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序
(山東省畜牧協會生豬產銷分會專家組,山東煙臺264000)
養豬生產過程中,如果豬舍設計不合理,設備不完備,引種頻繁,不注意獸醫衛生,生物安全不到位,飼養管理不當,選址不正確等,很易發生各類疫病。發病后輕則生產效益降低、飼養成本增加、利潤減少,重則豬場倒閉,嚴重困擾著養豬業發展。因此養豬業者應該清醒看到,抓好防制疫病是件頭等重要的大事。但是怎樣才能防制豬的疫病呢?首先對疫病發生的規律要有深入的認識,然后才能科學的采取針對性措施,立竿見影地控制疫病的發生,把損失降低到最小。
任何傳染性疫病的發生,都必須存在著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個緊密相連的環節,三個環節同時存在并聯結在一起,疫病才得以發生和流行,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會終止。因此,采取措施,消除和切斷三個環節的聯系,才能控制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指發病或病死的豬,以及無臨床癥狀的隱性感染豬和“康復”帶菌(毒)豬,它們不斷向外排出各種病原體,都可成為傳染源。如病毒性病原體就有豬瘟病毒(HCV、CSFV)、偽狂犬病毒(PRV)、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病毒(PRRSV)、口蹄疫病毒(FMDV)、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克EV)、流行性腹瀉(PEDV)、輪狀病毒(PRV)等。細菌性病原體有丹毒桿菌、巴氏桿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鏈球菌、波氏桿菌、魏氏梭菌、短螺旋體、鉤端螺旋體、布氏桿菌等。支原體性病原體有豬肺炎支原體、豬鼻支原體、嗜血支原體(附紅細胞體),衣原體病原體有鸚鵡熱衣原體、沙眼衣原體等,原蟲病原體有弓形蟲、豬球蟲等。
指病原體侵入易感動物的途徑,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是指健康豬與病豬圈在一起造成接觸傳播,尤其是規模化養豬場,密集型的飼養給直接接觸傳播帶來一定機會;引進新的種豬,如不隔離觀察往往也會帶來危險。間接接觸傳播是指病原體污染外界環境,通過飼料、物料、飲水、土壤、容器、食槽、用具、器皿、車輛等;也可通過昆蟲、豬、犬、貓、鼠類、鳥類,以及人類活動等引起疫病傳播。這方面的沉痛教訓很多,如從國外、外省、外縣、鄰場傳入疫病。多數豬場使用周轉性麻袋,一條麻袋多場多次使用,引起相同疫病發生。沒清洗、消毒的運豬車輛最臟,攜帶多種病原到處跑,是最危險的傳染源,這些都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指對病原體具有敏感性、易發病的動物,這里指的是易感的豬。如果豬缺乏正常抵抗力又沒有產生特異免疫力,易感性較大。而具有較強正常抵抗力,又經過免疫接種獲得特異性免疫力的豬,易感性較低,甚至不具有易感性。因此,必須加強飼養管理,注重增強豬的正常抵抗力,并及時進行各種疫苗的免疫接種,增強豬對各類疫病的特異免疫力。
認識并掌握了發生疾病三個環節之后,防制疫病的原則是必須從切斷這三個環節的聯系著手。我們可以根據豬場環境條件,豬只實際情況,制定出控制疫病的各種措施和規程。真正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養并重(養=營養+環境+管理)”的思想,從產前、產中、產后著手,全方位進行防疫。只有在人、豬、飼料、建筑、環境等方面同時采取可行的防疫措施,才能逐步控制和消滅養豬場內傳染源,防止新的疫病傳入,具體防疫措施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2.1.1 嚴格處理病豬、死豬
豬場發現病豬要及時隔離治療,決不允許在場內剖解,死豬剖檢要遠離生產區,并進行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要及時清除病死豬場地的糞、尿、排泄物等,可用3%燒堿水進行徹底消毒。
2.1.2 污水和糞便處理
豬場產生的大量糞便和污水含有大量病原菌,豬糞要及時清刮,可用發酵池法和堆積法消毒。另外豬場與糞場必須分開,因為糞便堆積物是豬場自家污染的疫源地。糞場要設在豬場下風向,與豬場保持一定距離。對污水可用2.5%的漂白粉消毒。
2.1.3 場區的消毒
整個豬場每半個月要用3%燒堿水噴灑一次,不留死角,每棟舍內走道每5~7天用0.3%過氧乙酸或季胺鹽類消毒藥消毒。
2.1.4 豬舍消毒
根據豬場的特點,最好對各類豬舍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即每批豬轉出后至下批豬轉入該舍前,應將前批豬留下的糞尿、墊草、剩料、污物、飲水等全部清除干凈,然后用水徹底沖洗地面、走道、飼槽、圈欄及用具等,待涼干后,再用3%燒堿水進行嚴格的消毒。必要時要按容積每立方米用14克高錳酸鉀和28毫升福爾馬林混合,進行密閉薰蒸48小時,空舍5~7天后方可進豬。
2.1.5 產房消毒
地面和設施經沖洗干凈,干燥后用高錳酸鉀福爾馬林薰蒸2小時,再用燒堿或其他消毒藥等消毒一次,事畢用干凈水沖去殘藥。最后用10%生石灰乳刷地面和墻壁。母豬進入產房前作體表清洗,以0.1%高錳酸鉀溶液對外陰和乳房消毒,新生仔豬斷臍后用5%碘酊消毒。用消毒毛巾擦去鼻、嘴上黏液,然后全身涂抹“密斯陀”粉,以利消毒和干燥。
2.2.1 嚴格門衛專職管理,負責來往人員、車輛消毒工作,豬場大門口及生產區入口和各棟豬舍門口應設消毒池,消毒藥物用3%燒堿,并指定專人負責,外來人員和非生產區人員未經許可不得進入生產區,經允許可進入者,必須按規定更衣、換鞋、消毒。
2.2.2 飼養人員要堅守崗位不得串棟舍。生產區工作人員家中不準養豬。各棟舍車輛及用具專用。飼養人員不準外購肉制口進場。
2.2.3 經常驅(消)除鳥、鼠、蚊、蠅、犬、貓等動物,以利截斷傳染途徑。
2.2.4 引進種豬,必須由非疫區購入,并經檢疫,到場后需隔離觀察1個月。
定期作好免疫接種,是規模化養豬場增強豬只抗病能力,防止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應根據本地區疫病流行,疫苗性質及豬只生產安排,決定本場使用的疫苗種類、接種方法和免疫程序。
改善飼養管理始終是增強豬正常抵抗力的手段,要飼喂全價配合飼料,有條件的可在飼料中添加“排疫肽”(主要成分:免疫球蛋白)內含特異性及非特異性高濃度免疫球蛋白、“抗菌肽”(主要成分:枯草芽孢桿菌及其代謝產物細菌素)、“福源康”(主要成分:精選多種植物組分(草粉作載體)、細胞壁提取物、氨基酸等)或“保力胺”(主要成分:臺灣特產鳳梨、菠蘿的根莖)等免疫調節劑,增強非特異性主動免疫功能。
另外還可在配合飼料中添加乳酸菌活菌制劑,可調整腸道的菌群、預防腸道的疾病,刺激產生干擾素防御病毒、增強豬只正常抗病能力,均有較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