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利
京東布局消費金融需規避的四大風險
■錢海利
9月22日,百度公司與中影股份、中信信托和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聯合發布國內首個電影大眾消費平臺——“百發有戲”。
9月24日,京東金融對外發布了消費金融戰略,提出了未來三年,白條用戶數將與京東用戶體量匹配的戰略目標。
近日,7月26日獲批的騰訊“微眾銀行”大舉招聘,或將布局消費金融。
早前天貓已有推出“分期付款”服務,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京東白條”也已測試半年。
對于京東金融的第二款“白條”產品——“校園白條”,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錢海利認為:
此前的京東白條受限于白條對用戶的要求和京東自身金融規模,用戶量都比較小,對消費金融市場營銷較小,對提升自身品牌效果也有限。學生作為網購大軍中一員,經常會因為經濟能力有限無法產生更多消費,校園白條為學生提供了資金服務,而且學生一般不會購買高價格的產品,這為京東的校園白條的推行減少了不小風險。縱觀各大高校,中國學生的數量和未來蘊藏的消費潛力都是不可小覷的,京東用比較少的運營資金獲得了大量用戶。
目前阿里、百度、京東等電商公司紛紛布局消費金融,電商的基礎在于消費,且目前電商所做消費金融更多是以消費為局,金融為棋,搶占用戶。
未來不僅僅是電商企業,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傳統金融企業將加入消費金融戰局。
而對于京東、阿里、百度等電商互聯網企業開展消費金融或存在以下四點風險需規避及引起注意:
2013年11月14日銀監會公布修訂版《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于2014年1月1日生效),準予非金融企業作為主要出資人參與這個領域。但是京東白條、天貓分期付款、百發有戲背后公司均為互聯網企業,而目前互聯網金融相關監管遲遲未落地;監管上沒有清晰的界定,這也是三者沒有取得相關資質依舊能夠運營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于京東白條與天貓分期,模式上類似于虛擬信用卡,今年3月,央行發文暫停虛擬信用卡,的確向市場發出了一個整頓信號,但是暫停并不是叫停。就如此前央行暫停二維碼支付,但是目前二維碼支付企業層出不窮。
中國信用環境尚處于落后階段,個人貸款違約風險較大;
電商公司以消費金融形式開展個人授信未進入央行征信系統,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也不是短期可以實現的,難以保證用戶出現惡意違約,出現信用危機;
對于價格為王的網購市場,用戶忠誠度難以通過單個平臺的大數據分析而得,壞賬控制能力將是電商展開消費金融的重要關鍵。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銀行發放的貸款中,有82%都是貸給企業,只有18%是貸給個人消費,而這18%中又有15%是房貸,真正利用消費金融工具來進行日常消費的比例只有3%。
美國人喜歡沒錢借錢消費,而在中國大部分人拼命攢錢卻不敢消費,中國人的消費觀決定了提前消費的觀念接受度低,信用卡的日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讓消費者認識到超前消費,但在實際使用上中國人的固守成規與被動性使消費金融發展道路尚為漫長。
目前在傳統金融市場從事消費金融的公司多為傳統銀行設立,可見資金實力是消費金融良好開展的基礎,京東在年初開放公測名額50萬個,并且最高授信可達1.5萬,若以平均1萬元授信被同時使用計算,京東需墊付50億資金,而截至2014年6月30日,京東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和短期投資總計人民幣352億,但其中可流動資金應不超200億。
面對大多數用戶申請白條失敗的輿論壓力,未來京東需要開放更多名額以刺激消費,京東需依據自身的厚數據,對用戶的消費情況,信用情況作出初步的判斷,以降低自身資金流轉困難所致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