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花,裴海東,鞏玉芳
(甘肅省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敦煌 736200)
薊馬在敦煌市日光溫室的發生及綜合防治
張鳳花,裴海東,鞏玉芳
(甘肅省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敦煌 736200)
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是農作物上的一類重要害蟲。近年來,隨著保護地蔬菜的迅速發展,薊馬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溫室大棚蔬菜上的主要害蟲之一。自2012年在敦煌市莫高鎮蘇家堡、七里鎮杜家墩等溫室辣椒、黃瓜等作物上發現薊馬為害以來,目前已在全市溫室瓜類、茄果類蔬菜上普遍發生并進一步擴散蔓延,已成為繼蚜蟲、煙粉虱之后的又一大日光溫室蔬菜害蟲,嚴重影響蔬菜的品質,導致商品性下降、經濟效益降低。為指導農民搞好日光溫室薊馬的防治工作,降低損失,我們對日光溫室薊馬的為害特點、生活習性及其發生規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綜合防治技術措施。
薊馬的成蟲、若蟲以銼吸式口器銼吸寄主葉片、花萼片等組織的表皮下液汁,產卵也能造成為害,使葉片呈現密集的長形黃白或灰白色小斑點,或呈膠狀明亮斑點,同時傳播病毒病。薊馬在敦煌市主要為害日光溫室辣椒、黃瓜、西葫蘆、西瓜等作物,以辣椒蟲口密度最大,危害最重。葉片被害時,起初葉面上出現灰白色的失綠點(蟲口密度大、受害嚴重時葉緣卷曲不能伸展,葉肉出現黃色銼傷點,似花葉狀),逐漸變黃、變脆,易脫落;花被害時大量脫落;新梢頂芽受害時生長點受抑制,出現枝葉叢生或頂芽萎縮現象;幼嫩果實被害后果柄部位發黑,嚴重時造成落果。
薊馬系小型昆蟲,具有趨嫩綠的習性,主要在寄主作物嫩莖、嫩葉、花、腋芽上發生為害。其繁殖能力很強,在溫室內的穩定溫度下,1 a可發生10~13代。雌成蟲主要進行孤雌生殖,卵散產于葉肉組織內,每頭雌成蟲正常產卵22~35粒,最多達229粒,卵期在6 —7月份,僅6 d左右。薊馬喜歡溫暖、干燥的氣候條件,最適溫度23~28 ℃,濕度40%~70%,當濕度達100%、溫度達31 ℃時若蟲發育受阻,甚至死亡。
薊馬屬不完全變態類型,全生育期分為卵、若蟲、成蟲3個階段。成蟲體棕色,體長1.2 mm左右,怕見光,對藍色具有趨向性,多在寄主植物的葉背面或花內為害,陰天、早晨、夜間才在寄主表面活動,能飛善跳,可借助自然力遷移擴散,擴散蔓延速度快。若蟲體淡黃色,體長0.8 mm左右,主要在寄主植物的中上部嫩莖、嫩葉背面發生為害。卵乳白色,0.2 mm左右,淺嵌于嫩葉葉肉組織內。
薊馬在敦煌市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春、夏、秋季主要在露地發生,冬季主要在溫室中。一般8月份開始由露地作物向保護地作物上遷移,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在溫室內形成第1個發生高峰,12月份隨著氣溫的降低,蟲口密度下降,至翌年2月底蟲口密度均保持較低的水平;自3月份開始,隨著氣溫升高,蟲口密度迅速上升,6—7月份出現第2個高峰期,并隨溫室放風次數增加和時間的延長開始向外遷飛。
4.1 農業防治
及時整枝打杈、摘除老葉、拔除雜草,帶出溫室深埋或燒毀,以降低室內蟲口基數。適時澆水,防止干旱,消滅土壤中的若蟲,惡化薊馬的生存環境。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一定程度上也可減輕危害。
4.2 物理防治
利用薊馬趨藍色和黃色的習性,在田間設置藍色和黃色粘板誘殺成蟲。通常每隔3.6 m呈“之”字形懸掛,粘板底部與作物頂端持平。同時,為防止薊馬擴散蔓延,可于3月底4月初在溫室放風口處加蓋防蟲網。
4.3 藥劑防治
可選用生物農藥0.6%煙堿·苦參堿乳油2 000倍液,或0.5%藜蘆堿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10 d噴1次,連噴2~3次。也可選用化學農藥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25%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10 d噴1次,連噴2~3次。或用68%蟲菌雙殺煙霧劑4.8~6.0 kg/hm2進行熏蒸防治,間隔10 d熏 1次,連防3次。
藥劑防治應在10:00時以前進行,重點噴花、幼果、頂尖及嫩梢部位,做到細致均勻。為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蔬菜農藥殘留,建議在薊馬初發生期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發生危害高峰期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交替使用。
(本文責編:王建連)
S433
B
1001-1463(2014)10-0068-02
10.3969/j.issn.1001-1463.2014.10.027
2014-06-10
張鳳花(1968—),女,甘肅敦煌人,農藝師,主要從事植物保護和植物檢疫工作。聯系電話:(0)1383070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