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選,盧耀忠,齊萬福
(1.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鎮農技農經站,甘肅 天祝 733299;2.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天祝 733200)
菜用藤本豆屬多年生豆科蝶形花亞科藤本植物。為豐富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種類,提高種植效益,我們于2011—2013年在日光溫室試驗種植藤本豆,產量可達105 000 kg/hm2,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且藤本豆抗病性極強,若溫、濕度控制得當,整個生長季節無病害發生,田間可不噴灑農藥,做到綠色生產,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初次種植時,8月初育苗,8月下旬至9月初定植,11月中旬開始采摘鮮豆莢,翌年5月結束生產。6—8月份利用溫室設施強迫休眠,9月至翌年5月平茬后進行下季生產。
選擇有光澤、粒大飽滿、無病蟲的種子,播前曬種1~2 d,用55℃溫水浸種15 min,然后用清水浸泡3~4 h,再用100 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 min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最后用清水浸泡6~8 h,撈出后置于25~30℃催芽。催芽期間每6 h用清水淘洗1次,一般36 h左右、種子露白后待播。
用3 a未種過豆類作物的肥沃耕層土壤和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破碎過篩后,按體積比9∶1的比例混合,加入磷酸二銨500 g/m3、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m3后完全混勻。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8 cm×8 cm營養缽,整齊放入育苗畦內,留少量營養土用于播種后覆蓋種子。
種子露白后,將營養缽澆透水,待水滲下稍干后在營養缽中央用木棍扎深0.6~0.8 cm播種穴,將已出芽的種子放置在播種穴內,每穴1粒,覆蓋營養土2 cm,用種量12~15 kg/hm2。播種后用地膜覆蓋營養缽保溫保濕。
出苗前溫度白天控制為25~30℃,夜間15~20℃,以促進出苗。出苗后揭去地膜,控溫促根,溫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間10~15℃,以防產生“高腳苗”。定植前3~4 d降溫煉苗,溫度白天控制在16~20℃,夜間8~10℃。苗期適當控制水分,以床土見濕見干為宜,以防幼苗徒長。若出現缺水現象,清晨用噴壺適量灑水。
定植前30 d左右深翻20 cm以上,結合整地基施經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90 t/hm2、普通過磷酸鈣1 200 kg/hm2、尿素120 kg/hm2、硫酸鉀450 kg/hm2。
定植前10~15 d蓋好棚膜,在風口處安裝防蟲網,關閉風口,保持棚內溫度70℃以上悶棚,以殺滅棚內病菌和蟲卵。同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 kg/hm2均勻拌入450 kg細沙撒于地表耙耱進行土壤消毒。
采用南北向高壟栽培,壟距180 cm,壟寬120 cm,壟高20~25 cm。壟面中間開寬30 cm、深15 cm暗灌溝。用幅寬140 cm、厚0.008 mm地膜覆蓋壟面,壟面內高外低,便于拉緊地膜和膜面引流。
當苗齡30 d左右、幼苗5葉1心、株高10 cm左右時,選晴天上午定植。定植時將秧苗帶土從營養缽中取出,放入定植穴后澆穩苗水,待水下滲后填土封穴,扶正秧苗。通常大苗壯苗栽于溫室四周或出口處,小苗栽在溫室中間。每壟定植2行,株距100 cm,“丁”字形錯開定植,保苗密度11 100株/hm2左右。
定植后及時在暗灌溝內澆緩苗水,5 d內保持高溫高濕,溫度白天保持在25~28℃,超過28℃時適當遮蔭降溫;夜晚保持在15℃以上,以促進緩苗。緩苗后加大通風量,降溫蹲苗,大溫差培育壯苗,溫度以白天控制在18~23℃、早晨揭簾前低于10℃為宜。現蕾后結束蹲苗,溫度進入正常管理,白天控制在23~28℃,下午降至20℃時及時蓋簾保溫,夜間控制在14~18℃,早晨揭簾前保持10~12℃。進入深冬后,為蓄熱保溫,可將溫度白天提高至28~32℃,早晨揭簾前保持10℃以上。天氣轉暖后,逐漸轉入正常溫度管理。
選用透光性好、抗老化性強的防霧流滴棚膜。冬季天氣晴朗時,早揭晚蓋保溫簾,盡量延長光照時間。陰、雪天氣,氣溫不是太低時,可于中午揭起保溫簾,增加散光照射。清晨及時擦除膜上塵土,提高棚膜透光率,增加光照強度。
結莢前無明顯缺水現象則不灌水,以防秧蔓徒長。幼莢長至3~4 cm時灌頭水,以后每隔15~20 d灌小水1次,灌水量以暗灌溝的1/2為宜。自第3水起,結合灌水每次追施尿素60 kg/hm2、復合型磷酸二氫鉀150 kg/hm2。灌水前將水先在水池中預熱,待水溫達12℃以上時灌水,以防灌水后地溫驟降影響根系正常發育。自豆莢始收期開始,可用復合型磷酸二氫鉀200倍液,或植物生命素300倍液交替進行葉面追肥,一般10 d左右追肥1次,直到豆莢采摘結束。
主蔓長至20~30 cm時及時搭架。搭架時先在藤本豆行間正中距壟面150 cm處南北向拉1道鐵絲,再在第1道鐵絲兩側距第1道鐵絲60 cm處,與第1道鐵絲等高平行各拉1道鐵絲。在每道鐵絲正下方的豆苗株間,相間100 cm在土壤中垂直插入長200 cm的竹竿,將竹竿上端用細鐵絲固定在事先拉好的鐵絲上,然后在每排垂直竹竿上從壟面到鐵絲等距離水平固定3層竹竿。最后以豆苗為中心,在每層水平竹竿上橫向固定2根長65 cm的短竹竿,為每株豆苗固定出1個垂直向上的正方形生長框,保證每株豆蔓的水平發育空間不小于0.36 m2。藤本豆生長初期,豆蔓纏繞能力弱,要人工扶助引蔓上架。現蕾后,隨營養生長加快,每隔3~4 d人工將伸出生長框外的枝蔓引入框內,避免前后株枝蔓纏繞,影響豆莢采摘。
藤本豆分枝能力強,當基部分枝長至40 cm時,主蔓基部的一級分枝可留3個生長健壯的側枝,與主蔓一起構成主體生產枝蔓,呈對角線引向生產框的4個角,通常為提高產量,可將主蔓引向靠走道和靠外一側的角上。當主體生產枝蔓伸出鐵絲后,及時摘去生長點,促進分枝發育。其余一級、二級、乃至三級側蔓,長至5節時將生長點抹去,促使花芽發育和開花結莢。進入采收期后,及時清除基部老黃葉片及采收完的花序和沒有產生下級分枝的側蔓,以減少養分消耗,改善基部通風透光條件。
開花后18~22 d,嫩豆莢停止生長,豆粒半鼓時即可采摘。采摘時避免碰傷要采摘的豆莢或碰掉花序上尚未長成的幼莢。
翌年5月上旬,鮮豆莢采摘結束后控制水分,逐漸減少光照,葉片變黃脫落后平茬。平茬后在暗溝內小水灌溉,用保溫簾完全覆蓋,使其在完全黑暗和相對干燥的環境中強迫休眠。8月下旬結合中耕松土,追施商品有機肥1 500 kg/hm2、磷酸二銨450 kg/hm2,大水灌溉后逐漸增加光照,待新生芽完全轉綠后,光照、溫度進入正常管理。以后管理與上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