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
(山東省墾利縣畜牧局,山東墾利257500)
在母豬難產的原因中,由于懷孕母豬缺乏運動或飼養管理不當造成母豬過于肥胖或消瘦,不同程度地造成部分母豬難產,引起胎兒死亡或母豬死亡、淘汰,給養豬場造成很大的損失。
難產的癥狀:母豬正常的分娩時間約為2~5小時,如果分娩時間超過5個小時就可定為難產。常常表現為強烈努責,但不見胎兒產出或產出幾個仔豬后輕微努責或不再努責,長時間趴臥。
分娩是母豬生產周期的主要環節,是一個耗能、高風險、高淘汰、高應激過程。分娩順利與否,一般取決于三大因素:產道、產力及胎兒與產道的位置。造成母豬產滯、難產的原因可分為產力不足和阻力過大。
1.1 產力不足
1.1.1 輔助分娩的肌肉不發達
當前,大多數母豬采用限位欄飼養,造成運動減少,腹肌、膈肌等得不到有效鍛煉,脂肪沉積過多,造成分娩力下降。
1.1.2 母豬體質較差
母豬飼料營養不均衡,飼料中使用了霉變原料,致使母豬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抗應激能力差。
1.1.3 子宮收縮乏力
母豬在預產期7~10天上產床,特別是初產母豬對陌生的飼養環境和產床產生心理恐慌,影響子宮肌的正常收縮;夏季天氣炎熱應激,產程過長造成母豬脫水更能引起子宮收縮無力。
1.2 阻力過大
1.2.1 機械性產道阻力過大
胎兒過大、胎位不正或產道狹窄,可直接造成機械性難產。
1.2.2 產道潤滑度不夠
胎衣變薄、胎兒發育不良,可致羊水不足,產道干澀。
2.1 第一步是管好配種時間
對三元豬,初配體重已達到130千克,7個月以上。選擇母性好的。
2.2 第二步管好體型
依據豬體型大小。胎次、季節、氣溫等綜合因素控制母豬的采食量防止過肥或過瘦。一般懷孕30~75天6~7分膘;75~95天7~8分膘;攻胎期8分膘。
2.3 第三步管好腸道
母豬從后備階段、配種前就要鍛煉腸道,補充與腸道相關的營養和青飼料,防止母豬便秘。很多豬場因為添加了過量的脫霉劑或劣質脫霉劑造成母豬便秘,在選用脫霉劑時特別小心。
2.4 第四步管好室溫
根據豬的生理特性,小豬怕冷、大豬怕熱,而母豬特別怕熱。母豬適應的溫度為18℃~22℃,一定要把產房溫度控制在25℃以內。如果母豬溫度沒降下來,其他措施都會蒼白無力。
2.5 第五步管好采食量
產前3天應逐漸減少采食量,至產前一天減到2千克。
2.6 第六步管好環境
保證產房內安靜、光線柔和,杜絕噪音和陌生人進入。
3.1 “補”
輸液5%葡萄糖液500毫升+VC20毫升+維生素B1210毫升;生理鹽水500毫升+阿莫西林2.5~3克+地塞米松10毫升;發現母豬陣縮和努責微弱時,肌注20~40國際單位的催產素,間隔30分鐘一次,不要大劑量地使用催產素,容易造成子宮收縮力過大,使胎兒窒息死亡。
3.2 “拉”
胎兒過大,頭部已進入產道但不能自行娩出,采取人工助產,將手消毒后,涂上潤滑油,伸入產道,用手鉤住胎兒上腭,隨著子宮的收縮將胎兒慢慢拉出。
3.3 “變”
胎兒進入產道發生的難產,手消毒后進入產道,一手抓住胎兒的頭部或尾部,可先往里推,再抓住未隨頭縮進的另兩前肢,取出胎兒。
3.4 “剖”
采取以上的方法無效時,則需進行剖腹產。
3.5 “消”
助產的母豬產仔結束時,子宮內應灌注藥液。處方:蒸餾水500毫升,青霉素800萬單位、鏈霉素100萬單位混合一起,用輸精管導入子宮內,每天1次,連續2天,可有效防治母豬子宮炎。
4.1 向外拉仔豬助產時應與母豬的努責同步進行,母豬不努責,不能強硬拉出。
4.2 對胎兒已死亡多日的助產,產道分泌物比較少時,加入溫肥皂水作潤滑。
4.3 助產時應充分保定好母豬,防止母豬突然起臥扭傷手臂。
4.4 使用產科鉤時,母豬必須保定結實并且要由獸醫人員親自操作,以免鉤尖損傷母豬產道。
4.5 助產時應使用專用的助產繩。
4.6 助產時操作人員手臂和助產工具應嚴格消毒。操作人員應剪短指甲,除去指甲邊緣的積垢并磨光指甲邊緣,用0.1%的高錳酸鉀浸洗手掌、手臂和母豬外陰部,手掌、手臂涂上肥皂或石蠟油或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