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華/黑龍江省黑河市財政局
促進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政策研究
楊愛華/黑龍江省黑河市財政局
居民消費需求是構成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現狀的分析,闡述了影響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的因素,提出了有助于提升消費需求的財稅政策。
居民消費需求;財稅政策;經濟增長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應是最終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率一直偏低,從而造成我國內需不足,影響了我國經濟增長。因此,我國應建立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相互配合的保障和激勵機制,促進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
1.最終消費率、貢獻率低。2007年以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分別以平均每年0.6個和0.4個百分點的幅度下降。2007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增長均超過GDP增速,但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低。目前,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6%,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1.4%,而社會居民消費額占GDP的比重只有36%左右,大大低于70%的世界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方面是與我國居民文化和消費觀念有關,長期形成的勤儉持家的優良傳統使得大多數居民有積蓄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為了應對住房、醫療、教育等大宗消費支出的不確定性,長期籌集這方面的開支而壓制消費。此現象從短期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勢必導致內外經濟失衡;從長期看,人力資本、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積累將減慢,導致我國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2.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較大。目前農村居民有限的收入都集中于食品、服裝、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費品的消費,恩格爾系數的下降幅度較小。交通、文娛等服務性的消費則是少而又少。對于家用電器等耐用品的擁有量與城市擁有量的差距達10倍左右,其消費水平與城市有著巨大的差距。表現出城鄉消費的不同步性,存在著消費斷層,一些在城市里逐漸退出的消費品,卻由于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低下而無法占領農村市場。
1.稅收調節體系不健全,影響了稅收調節功能的發揮。稅收通過“削高”、“補低”兩種方式來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兩種方式聯動,才能達到效果。在“削高”環節中,與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有關的稅種中消費稅的征稅范圍較窄,調節范圍有限;直接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且較有力度的稅種單一,主要是個人所得稅,難以形成稅收調節合力。此外,盡管我們有名義上的財產稅,諸如房產稅和車船稅,但對具有收入調節性質的存量收入的真正財產征稅仍然缺失。我國現行稅種設置在“補低”環節發揮作用相對有限,如,我國目前尚未開征社會保障稅,社會保障方面仍是依靠征收效率低下的社會保險收費。
2.分稅制缺陷導致地方政府投資和居民消費需求不足。中國現行分稅制體制,使得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比較規范,而政府職能卻未能進一步理順,形成很大程度上事權與財權不對等的局面。地方政府迫于政績壓力,把增加投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引發了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在這一制度下,基層政府為了自身收入的穩定,特別是處于財政級別低層的鄉鎮財政,為了彌補財政收支缺口,不得不在制度外采取非規范的籌資行為,直接加重了農民負擔,影響農民的消費需求。
3.農業稅免征后農民的其他稅收負擔仍然存在。當前,社會上存在著一種農業稅免征后,農民、農村將處于無稅狀態的片面認識。實際上,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購買生產資料需要承受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等稅收負擔;農民在日常消費過程中還承擔了包含在消費品價格中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稅負擔;農民從事第二、三產業的生產經營,農民進城務工以及農民轉讓自有財產等,都與城鎮居民一樣需要繳納流轉稅、所得稅及其他相關稅收。由此可見,農業稅免征后,農民仍承擔著一定的稅收負擔,而并不是處于無稅狀態,并且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所承擔的稅收負擔相對于其所能享受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而言也是不對等的。農民不能實現徹底減負,僅靠免征農業稅減負增收,擴大消費是不現實的。
1.以促進消費為重心,協調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的關系。作為政府重要的政策手段,財政政策既可以通過公共投資來刺激經濟增長,也可以通過公共消費來帶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以公共消費為重心,在經濟學的意義上,其實質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從主要由投資、出口拉動轉變為主要由消費來拉動。單純從GDP數字上看,無論靠什么形式來拉動經濟增長差別并不大,但增長的內容及其分配格局將會有很大的不同。以消費為主要動力的經濟增長,意味著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長方式發生改變,增長質量提高。并且,增長動力的轉變同時也意味著增長成果將會使更多的社會成員分享,改變高投資形成的過分向資本傾斜的初次分配格局,并通過公共消費直接調整第二次分配結構,從而可以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公平。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為了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必須大力調整居民的收入分配格局,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增加農民個人可支配收入,加大向中低收入人群分配傾斜的力度,多策并舉縮小城鄉差距。對于城鎮居民,應根據不同收入群體的具體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低收入群體要保證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重點建立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并根據經濟發展和各級財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逐步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階層,對于處于中等收入階層的公務人員,應逐步將其職務消費貨幣化,提高其持久收入水平。對于高收入群體要適當保護,增強其安全感。
3.實施擴大農民消費需求的財稅政策。農民消費在我國居民消費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農民收入增長過慢是制約農民消費最重要的原因。因此,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推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通過鞏固提高經營性收入、努力增加工資性收入、大力增加轉移收入、創造條件增加財產性收入等途徑,努力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與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同步。確保公共財政投入足額到位。做到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總量、增量均有提高;投資預算重點用于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
當前,隨著我國財政收入的不斷增加,應轉變唯財政收入增長的財政治理理念,將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由擴大投資需求轉為擴大消費需求并研究制定長期的、有利于促進消費需求的財稅政策,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