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人,張雅寧,楊莉萍,徐 平,孫紅玲,徐桂云
(1.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畜牧站,寧夏銀川750004;2.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畜牧站,寧夏銀川750004)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養牛熱,全國各地建設了數量很大的奶牛場,特別是北方地區由于獨特優越的地理條件,建設了數量不菲的千頭牛場,新建牛場引進的奶牛大都是進口的澳洲、新西蘭純種荷斯坦奶牛,牛場所進設備都是國內一流的。經常下鄉聽到規模養殖場的老板反映雖然引進了優質奶牛但在牛場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牛場到底勞動定額怎么制定,牛場到底有多少員工合理,員工到底怎樣管理才能發揮能動性?筆者對管理較好的牛場進行了反復調查,并與業內很多同行進行了交流,也在很多規模場與場長、技術人員、飼養員等進行了座談。現就北方地區散欄式規模奶牛場的勞動定額、人員配置及管理談些看法,供規模奶牛場及同行參考。
1.1 勞動定額的概念
勞動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和組織條件下,為生產一定的合格產品或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所規定的必要勞動消耗量,是計算產量、成本、勞動生產率等各項經濟指標和編制生產、成本和勞動等項計劃的基礎依據。
1.2 勞動定額的制定
規模奶牛場應根據牛場不同的勞動作業,每個人的勞動能力和技術熟練程度,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及其他設備條件,規定適宜的勞動定額,制定勞動定額時應根據工人的勞動強度和有利于工作完成來確定其勞動量。規?;B牛場實行流水作業,各崗位有專人負責,實行專門化管理。
1.3 千頭規模奶牛場勞動定額的標準
1.3.1 場長
組織協調各部門工作,監督落實牛場各項規章制度,搞好牛場的發展工作,制定年度計劃。應配置場長一名,主管畜牧養殖和獸醫防疫的副場長各一名。場長要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優良的管理團隊。
1.3.2 技術員
技術員包括畜牧和獸醫技術人員,每200~250頭牛配備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各1人,主要任務是落實飼養管理規程和疾病的防治工作。
1.3.3 配種員
每200~250頭牛配備一名授精員,負責母牛保健、配種和孕檢。要求總繁殖率90%以上,情期受胎率45%。
1.3.4 飼養工
飼養工負責牛群的飼養管理工作,按牛只不同生產階段進行專門管理。主要工作為:根據飼養標準飼喂精料、全價飼料或粗飼料;按照規定的工作日程,進行牛只的梳刮、運動等護理工作;經常觀察牛只的食欲、反芻、糞尿、發情、生長發育等情況。養牛場的飼養定額,一般是每人負責成年母牛50~60頭;圍產期奶牛18~20頭;育成牛60~70頭;犢牛35~40頭。
1.3.5 擠奶工
負責擠乳、清掃衛生、協助觀察母牛發情工作,每日3~4次擠奶。采用轉盤式、并列式、魚骨式機械化擠乳每人每日負責擠乳80~100頭。
1.3.6 飼料工
負責飼料的稱重入庫,清除異物,加工粉碎,TMR配置混合,按需要供應到各牛舍。
1.3.7 乳品處理工
負責乳品冷卻、消毒,清潔盛乳器,發出乳汁,每日及時處理擠出的牛乳,乳汁損耗低于2.5%。
1.3.8 清潔工
負責運動場糞尿以及周圍環境的衛生。
1.4 員工的勞動管理
在勞動管理上,要充分調動和保護職工的積極性,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原則,使勞動報酬與職工完成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相結合,實行目標管理。對銷售人員制定銷售量、職業規范。對育成牛、犢牛飼養工制定工作量,制定成活率、生長發育指標、飼養規程。對干乳牛、泌乳牛、育肥牛飼養工及擠乳工、送料工規定工作量和操作規程。對配種員規定工作量和繁殖指標。對技術員、場長應分別規定其職責。各崗位工作人員明白其任務和職責,各司其職。對完成飼料供應、乳牛產奶量、母牛受胎率、犢牛成活率、育成牛增重、牛病防治等有功人員,以及遵守操作規程人員,應予以獎勵。
千頭牛場的牛群結構如下:泌乳牛500頭,最多達到600頭??山?~4棟散欄牛舍,每棟四列臥床約設150個臥床;產房1棟,設干乳牛床位50個和20個3×3米產欄;青年牛(15~24月齡)牛舍與育成牛(6~15月齡)牛舍各一棟,各設150個牛位;大犢牛(3~6月齡)牛舍1棟;犢牛欄50~100個,飼養0~3月齡哺乳犢牛,建立犢牛島。另外,千頭牛場設一配種獸醫室。
3.1 北方地區散欄式規模奶牛場每頭??砂?0~120平方米計算牛場總的占地面積,千頭牛場約需75畝到180畝,一般按120畝計算。
3.2 千頭牛場人員基本配置:場長1人,副場長2人;獸醫配種4~6人;飼養員:犢牛1人,育成牛干奶牛1人,泌乳牛3人,產房2人;用TMR自動投料,飼養員和攪拌站人員3人,清糞人員2人,擠奶工4~6人;會計1人,司藥兼保管1人,鍋爐房1人,頂班1人,門房1人;共計35人。這樣的規模奶牛場人員配置比國內傳統牛場要少的多,但與國外現代千頭牛場不超過10人的農場相比,我們人員仍較多,但全群千頭的牛場所有員工加在一起,不宜超過35人。
3.3 要樹立“場榮我榮,場辱我恥,團結進取,愛崗敬業”的團隊意識,向管理、向技術要效益。
3.4 加強員工的培訓:積極與當地市縣畜牧主管部門的聯系,主動參與業務部門的養殖、防疫等方面的培訓,不斷提高員工的業務綜合素質,在奶牛飼養管理、繁殖配種、疫病防治方面有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