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晨晨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于4月12日開始訪華,并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第四輪中德外長級戰略對話。在訪華期間,施泰因邁爾接受了《環球時報》專訪。環球時報:有分析認為烏克蘭事件顯示歐洲力量的衰弱。您對此怎么看?施泰因邁爾:不應將審慎和理智與軟弱相混淆。我認為,歐洲的回應很堅決、很一致。我們毫不含糊地對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違背烏克蘭領土完整和國際法的行為進行了譴責。我們看到,大多數國家與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它們和我們一樣對聯合國大會的相關決議投了贊成票。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不希望局勢進一步升級,我們的對話大門是敞開的。我們必須盡全力使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國際社會的參與下坐到一起開始對話。我們很高興,德國和中國在這一棘手的問題上密切協調并在形勢的評估上存在著高度一致性。環球時報:不久前,俄羅斯被G7解除了成員資格。有人認為這樣做毫無意義,因為當今世界已經是G20時代。您認為G7仍然是全球力量的中心嗎?施泰因邁爾:這兩個組織在我們看來都具有重要功能。在20國集團框架內曾為2008年后如何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制定了決定性的解決方案。工業國家和主要新興國家在這里討論21世紀的全球性挑戰。這是我們所需要的。但較小范圍的8國集團也可以作出寶貴的貢獻——包括在危機時期可以作為論壇。遺憾的是,鑒于俄羅斯的行為,這種8國集團形式的對話從目前來看似乎難有成效。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歐美關系?施泰因邁爾:美歐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堅固的和非常重要的基準軸。我們在所有重要的國際問題上都與我們的美國伙伴密切合作。這一點并沒有因為近幾十年來不時偶爾出現的某些意見分歧而發生任何變化。目前在美歐社會里和美歐社會之間人們正在就數字時代自由與安全的關系展開熱烈討論。鑒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這里有涉及我們共同未來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遠遠超越了跨大西洋關系是全球性的問題。環球時報:您如何看中國的外交?施泰因邁爾:前些天在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期間,德中兩國最高領導人就此進行了深入的、富有建設性的交流。我們共同主張,在國際法的基礎上和平解決地區和國際爭端以及沖突。這是我們兩國之間的重要共識。我們兩國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們在經濟上也受益于國家間的和平共處和區域合作。我們歐洲人在這方面取得了特別豐碩的成果:在經歷了二戰的恐怖之后,歐洲日益密切的合作給我們帶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自由和繁榮時期。我們希望亞洲的區域合作也能富有成效。促進區域合作和解決沖突的機制、擔負起應對全球挑戰的責任——這就是并仍將是日益重要的外交政策的核心任務。環球時報:世界對中國看法復雜,有正面也有負面。您如何看待中國?施泰因邁爾:我們對中國的和平崛起表示歡迎。與此相伴的是對本國、對區域和全球的更大的責任。德國對中國的新角色及其在國際政治許多領域的積極參與十分關注。隨著數億人擺脫貧困,尤其是在中國,可持續性發展也日益成為全球議程的焦點。因此,我們很有興趣就可持續的城鎮化、創新或氣候和環保領域的解決方法和技術等方面與中國進行密切交流。▲
環球時報201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