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達哈店鎮政府
淺談新型公共農技推廣體系構建
劉洋/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達哈店鎮政府
加快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積極構建與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國家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近幾年來人們廣為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對新型公共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進行分析。
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構建
當前農技推廣制度改革問題的癥結,不是因為農技人員經濟激勵的缺乏,而在于政府與農技推廣機構間的關系。在治理結構未得到有效改善的情況下,現有的改革方式會進一步減低其專業推廣能力。筆者認為、要解決農技推廣機構的問題,必須對其制度中的行政性層面“動刀”,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機構、職能和人員編制數的變動上,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應是:正是因為原來的體制、機構建設存在弊病,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才進行改革,正是因為計劃體制下一切都納入政府管轄之內,所有組織都以行政化方式運作,才需要政府從部分社會經濟生活領域退出;正是因為企業將營利作為唯一目標,才需要建立社會公益性組織。
農技推廣體制的改造不可能是市場化的自然結果,它需要一個獨立的組織轉變過程。農技推廣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應有兩方面:一是宏觀層面上推動農業科技傳播速度,適應農業家庭經營體制下農民的需要;二是微觀層面上理順農技推廣體制內部生存、發展的關系與機制。當前,農技推廣體制改革仍然局限在微觀制度的重構上,并沒有觸及更深一層、也是最為根本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的制度安排。沒有從根本上觸動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行政化的組織架構。政府農技推廣體系的改革應該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進行,構造區別于政府治理的治理納構,否則,將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1.“取消”國家和省級“推廣機構”。
國家和省兩級“推廣機構”人員較多,盡管單位性質為事業單位,但其職能與行政機關沒有本質區別,承擔的主要是行政管理職能,作為事業單位只是增加了農技推廣機構的管理層次,因此,使其“回歸”公務員隊伍可能更符合其職能定位。
2.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可采取國家和省共建的方式,以農業部為主,由農業部和省級政府共同管理,并由省農科院統領全省的推廣體系。
在我國,各級研究機構的職能分工雖然有重疊現象,但總起來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重點是具有全國意義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同時負責對省級項目的技術監督與合作研究,省級研究機構則主要從事與該省生態條件相一致的應用研究。因此,由省級農科院作為一省推廣體系的領導機構可縮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
委托人對代理人的直接監督與激勵總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缺乏相應的外部治理機制。因此,設立一個對省農科院進行監督與約束的虛擬機構就顯得很有必要。筆者的建議是,在省政府設立協調委員會,聘請省農業廳官員、農業企業經理、農業院校專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代表等各方面人士參加,以便對科研機構、推廣機構的活動進行監督。
3.市(地)一級科研院所改制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和這一級的農技推廣部門一起,作為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的實驗站,專門從事農業科技成果的實驗、地區開發和推廣工作。在市(地)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機構的行政歸屬關系進行調整后,在市(地)一級建立由原市(地)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和當地農業局官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組成的協調機構,相互通報本地農業政策的重點和農業技術進步的情況,對公共財政撥款中用于扶持推廣機構或推廣項目中的資金分配、撥款實施效果等進行監督、評估。
4.縣級推廣中心(站)改由省農科院管理,作為整個農技推廣體制的核心層。縣城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整個國家的GDP的相當大的比重是由縣和縣以下的經濟活動創造的。因此,促進縣城經濟的發展,確實能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帶來積極作用。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一定的決策與調控權限。通過綜合服務體系建設,把縣級技術推廣部門建設成為整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的骨干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5.關于鄉鎮一級推廣機構。在對現行政治體制不作根本性觸動的情況下,鄉鎮機構的管理體制難以進行實質性變化,基層推廣機構的職能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轉型。當然,鄉鎮管理和服務的內容也應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農村社區形勢的變化而進行調整。鄉鎮機構改革時考慮的首要因素,應是充分利用并整合現有組織資源,培育新的職能。我們認為,將鄉鎮事業單位整合為一到兩個“虛擬事業機構”,在“虛擬事業機構”內設立服務站的做法,是縣鄉政府在“自下而上”改革情況下的一種次優選擇。這樣一來,任何職能部門都可利用這支隊伍深入到農村,從而在相關領域發揮作用。各地推廣機構即對農民行使技術傳播職能,同時扮演省農科院智能型試驗站的角色,便于省農科院按照各地農業生產經營的特點,結合當地的生產課題進行研究。“二合一”的推廣模式在打破了原先純粹按行政區劃設置的局面的同時,也照顧到了原有的行政隸屬關系,避免改革過程中出現過大的振蕩。
在這一模式下,農技推廣體系的層級減少了,由原先的五級減少為兩級,垂直式組織結構變成更為扁平的組織結構。機構設置的扁平化意味著信息不對稱程度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農業科研組織與基層推廣機構對話的直接性。完善政府農機推廣體系治理,還必須對推廣機構的內部治理結構進行改革,而不能將原有的治理結構簡單移植過來。從發展的連續性上考慮,需要將農技推廣單位的發展與“單位”體制的逐步弱化聯系起來。內部治理結構的變革首先應從人事管理制度入手,要按市場經濟援助的要求建立農技推廣組織領導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淡化行政權力,摒棄傳統的身份管理和行政使用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建立農技推廣組織領導聘用的競爭機制,從社會中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擔任領導。對于金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專業人員,應當進行類似于公務員的資格考試,考試由省級科研部門和推廣機構統一安排。同時,推廣機構用人制度的改革的重要內容,還應包括賦予推廣機構實行聘任制和辭退制等人事權配套措施。如果推廣組織領導人沒有足夠的自由進行管理,他們不努力不稱職造成的問題也就有借口推脫。在此基礎上,在組織內部引起適度競爭機制,建立和健全科學的考核等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內部勞動力市場在人力資本積累,形成穩定的核心員工隊伍等方面的作用。
[1]朱方長.我國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制度設計[J].湖南農業大學,2009年.
[2]付在秋,羅慧,周維維,傅建祥.農業高校與科研機構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1(22).
[3]林樹文;陳文靜;曾玉榮.福建省新農村科技服務創新體系模式構建及對策措施[J].江西農業學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