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
財務報表使用者對有關誤導的防范
魏立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
目前,就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可能面對企業一整套財務報表。在每一張財務報表內,各項目的數字及數字加總,均保有一定的精確度。對一般信息使用者而言,很容易認為這就是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然而,事實并不如此,下面我們對財務報表對使用者的誤導因素進行分析。
財務報表;使用者;誤導;防范
審計人員出具的關于財務報表的審計報告,有四種類型,即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和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在現實生活中,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往往對審計工作的作用及審計報告的作用產生誤解,盲目相信(信任)審計報告。因此,在這里有必要明確一下審計工作與審計報告內容的涵義。
(一)關于審計工作的作用
這里的審計工作,是指企業外部的審計人員對企業財務報表的審計活動。審計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1.通過審計確認企業的財務報表提供的內容是否恰當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在報表的編制過程中是否遵循了會計準則。審計人員在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審計時,要對上述諸方面進行考察,并根據考察的結果對外出具審計報告。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并不負責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否符合法律規定、企業內部是否存在舞弊行為進行審查,審計人員所做的全部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出具審計報告。
2.促進企業的報表編制及會計處理規范化。盡管如上所述,審計工作的目的不是要判定或審查企業是否存在違法經營活動,但是在確認企業的報表是否符合準則的編制要求,是否恰當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的過程中,則確實能夠促進企業在組織其財務會計活動時遵循準則的要求,規范化地從事會計工作。
(二)關于審計報告內容的含義
我們認為,審計報告只是審計人員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對企業編制的報表是否遵循了會計準則,是否恰當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所表明的一種看法或意見。無保留意見報告是一種最常見的審計報告。但是,請讀者注意,在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中,審計意見也有“符合”、“恰當”、“一致”等具有彈性的字眼。因此,在閱讀審計報告時應注意:
1.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不意味著企業的會計處理準確無誤。審計人員之所以能夠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很重要的一點是審計人員認為企業的財務報表編制及會計處理與會計準則的要求無“重大性”差異。或者說,即使企業的會計處理與準則的要求有偏差,但只要審計人員認為這種偏差不足以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決策,則仍然不影響審計人員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企業的會計處理沒有遵循準則要求,且差異重大,足以導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錯誤決策并招致損失。但由于審計人員水平所限或受其他條件的制約,未能發現這些問題,因而仍出具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報告對企業會計信息給讀者的誤導反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現在情況看,我國規定,企業的會計年度與日歷年度一致。這就意味著,企業均應在12月31日進行結賬,于年初或上半年對外發布財務報表。這就是說,所有需要經過審計人員審計的企業,均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聘請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由于注冊會計師人數有限,在人員、時間、精力與任務之間出現巨大的供求不平衡的條件下,很難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這樣,就極有可能使本應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變成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2.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不意味著企業內部無舞弊現象,也不意味著企業的管理工作阜有成效。企業內部是否存在部分職工的舞弊現象,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否有方只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企業的管理者在這方面負有責任。如果企業內部有上述問題,并且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也已發現,但只要審計人員認為這些問題并不影響企業對財務報表的編制,審計報告也會是無保留意見的。因此,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不能使與企業有利害相關的有關方面“高枕無憂”。
3.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與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也不一定意味著企業在經營與內部管理上“一團糟”。審計報告只是就報表是否恰當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出具意見,它并不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有直接的關系。上述三種審計報告的出具,主要是因為:第一,審計人員無法得到有關信息;第二,審計人員素質不高,本該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但卻出具了上述三者之一的審計報告;第三,企業確實在會計處理與報表編制上嚴重違反現行會計準則與制度。可以看出,即使上述第三種情形,也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和內部管理有一定距離。
我們已經看到,在財務報表背后,到處是與“真實、”準確“、”可靠“有一定距離的東西。所以,簡單地依賴報表做出決策極易導致失誤。那么,在紛繁復雜的財務報表信息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智,明智地做出有關決策呢?我們認為,從觀念上、行動上,報表使用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財務報表信息本身具有彈性
與世界上許多事物存在模糊性一樣,企業諸如資產價值、費用金額、收入金額及利潤等由于計量的原因,其本身就是具有彈性的價值量。這已從諸多的會計方法具有可選擇性這一點得到驗證。
這就是說,報表中所列示的數字并不具有”唯一正確“性,能用公式表達出來的關系也并不一定合理。例如,很難有道理來說明加速折舊法中為什么一定要”雙倍余額“或”年數總和“而不是其他方法。因此,在財務報表信息的形成上,除了有”客觀“、”實際發生“方面的因素外,還有許多是慣例性的。讀者不應對會計信息的弱性化、模糊化感到奇怪。
(二)加強自身分析財務報表的能力
企業粉飾財務狀況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公認的會計準則體系比較完備、審計工作比較扎實的英國,也大量存在此類問題。但任何粉飾方法,均難以改變企業的現金與現金流量(這里的現金即為我國的貨幣資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企業的現金流量表可信度較高。
但是,由于企業會計核算所固有的”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原理,任何進入復式簿記系統的粉飾行為均會”顧此失彼“。例如,高估費用必然低估資產或高估負債。因此,從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綜合分析中,可以找出一些粉飾痕跡。例如,企業的流動比率與速動比率是經常被粉飾的對象。因為企業明白,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兩個簡單的比率對企業至關重要。
但是,如果企業資產的流動性并不強,就必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以及現金流量表上反映出來。這就是說,對一個企業的同一會計期間,它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很難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應付賬款周轉率、現金流量的惡化同時存在。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就可以主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會診“,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目的。
[1]杜愛霞.論財務報表的粉飾[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2]文顯娟.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識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