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太軍/東寧縣林業局
育林基金核算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措施探討
崔太軍/東寧縣林業局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林業從林產品的利用向生態利用轉變,我國林業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林業經濟體制和育林基金制度以適應林業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育林基金核算制度;問題;措施
隨著林業的發展和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育林基金制度存在的問題愈加突出。主要問題有:
1.育林基金制度存在不利于政企分開的問題。按照現有育林基金制度,林業經營單位按征收標準提取育林基金,并按規定比例上交林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根據林業事業的發展,統一支配上交的育林基金。對國有林場而言,這種管理方式可以理解,都是國有資金,由政府行政支配。但從企業角度看,本屬投入資本(成本)的育林基金不能自主支配,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如果其他經濟組織也按這種方式提取分配育林基金,無疑是違反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經濟規則的。
2.“育林基金”名不副實。育林基余的提取實質是林木培育過程中生產耗費的補償。按林木銷售額提取的培育成本——即所謂的“育林基金”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基金”,把營林成本改成“育林基金”顯然不符合客觀實際,沒能正確描述該項資金的性態,也無法讓人從名稱上正確理解它所概括的內涵,會導致人們把成本理解為基金。
3.育林基金制度不能適應林業分類經營。林業分類經營就是建設比較完善的以商品林為主的產業林業體系和以生態林為主的生態林業體系。商品林以經濟效益為主,公益林以生態效益為主。公益林的投入應由財政渠道來解決;商品林的投入應通過市場行為來實現,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資本保全原則下實現永續經營。商品林中征收的育林基金應由林業經濟組織自行支配,實現生產經營目標,保證企業運營的資金需要,林業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不應將之用作公益林的投入和其他用途。林業的資金投入應按林業分類經營的要求,由國家通過“基金”形式實現投資。
4.育林基金財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全國各地制定的《育林基金管理辦法》都把育林基金視作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外管理,實行財政專戶儲存、收支兩條線管理和分級管理。這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沖突和管理上的混亂,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
育林基金由林業部門自行收取、自行分配、自行管理,財政部門在管理上鞭長莫及。財稅部門曾一度對育林基金征收各種稅費,如營業稅,這說明財稅部門對育林基金的屬性認識不清,把育林基金視同了銷售額,而實質上育林基金是黃林生產單位的成本資金。
5.育林基金制度不符合國際慣例。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將在各個方面面對挑戰,各項政策、制度需要不斷完善,我國的林業也要走國際化道路。按照國際慣例,農業補貼是各國政府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政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意味著政府對林業的支持政策要作重大調整。按世貿組織的規定,國內對農業的財政支持政策分為以下兩大類:一類是不要求各成員方作削減承諾的,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綠箱政策”;另一類是要求各成員方作削減和約束承諾的,被稱為“黃箱政策”。我國現行育林基金制度中規定的育林基金處理辦法,在政策上不符合世貿組織的“綠箱政策”和“黃箱政策”,在會計處理上不符合國際會計慣例。
6.育林基金制度不能適應不同的經濟組織。目前林業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所有制形式已呈多元化;國有林、集體林、私有林、合作造林等。現行的育林基余制度是以國有林場為對象而制定的,適應面不寬,對不同經濟組織的經濟、政策考慮甚少,造成市場行為不公平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同樣是林產品的交易行為,對不同的經濟組織征收育林基金的要求和標準不同,有的征收,有的不征收,其實質是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
1.采用“大財政”思路的理由。
(1)適應林業分類經營。林業產業是基礎產業,生態林屬公益事業。由于林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經濟效益低,政策限制多,林業生產成本補償不足部分,應由國家政府采取行業傾斜政策,予以政策補貼;林業生態效益屬公共產品,應由財政方式解決資金的不足。
(2)林業財務會計核算符合國際慣例。原有育林基余的財務會計核算方法帶有濃重的計劃經濟痕跡,使會計核算處理復雜,理解困難,會計信息的“商業語言”功能受阻,造成國外投資者對林業會計信息不能很好理解,影響林業的國際合作。在“大財政”思路下的會計核算方法簡便易行,與國際上通行的林業會計核算辦法接軌。
2.“大財政”思路的具體做法。
(1)制定新的林業基金制度。國家財政與林業部門應該制定新的林業基金制度,出臺林業生態補償費、育林基金管理辦法,使林業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證林業基金的安全、完整。
(2)成立“林業基金中心”,管好、用好林業基金,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果。由財政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共同配合,成立一個“林業基金中心”,由林業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林業基金的具體運作,嚴格按規定標準收取、分配(補貼)和管理。由生態效益補償費、育林基金和其他財政預算收入形成林業基金。林業基金根據不同的業務內容、不同的標準對林業經營單位進行補貼。
(3)改革育林基金現行會計核算辦法。根據“大財政”思路,育林基金不再由營林生產單位,從林木產品銷售收入中提取,改由財政補貼,原先設置負債類科目——“育林基金”科目并采用紅字抵扣的核算方法應予以取消。林業經營單位應設置“資本公積”科目。具體核算過程如下:當林業經營單位收到財政補貼的育林基金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資本公積——林業補貼”科目;當林業經營單位將育林基金用于營林生產時,借記“營林成本”科目,貸記“資本公積——林業補貼”科目。
總之,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適應我國林業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現有育林基金制度必須進行改革,采用“大財政”的改革思路不失為是一種新的嘗試。要真正實現“大財政”改革思路,需要黨和國家對林業的審視,需要用國際視野來審視現有林業經濟體制,改變傳統觀念,深化財政和林業經濟改革,同時需要共同的研究和努力的實踐。
[1]周湘英.育林基金會計核算制度改革初探[J].林業財務與會計,2003(12).
[2]趙風瑞.關于營林會計核算問題的研究[J].綠色財會,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