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林/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
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前提與會計要素
郭茂林/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
事業單位會計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活動,在不斷改進和加強預算管理,促進單位正確貫徹國家政策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前提;要素
會計核算前提亦稱會計假設或會計假定,指組織會計核算工作應具備的前提條件。廣義會計核算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項內容。從最基本的角度解釋為:會計要確定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對象和范圍,采用貨幣為統一的計量尺度,在持續經營的條件下選擇恰當的會計方法對日常經濟業務進行計算、記錄和反映,并定期編制出公允、完整、及時、準確的會計報表。事業單位會計也應遵循這一會計共性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但據其本身的要求,它又應遵循一種特殊的前提,即合法性前提。
1.會計主體前提。會計主體前提是指會計一定要有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明確會計主體是組織會計核算工作的首要前提。會計只為其主體記賬并編制報表,就使每一會計主體不僅能和其他會計主體相獨立,而且能獨立與其本身的業主之外。這樣,它就使會計工作的開展確定了空間范圍。一般說來,凡有經濟業務的任何特定的實體,如需獨立進行核算,它就是一個會計主體。會計主體具有獨立性、實體性和統一性的特點。
2.持續經營前提。持續經營前提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單位將按照既定的經營方針和預定的經營目標一直經營下去,而不會停業清算。換言之,即在組織會計工作時要以會計主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不會面臨破產清算為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單位會計主體所持有的資產按預定目的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被耗用、出售轉讓,它所承擔債務將如期償還。有了這個前提,各種費用分配方法的確定有了依據。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價值規律和競爭而產生的優勝劣汰,單位的關停、并、轉經常發生,因此,如果有證據說明一個會計主體已無法履行它所承擔的義務,正常的經營活動無法維持,即持續經營前提已不能成立時,建立在此前提之下的各種會計準則將不再適用,而只能用另外一種特殊的會計準則進行會計處理。比如,對破產清算的企業,歷史成本原則已不適用,必須用清算價格來確定單位財產價值。
3.會計分期前提。會計分期是指人為地把持續不斷的業務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首尾相接、時間相等的期間,即會計期間,以便分期地匯總會計信息,為會計報表使用者及時的提供其決策所需信息。由此可見,會計分期規定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是適時總結業務經營活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只有規定了固定的會計期間,才能把各期的經營成果進行比較。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稱為會計年度。它可以是歷年制,也可以是營業年制。我國采用歷年制。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一會計年度,中間還可分為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歷制計算。
4.貨幣計量前提。貨幣計價前提是指會計主體的業務管理活動及其結果可以而且必須通過貨幣予以綜合反映。這是現代會計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或放棄這個前提,會計也就會失掉其基本特征--價值核算。計量,一般有實物、勞務、貨幣三種尺度,但會計計量只能以貨幣為統一計量單位。這主要是因為實物和勞務這兩種尺度只在某些方面可以用作計量單位,具有限制,不能廣泛適用。而貨幣是現代經濟中一切有價物的共同尺度,是交換的媒介,是債權債務清算的手段。會計要達到綜合反映單位自籌、負債、權益、收入和費用諸方面的信息,只有用貨幣來計量既不受限制,又便于比較、匯總,貨幣是最理想的計量單位。
5.合法性。這是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在核算前提方面的特有規定。一般意義上的合法性是指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會計核算方式的設計、會計核算程序的安排、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都必須符合會計準則,即按照標準化、規范化方式工作,依法進行核算和監督,從而保證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發揮會計監督控制作用;二是會計核算過程中,對財務收支和經濟業務實行監督,對一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的事項進行抵制并向有關部門反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強調和堅持合法性原則,是因為社會主義經濟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跟前利益,都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得到體現,需會計工作合理處理。就此而言,財會人員忠于職守,認真行使監督權力,是堅持和遵循了合法性前提。對于事業單位會計,其合法性應表現為:對于取得財政預算撥款的單位,在取得時要特別強調合法性,要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嚴格執行各項開支標準和開支范圍;對于可從社會取得收入的單位,要將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對比確定的凈收益正確反映,并嚴格按國家法律規定上繳、分配凈收益。
1.資產。資產是事業單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包括各種財產、證券和其他權利。事業單位的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對外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流動資產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現金、各種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存貨等。固定資產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來物質形態的資產。無形資產是指不具有實物形態而能為單位提供某種權利的資產。
其他資產是指除流動資產、對外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以外的其他資產。
2.負債。負債是事業單位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者勞務償付的債務。事業單位的負債包括借入款項、應付及預收款項、應繳款項和負債等。接入款項是指向財政部門、上級單位、金融機構借入有償使用的各種款項。應付及預收款項是指在結算過程中所形成的負債。包括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其他應付款等。
3.凈資產。凈資產是事業單位資產減負債的差額。主要包括基金和結余項目,具體可分為事業基金、固定基金、專用基金、結余等項目。基金是指具有特定來源并有專門用途的資金。如事業基金、固定基金、專用基金。結余是指在一定時期各項收入與支出相抵后的余額。主要包括事業結余、經營結余。事業結余、經營結余應按規定進行分配。至于專項結余通常不并入結余一并分配。事業結余只要求整體分配,但經常結余要求嚴格分配。
4.收入。收入是指事業單位為開展業務活動,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包括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繳款、其他收入等項目。
5.支出。支出是事業單位開展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發生的資金消耗和損失。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為日常性支出。經營支出要與經營收入配比。將有關經營所發生的支出全部納入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和上繳上級支出為系統內調劑支出,應與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等日常性支出劃清界限。
[1]張蜀馨.事業單位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J].現代商業,2013(05).
[2]吳紅川.事業單位新舊會計制度比較探討[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