ⅱ-B組合的分配方式有一次性獎勵、科技項目承包、利潤提出、科技人才持股、技術入股和股票期權。
傳統分配方式下,技術人員只能被動接受企業所決定的分配方式,自身并沒有選擇權。而自助式分配組合方案要求企業將選擇權下放給技術人員,技術人員既可以根據企業給定的框架根據個人需要建立適合自己的分配組合方案,也可以隨自己需求變化而調整方案,這個做法能夠最大程度的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如:對于一位非上市企業的骨干研發人員(Ⅰ-B組合),由于剛剛買房結婚并生了小孩,因此生活壓力十分大,從而會希望自己收益中現金比例大一些,可能就會選擇“一次性獎勵+人才特殊津貼(住房補貼)+科技項目承包”的分配組合方式;而對于一位上市公司的骨干員工(Ⅱ-A組合)來說,由于工作年限較長,收入較多,因此,不會迫切需求現金收入,在選擇分配方式時可能會更多選擇技術入股、科技人才持股等長期性分配組合方式。由此可見,采用自助式分配組合方案能夠更大限度的滿足技術人員的差異性需求,并且實現此舉并不增加企業的實施成本。
4.1 進一步提高對技術要素參與分配重要性的認識通過本次調研發現,很多企業對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重要性的認識還存在很多誤區。因此,為了提高人們對“科技進步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仍舊要進行政策宣傳、總結經驗以及樹立典型來營造良好的氛圍,此外,還應當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珍視技術要素價值,利用技術要素創造財富的良好氛圍,以進一步提高各級政府、企業以及技術人員對技術要素參與分配重要性的認識。
4.2 深化企業制度改革 通過進一步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以及努力建設現代企業制度,促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及自我約束和發展的經濟實體,從而為技術要素參與利益分配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配套進行企業內部分配制度改革從而為技術要素參與分配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使得企業的分配形式能夠體現按勞分配、案子分配以及按技術要素分配的特點,企業根據不同勞動崗位熱點實行責任承保、項目指標承保以及崗位技能工資制等勞動分配形式。此外,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以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推進科技進步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標志。
4.3 培育完善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在加強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與企業合作的同時,還應當進行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技術特點和要求的技術要素分配方式。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以及完善推定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配套的技術中介、技術服務機構以及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尤其率先建立技術評估機構從而為科技資源要求參與收益分配提供配套服務。盡快制定并出臺有關評估技術手段、評估主體以及評估結論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內做好各種技術資源要素的評估以使技術像資本那樣進行入股投資以及參與利益分配。
4.4 完善專利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由于技術要素本身作為一種財產權即具有知識產權而存在,因此可以參與分配,如《專利法》就明確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專利所有人享有禁止他人實施被授予專利內容的獨占權,要想保證其權益,就必須有效保護其獨占的財產權。因此,為了將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納入法制化軌道,必須進一步對相關政策和法規進行修改和完善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4.5 鼓勵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自助式分配組合方案 為了對技術人員達到最佳的激勵效果,針對技術要素參與分配,企業不應當采取單一的方式,而是應當采取多種方式的組合以取長補短。同時,企業設計的各種分配組合方案應當體現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結合的原則。不同類型企業的不同類型的技術人員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組合是不同的,企業應該讓技術人員根據自身需求和不同特點采取自助式分配組合方案,更能調動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湖北省科學技術廳.2011湖北省科技發展報告.http://www.hbstd.gov.cn/.
[2]劉海生.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理論與實踐[D].上海:復旦大學,2003.
[3]湛波.技術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探討[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3(4).
[4]王榮妹,丁恒龍.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淺論[J].現代企業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