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南
(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我國西南地區山地覆蓋面積較廣,高速公路網絡覆蓋率相對于中部發達地區偏低。傳統的公路建設,往往只注重公路的功能及技術指標,以運輸能力為主要衡量標準,只考慮單一的工程項目,而忽略了公路建設所帶來的生態問題。特別是西南山地地區,國道、省道等各類公路大部分都分布在坡地上,水土流失、地形改變、生態景觀及植被破壞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生態公路的建設理念,正是將公路建設與生態保護觀念結合起來,推廣生態公路理念對于生態環境和公路的保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生態學最早來源于希臘語,是指研究生物棲息環境的科學。生態公路是將公路建設與生態學相結合,它是將公路整體置于整個生態環境的大背景下,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來進行設計、施工、管理和使用。生態公路并不僅僅代表著公路的一個種類,更多的代表了公路的建設思想和建設方向、目標,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的,應對公路環境及公路周邊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思想。生態公路的核心理念包括綠色、低碳的設計、施工理念;資源效用最大化理念;因地制宜理念等。
自然是所有文明發展的基礎與支撐,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建立的現代文明,其發展前景堪憂。公路建設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及代表,粗獷式的公路建設及發展模式顯然已經與自然環境格格不入,因此,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是與生態協調、統一、共存的發展。生態公路建設的最大特點在于,公路建設前后的環境對比,即建設之前拍一張基準照片,建設之后再拍一張對比照片,兩張照片進行比較,照片中除了多出一條公路以外,其他周邊環境依然保持原樣。這就是生態公路建設的核心要求,看似很容易實現,然而,就我國目前公路建設的實際情況而言,要達到以上的對比效果,非常不容易。我國常規的公路建設過程中,施工痕跡比比皆是,生態不僅在施工過程中飽受摧殘,公路通車后噪音、光線等多種因素對周邊環境一定范圍內都會造成影響。此外,濕地保護是生態公路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公路穿越濕地的情況極為常見,絕大多數情況下濕地都被完全破壞,不復存在。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肺,在生態公路建設中,將會對濕地實行必要的保護,盡量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運用設計手段采用橋梁、涵洞等方式對濕地進行繞行回避,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濕地生態圈的完整。
思小公路是云南省第一條生態高速公路,于2006年4月6日正式通車,它連接了云南省思茅(后改為普洱)至西雙版納小勐養,是我國西南地區連接南亞大陸國際通道的主要路段。以思小公路為例,生態公路建設不僅對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弘揚作用。
云南省素有“動植物王國”的美譽,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樣性核心區域之一。隨著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公路貫穿全省各州市、縣,公路帶來便利同時也引發了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生態公路的建設,很好地平衡了兩者之間的利益與對立關系,從公路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充分考慮到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的問題,采用“寧填勿挖、寧橋勿填、寧隧勿挖”的原則,通過大量的橋梁、隧道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公路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思小公路在建設過程中,大量采用了橋梁、涵洞等設計,使公路沿線18萬m2的地貌、植被、動物生存環境得以完好保存。此外,在橋梁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對公路所在地區的野生動物出沒頻率等也進行了詳細的監測。思小公路通車后,野象等野生動物仍然時常出沒在公路附近,有效保護了動物種群的生存空間。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一個省份,全省境內共分布少數民族25個,其中15個民族為云南省所特有,少數民族文化各異,對當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思小公路連接的區域,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除了傣族、苗族、瑤族還有景頗族、基諾族等人數極少的少數民族,因此,公路的建設不僅要承擔物流運輸的職能,更重要的是還起到了民族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作用。思小公路建設過程中利用隧道景觀,將15條隧道與15個民族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了非常有特點的民族文化長廊。云南的自然風光、村寨、田野與公路的和諧統一,使人們行駛在公路上就能感受到云南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對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弘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的色彩是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植物在不同的季節,可以構成不同風格的畫面,春季的百花盛開,姹紫嫣紅使公路兩側生機勃勃;夏季郁郁蔥蔥,滿眼的綠色可以最大限度地舒緩駕乘者的視覺疲勞;秋季紅黃交替的顏色使公路兩側美輪美奐;冬季常綠植物使人們在行駛中感覺到輕松和溫暖。生態公路的景觀以自然為主,可能繞山而過豁然開朗,也可能行駛在橋梁之上看兩側河灘、溪谷。生態公路帶給人們的不再是水泥公路的枯燥和單調,而是一場穿越自然的旅行。
西南地區山地覆蓋率較高,云南全省總面積的94%都屬于山地,山地原有的植被對水土保持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開鑿隧道等工程勢必會對山體、植被造成一定的影響。生態公路的建設,大多會采取繞行的方式保護原有山林,一旦出現邊坡施工的情況,也會避免使用水泥砂漿等護面措施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而更多的是采用移植灌木、噴播植草、骨架植草等各種生態恢復措施來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且種植物種以當地植物物種為主,或以與當地植物相近科目的易采集植物來進行替代或混播,從而達到保護當地物種和水土保持的雙重目的。
我國西南部地區,山地覆蓋較廣、物種豐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公路交通給貨物運輸、人們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自然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建設生態公路是西南地區乃至全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方式,值得不斷關注和研究。
[1] 趙剛.關于建設發展山區生態公路的進一步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3,(5):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