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國興/黑龍江農墾經濟調查隊
黑龍江墾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
白國興/黑龍江農墾經濟調查隊
十八大以來,中央、省委相繼召開了城鎮化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提高發展質量,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事關黑龍江墾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大局。近年來黑龍江墾區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3年底鎮化率已達85.7%。本文概述了黑龍江墾區城鎮化現狀,研究分析了目前墾區新型城鎮化存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相對滯后,城鎮規模較小,后續資金缺乏跟進等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黑龍江墾區;新型城鎮化;問題;對策
新型城鎮化和傳統城鎮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注重保護農民利益,與現代化農業相輔相成。新型城鎮化不再是簡單的城鎮人口比例的增加與規模的擴張,而是更加注重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眾多方面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與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黑龍江墾區近年來始終把加快小城鎮建設作為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特別2008年以來黑龍江墾區全面開展“抓城”三年決戰,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時小城鎮建設發展速度和規模不斷擴大,小城鎮的功能與作用凸顯,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成為全省城鎮化發展的領跑者。
(一)城鎮化的人口水平
2013年末黑龍江墾區總人口172.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8萬人,城鎮人口140.5萬人。墾區113個農場和5個管理局局直地區,共117個小城鎮中,城鎮人口規模在10000人以上的54個;5000-10000人的38個;2000-5000人的20個;2000人以下的5個,分別占墾區小城鎮的46%,33%,17%,4%。從墾區整體來看,農業人口比例仍然較高,農業人口比重超過50%的農場達52個。
(二)城鎮化基礎設施水平
圍繞“路、水、能、樹、住”五個方面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3年底,墾區自來水普及率、城鎮主次道路硬化率全部達到100%,人均綠地面積達42平方米,已建成公園107個,面積1041萬平方米,文化休閑廣場219個,面積449萬平方米,燃氣普及率達78.6%,城鎮系統排水率達到100%,管理局局直、農(牧)場城鎮實現了集中供熱。節水、節電、省地項目廣泛應用。住房磚瓦化率達到100%,城鎮樓房化率達到78.2%,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1.5平方米。墾區居民居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新變化、幸福指數出現了新提升,小城鎮已成為墾區居民的安居樂業之地。
(三)產業與就業發展水平
城鎮化助推了墾區的工業化。以小城鎮為載體,黑龍江墾區建設了4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和20個總局級工業園區,數百家分散的企業集聚到園區,人流、物流、資金流快速向城鎮集聚,實現了企業集群發展。從近六年黑龍江墾區各產業生產總值的變動來看,墾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的變動趨勢總體上呈逐年下降態勢,由2008年的53.9%下降到2013年的47.0%;第二產業比重變動簽好與第一產業的下降態勢形成反差,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由2008年的19.8%上升到2013年的25.8%;城鎮化推進居民點向城鎮整體搬遷,推進了農業富余勞動力向城鎮二三產業的轉移,就業人員在三次產業間的構成比例從2008年的67.4:13.3: 19.3,轉變為2013年的57.1:16.6:26.3。
(一)城鎮化與工業化間缺乏互動
工業化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業人口向城鎮流動,提高城鎮化率;反過來城鎮化的發展以要素的合理流動、資源的優化配置等方式,促進工業化進程,從而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從這方面看,墾區的城鎮化與工業化間互相促進作用并不顯著,工業化明顯滯后于城鎮化,城鎮化對工業化的拉動作用也不夠明顯。到2013年底,墾區城鎮化率達到85.7%,比2008年的51.0%提高了34.7個百分點,而墾區的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由2008年的19.8%提高到2013年的25.8%,僅增加了6個百分點。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限制新型城鎮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墾區的城鎮化建設,經濟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但產業結構處于低層次發展的現狀依然存在。農牧場小城鎮主要依托第一產業,具有較強的農產品初加工地和集散地型城鎮的特點。趨同的經濟結構使得墾區小城鎮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難以形成群里力量。第一產業比重偏高,二三產業尤其是三產發展緩慢,制約了墾區小城鎮的發展,也影響了其輻射帶動功能的發揮。2013年墾區二三產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分別為25.8%和27.2%,比2008年增加6.0和0.9個百分點。
(三)布局分散,人口聚集緩慢
黑龍江墾區下轄9個分局、113個農牧場,分布在全省12個市74個縣(市、區),較為分散。目前看、人口集中的作用。從人口聚集看,到2013年末,墾區113個農場小城鎮人口總數127.6萬人,5個管理局中心城人口合計15.1萬人。墾區城鄉一體跨越發展規劃提出“加快發展5個10萬人口的農墾中心城,50個1萬人口以上的重點城鎮,50個5000人口以上的一般城鎮,500個左右1000人口以上的管理區”,數據表明目前墾區多數小城鎮建設規模小,尚未起到產業積聚作用,距規劃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四)特殊體制導致部分權限缺失
黑龍江墾區是政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具有部分政府職能,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府,不具有財政稅收權力。企業屬性使之履行納稅義務,政府屬性使之承擔內部管理的社會職能。農墾小城鎮并非國家建制鎮,作為企業主導的城鎮建設,缺失財政稅收“造血”機能,農墾不但要自籌配套資金建城、管城、興城,還要照章履行納稅人的義務,壓力和難度都很大。
1.進一步增加城鎮人口總量,提高人口素質。應進一步增加城鎮人口總量,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加大對教育投入力度,為墾區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增強小城鎮自身發展能力提高對人才的吸引力,穩定現有人口的基礎上,加快整體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制定優惠政策,以良好的居住條件、服務設施、創業環境吸納有志之士扎根墾區,吸引墾區外人口到墾區定居創業。
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城鎮發展帶動產業集聚,通過產業發展完善城鎮功能,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相互支撐。加快省級經濟開發區、省級工業園區和總局級工業園區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以小城鎮為載體大力發展商貿、物流、信息、保險、擔保、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生產要素向城鎮集,為增加就業崗位、促進人口集聚、激發城市活力提供產業支撐。
3.因地制宜,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本質上講是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應結合各管理局的資源稟賦,安排生產力布局。對于重點建設的5個管理局中心城,100個農場小城鎮,立足挖掘其區位、資源、經濟和文化優勢,在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