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玥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指導:奚肇慶
奚肇慶治療咯血驗案4則
鄭玥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指導:奚肇慶
咯血 中醫藥療效 驗案
咯血是指氣管、支氣管及肺實質出血,血液經咳嗽由口腔咯出的一種癥狀,乃臨床之急癥。咯血病因繁多,肺結核、肺癌、支氣管擴張最為多見,西醫治療主要以垂體后葉素、纖維蛋白酶溶解抑制劑、補充凝血因子等為主,但因咯血病位的特殊,療效受限。奚肇慶教授是江蘇省名中醫,有數十年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各種肺部疾病,在咯血的治療方面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寧血止血、補虛止血、涼血止血、瀉下止血之法救治屢見奇效,現分述如下。
李某,男,68歲。2013年10月16日初診。
因“咳嗽咯血間作10余天”就診。有吸煙史30年,10支/d。否認結核病史。2013年10月5日因兩下肺肺炎收住入院,入院時發熱,寒戰,咳嗽咯痰,色黃質黏,痰中帶血,或偶有1~2口鮮血,無低熱盜汗,無胸痛。經抗感染治療后體溫正常,咳嗽咯痰癥狀好轉,痰中帶血仍作。刻下:顏面黧黑,咽癢欲咳,咯痰量少,色白質黏,痰中血色鮮紅,量少,納谷尚可,大便偏干,3~4日一行。舌質偏紅,苔中有裂、薄黃膩,脈細弦滑。西醫診斷:兩下肺炎。中醫診斷:咯血,辨屬肺虛血熱傷絡。治以清熱涼血止血,方選瀉白散加減。處方:
桑葉10g,炙桑皮10g,地骨皮10g,焦山梔12g,荊芥10g,防風10g,枇杷葉10g,藕節炭12g,黃芩10g,黛蛤散15g,蒲黃炒阿膠珠15g,花蕊石10g,茅根15g,蘆根15g,炙百部10g,炙甘草4g,生地黃12g,大黃6g(后下)。7劑。水煎服,日1劑。
三七粉20g、白及粉20g,和勻吞服,每次3g,日2次。復方薤白膠囊口服,每次6粒,日3次。
2013年10月25日二診:服藥第1天,咯血量多,約20mL,色鮮,此后痰中夾血絲4天,咯痰量少,咳嗽亦減,無盜汗,大便或干或溏,舌質偏紅,苔中裂、薄白,脈細弦滑。上方去花蕊石、防風、桑葉、三七粉、白及粉,加大貝10g、薏苡仁15g、桃仁10g、魚腥草10g。繼服7劑,恒服復方薤白膠囊。后咯血未作。
按:涼血止血法多用于血熱傷絡之咯血,癥見:發病急,咯吐鮮血或痰血相間,血色鮮紅,咳嗽氣促,身熱面赤,心煩易怒,舌紅苔黃,脈數。基本方為瀉白散。
本案患者既往無肺部基礎疾病,唯嗜煙,此次因兩肺感染急性起病,證見發熱、咳嗽氣逆、咯血血色鮮紅、舌紅、苔黃、脈弦滑,實屬火旺氣逆,損及脈絡,此時當以涼血止血,直折其火為法,主方瀉白散。奚師認為,火旺氣逆是咯血病機的中心環節,血熱傷絡,血不循經,正如《景岳全書》所言:“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而發。”方中桑葉皮、枇杷葉、地骨皮、黃芩、黛蛤散清熱瀉肺,荊芥、防風祛風散邪,藕節炭、花蕊石、蒲黃炒阿膠止血安絡,茅蘆根、炙百部、生地黃養陰潤肺。同服奚師所創之中成藥復方薤白膠囊,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二診血止,故去止血、祛風散表之藥,增健脾益肺化痰之大貝、薏仁、桃仁、魚腥草,繼服復方薤白膠囊以善后。寒涼之藥易于涼遏留瘀,氣虛血亦難行,又因舊血不出新血易誤行,故不必待血色暗紅、淋漓不絕等血瘀之證,則又稍加桃仁等活血消瘀之品,以求血行而絡安,提高臨床療效。
復方薤白膠囊為奚師深入研究《金匱要略》后研發出的中成藥,藥物組成:薤白、瓜蔞、半夏、黃連,為專利配方。奚師認為肺部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為濁、痰、熱[1],而以上四藥同用,具有通陽宣痹、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也有補肺寧血止血之意,藥精效著。
滕某,男,43歲。2014年3月1日初診。
因“咯血間作10余年,加重2年”求診。曾于院外擬為“支氣管擴張”。咯血發作無明顯季節性,勞累后則易反復加重,農歷新年前工作繁勞,咯吐鮮血約1000mL,經住院抗感染止血治療后,仍有痰中夾血。刻下:顏面色紅,咳嗽不著,痰中夾血,色淡,咯痰不爽,色白質黏,胸悶胸痛,夜寐盜汗,動則氣喘,納便尚調,舌質淡紫有瘀點,邊有齒印,苔薄微膩,脈細。西醫診斷:支氣管擴張伴感染。中醫診斷:咯血,辨屬脾虛心血暗耗。治以健脾補肺益氣,方選參蘇飲加減。處方:
生曬參5g,葶藶子10g,蘇子10g,炙桑皮10g,焦山梔10g,紫菀10g,川貝粉3g,炙枇杷葉10g,炙百部10g,黃芩10g,丹皮6g,蘆根15g,紫石英15g,紫丹參12g,生苡仁15g,炙甘草4g,仙鶴草15g,茯苓12g。7劑,水煎服,日1劑。
復方薤白膠囊口服,每次6粒,日3次。
2014年3月8日二診:頗佳,咯血不復,胸痛亦除,咳嗽不著,咯痰量少,色白質黏,唯顏面色紅,夜寐夢紜,納谷尚可,大便溏軟日4~5次,量少,舌質淡紫邊有齒印,苔薄黃,脈細。原方去紫石英、茯苓,加茯神12g、山藥15g。7劑,水煎服,日1劑。繼服復方薤白膠囊。
2014年3月15日三診:一般可,近期咳嗽小作,咳嗽咳痰有緩,咯痰不爽,夜寐欠佳,醒后難眠,偶有胸悶氣短,顏面偏紅,動則易汗,納谷尚可,大便溏軟日3~4次,舌質淡暗紅,苔薄白,脈細滑,效不作大更弦。2014年3月8日方去川貝粉、山藥,加海蛤殼15g、桔梗8g、大貝10g。繼服7劑,佐以復方薤白膠囊善后。
按:補虛止血法適用于反復咯血,或咯血量大,甚至氣隨血脫之象,癥見咯血纏綿不愈,面色不華,乏力氣弱,自汗盜汗,舌淡,苔薄,脈細弱。主方為參蘇飲合百合固金湯。
本案患者咯血久病不愈長達10余年,此次病情加重為勞累誘發,且間斷發作已達2年之久。查其脈證,咯血反復發作不愈、咯痰不爽、夜寐盜汗、動則氣喘、舌質淡紫皆為虛損之象,當以健脾補肺益氣為其法,主方參蘇飲。奚師認為參蘇飲散補并行,有散不傷正,補不戀邪的特點,該方集解表、祛痰、補虛于一體,是奚師治療肺病虛證的常用主方。奚師認為咯血之病,其標在熱傷肺絡,其本在肺腎兩虛。方中生曬參、葶藶子、蘇子、炙桑皮、紫菀、炙枇杷葉、炙百部、川貝粉補虛祛痰益肺,焦山梔、黃芩、丹皮仍宗清熱涼血之法,蘆根、紫石英、紫丹參、生苡仁、仙鶴草、茯苓、炙甘草共行益肺補虛止血之效。7劑之后痰血已止,唯咳嗽咯痰未愈,故增以潤肺化痰之蛤殼、桔梗、大貝,繼用豁痰開結之復方薤白膠囊,以求長效。
方中紫菀、紫石英、紫丹參取義奚師之自擬“五紫湯”,由紫菀、紫蘇子、紫丹參、紫石英、紫河車五味藥組成。在《內經》之中五色應五臟,紫色近似黑色,通常認為其也同于黑色入腎,所立“五紫湯”亦是以五藥之色紫,合用取補腎之功。其中,紫菀、紫蘇子降肺氣化痰濁,紫丹參、紫石英、紫河車以補腎氣溫腎元為長,五藥之中,三補二泄,以補為重,遵旨肺氣以降為順,腎氣以補為宜,故所治療肺疾,以肺腎兩虛者為相宜。
陳某,女,48歲。2014年6月20日初診。
因“確診肺癌半年,咯血1周”就診。患者半年前確診為右肺小細胞癌,1周前突發咯血,血色鮮紅,夾有暗紅血塊。刻下:咳喘陣作,咯痰量多,色淡黃,痰中帶血,色暗,胸脅脹痛,心煩發熱,時有盜汗,納平,便稍干,日一行,舌質暗紅,苔灰濁膩、前剝脫,脈弦滑小數。西醫診斷:右肺小細胞癌。中醫診斷:咯血,辨屬陰虛熱毒蘊結傷絡。治宜養陰瀉熱攻毒,方選黃連黃芩瀉心湯合瀉白散加減。處方:
西洋參4g,黃芩10g,焦山梔12g,黃連10g,地骨皮10g,炙桑皮10g,黛蛤散15g,川貝粉4g,蘆根15g,蒲黃炭5g,蛤粉炒阿膠10g,蛇舌草15g,半枝蓮15g,大黃6g,血余炭10g,炙甘草4g。7劑。水煎服,日1劑。
三七粉20g、白及粉20g,和勻吞服,每次3g,日2次;復方薤白膠囊口服,每次6粒,日3次。
2014年6月27日二診:藥進2日后,咯血漸止,3日后痰色轉淡暗紅,今咳嗽顯減,咯痰量少,色黃質黏,偶有血絲,胸痛不著,納谷小增,唯形體消瘦,胸悶氣短,動則氣喘,時有口干口苦,大便時干時溏,夜尿日2行,舌質淡暗,苔前漸生、薄白膩。原方去黃芩、黃連,增天麥冬(各)10g、葶蘇子(各)10g、杏仁10g、薏苡仁15g。7劑。水煎服,日1劑。繼服三七、白及粉與復方薤白膠囊,服法同前。
按:寧血止血法適用于咯血已止,或血止復涌,主要針對患病臟腑及其病因,如外邪犯肺、肝火犯肺、痰熱壅肺、癌毒傷絡,隨證治之即可。
本案患者癌癥診斷明確,平素即咳嗽、氣喘陣作,難以平復,此次痰中帶血,又見胸脅脹痛,心煩發熱,時有盜汗,舌暗,苔剝,脈弦滑,實屬熱毒蘊結,而又兼陰虛虛火傷絡,治當抗癌解毒、益肺止血。奚師認為咯血病急,當急治其標,難以顧及其本,此時就要針對病變臟器下藥,同時究其病因,辨證治之,防止再次出血。方中西洋參、黃芩、焦山梔、黃連、地骨皮、炙桑皮、川貝粉清肺益氣化痰,黛蛤散、蒲黃炭、血余炭、蛤粉炒阿膠、蘆根降氣收斂止血,蛇舌草、半枝蓮、大黃抗癌瀉火解毒。再以復方薤白膠囊口服豁痰宣肺,化痰散結。本案患者咯血其本必由癌毒,奚師認為肺癌咯血不可見血止血,其病癌腫,方中當加抗癌解毒之品,如蛇舌草、半枝蓮,抑或守宮、露蜂房。痰、瘀、毒是癌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飲瘀毒交結,壅滯不斷耗傷氣血,進一步影響臟器功能,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最終形成邪實更實、正氣更虛之象。奚師認為扶正之法當貫穿癌病始終,因其陰虛血熱之象,使用養陰潤肺止血的蛤粉炒阿膠,以期潤而不膩。二診咯血之標已除,查其咳嗽咯痰,氣短納差之證,則增培土生金、脾肺同補之天麥冬、葶蘇子、杏薏仁以求標本兼治。
張某,男,51歲。2013年8月13日初診。
因“發熱咳嗽2天伴痰中帶血1天”就診。2天前因受涼至發熱、咳嗽咯痰,急診擬“右中肺大葉性肺炎”收住入院。1天前因家中瑣事暴怒,后出現痰中帶血,甚則咯鮮紅色血痰。刻下:體溫38.4℃,咳嗽,咯痰,氣粗,痰色黃質黏,量少,痰中夾血,色鮮紅,口干,口苦,腹脹,大便3日未下,舌紅、苔薄黃,脈弦滑。西醫診斷:右中肺大葉性肺炎。中醫診斷:咯血,辨屬肺虛肝郁、痰熱未清。治以清肺化痰、通腑平肝,方選黃連黃芩瀉心湯加減。處方:
黃芩10g,焦山梔10g,黃連10g,丹皮10g,炙桑皮10g,葶藶子10g,制半夏10g,花蕊石10g,石膏20g,生大黃6g,藕節炭10g,荊芥炭10g,茅根15g,蘆根15g,川貝4g,黛蛤散15g,甘草4g。3劑。水煎服,日1劑。
2013年8月16日二診:頗合,體溫正常,3劑之后咯血頓挫,仍時有咳嗽、咯痰,痰黏難咯,口干口苦顯減,大便時干時溏,舌紅、苔薄黃少津,脈細滑。原方去黃芩、黃連、石膏,增生地黃10g,薏苡仁15g,桔梗8g。再服10劑,痰、血均已不顯,囑調暢情志。
按:咯血與五臟均有關聯,但病位首先在肺,然肺與大腸相表里,若火盛氣逆,肺熱下移大腸,瀉火通便止血常可獲奇效,此為瀉下止血之法。主方為黃連黃芩瀉心湯。
本案患者因肺炎入院,又因七情不舒而至咯血,病因不必多慮,當為七情不舒,郁怒傷肝,氣郁化火,或肝陰不足,虛火上炎,木火上逆肺金,擾動陽絡,而致咯血。然該患者口苦、口干、腹脹、便干三日未下,實屬火熱氣逆,下移至胃腸,治法當通腑瀉下、清肝瀉火,主方黃連黃芩瀉心湯。方中黃芩、焦山梔、黃連、丹皮共清三焦之熱,花蕊石、石膏、大黃則專攻肺胃大腸之熱,又稍加黛蛤散,與丹皮、梔子同用共瀉肝火,平上逆之氣,以求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升,血隨氣降,則無溢出上竅之患。效后,即去黃芩、黃連、石膏等苦寒伐胃之藥,再以生地、薏苡仁顧護脾胃之氣。
[1]奚肇慶.奚肇慶·復方薤白膠囊.江蘇中醫藥,2010,42(5):13
編輯:吳寧
R255.705
A
1672-397X(2014)11-0042-03
鄭玥(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急癥。yue_zh_1990@outlook.com
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