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芹/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
天保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不協調發展的原因分析
楊立芹/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
天保工程的實施對天保地區的生態、經濟與社會產生了綜合影響,同時與利益相關者也產生了一些矛盾和沖突,主要表現在:天然林保護與森林經營者之間,天然林保護與林業管理體制之間,天然林保護與林區干部、職工、林農觀念之間等。
森林資源保護;社會經濟;不協調;原因
從對天保地區相關利益者的分析來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前,天保地區的社會經濟濟發展過分依賴于天然林。林業企業依靠天然林進行木材采運加工,從而建立了以木材采運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維持了企業的正常運轉,而職工依靠從事木材采運加工來獲得就業機會,從中獲得收入,林農則是依靠天然林來獲取燃料、建材等生活自用材,通過砍伐天然林來獲得相關的收入,維持日常的生產和生活,當地政府依靠從木材收入的稅費來獲得財政收入。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后,對天然林的保護切斷了人們生活和收入的來源,導致木材產業極度萎縮,而另一方面,天保前天保地區的社會經濟對天然林的依賴性強,木材替代產業和產品發展不夠,在天然林禁伐后,沒有相應的替代產業來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來吸納富余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來替代木材產品作為燃料、建材等生活用材,從而使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產生活陷入困境,與森林資源保護矛盾沖突嚴重。
外部經濟性是指經濟活動的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而外部經濟性的存在,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市場不能自我糾正外部經濟性,而外部經濟性如果得不到補償,會導致資源的配置失誤。必須依靠政府干預,來使外部性內在化,使得提供外部經濟性的生產者得到利益補償,這樣才能使得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一致。
具體到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來說,是具有外部經濟性的,局部地區的天然保護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不僅使天保地區獲得生態效益,而且給全國都帶來了生態經濟效益,而這種社會收益是大于私人收益的,如果這種外部經濟性得不到補償,會導致對森林資源的繼續破壞,必須由政府干預,給予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經濟補償,才能激勵工程的實施者保護天然林,不斷提供生態效益。
從目前來看,這種外部性并沒有得到充分補償。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于林業企業和職工的補償是不足的。目前,很多省份都要求增加職工的一次性安置指標,而對于此補償還是不足的,而林業企業由于禁伐所帶來的損失也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二是地方政府由于木材減產導致的財政減收沒有得到足夠補償;三是對林農損失的補償缺位。目前對林農由于天然林資源保護而帶來的損失并沒有得到補償。由于缺乏對天保地區充分足夠的補償,也會導致人們保護天然林的積極性不高,不得不繼續從天然林中獲得相應的利益,導致了對天然林的繼續破壞。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是在林業部門內實施的,通過在林業部門內設置相應的機構來具體組織對工程的實施。而作為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來講,是一項涉及面廣、復雜性、綜合性強的工程,需要林業部門和社會經濟各部門的協調,需要中央地方領導的支持,各行各業、各地區的配合以及公眾的參與。
而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注重從工程本身或林業內部來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從工程對地方社會經濟的影響方面來采取相應政策考慮的較少,缺乏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如缺乏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決策的制定僅從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本身及林業行業的需要考慮,忽視了對其他部門、行業和地區社會經濟的影響;缺乏對協調發展的資金投入機制,目前的資金的投入只是針對工程本身的建設及對林業部門損失的補償,缺乏對天保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利益協調機制不夠,主要表現在對各利益主體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促使他們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從而促進天然林的保護;公眾參與機制不完善,在集體林區,林農分散居住在天然林區,與天然林有著密切的關系。將林農利益置于一邊,一味地進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是難以保證工程建設質量的。應該將群眾吸引到工程建設中,來實現共同發展;區域合作機制不完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導致天保地區產業結構的轉變,大大減少了木材產業的份額,迫切需要培育起新的替代產業來彌補木材產業帶來的損失。一方面,需要當地通過自我增強的方式發展替代產業來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來促使新的產業結構的形成,通過資金、技術、人才的引進來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1.多方參與機制的內涵與構建的必要性。天保地區協調發展需要政府、科技人員和森林經營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這里的多方參與機制是直接圍繞天保地區展開,主要是指政府、科技人員和森林經營者的多方參與。當然,三者的角色和作用是有區別的。
(1)政府是宏觀和中觀決策者,提出并確保天保地區正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政府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新階段天保工程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從國內林業發展來看已經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我國林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和轉折時期,正經歷著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這些都為林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故從中央政府層面,天保工程必須以林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建立和培育森林生態系統為途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堅持科技興林和依法治林,實現林區經濟、社會、資源的協調發展。同時,地方政府的中觀決策與扶持可能是最為重要的。地方政府應依靠科技人員對工程實施后狀況進行認真調研和分析,利用宏觀有利時機,提出當地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并保持相對穩定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天保地區協調發展目標的真正實現。
(2)科技人員是政府和森林經營者的中介,在天保地區協調發展中舉足輕重。科技人員在當地政府和森林經營者起橋梁作用,他們可以架起“領導和森林經營之間”“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橋梁,故應在政府決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天保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制度和觀念創新,更需要科技創新。就天保地區而言,不僅需要擁有一支梯度結構合理,業務素質較高和相對穩定的科技服務隊伍,也需要培養一批森林經營能手和農民科技示范戶。科技人員應從實際需要出發,研究與探索實用科技,并通過試驗、示范和推廣,使實用技術得到運用,產生顯著的效益。
[1]沈月琴.天保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機理和模式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2005年.
[2]沈月琴,劉俊昌,李蘭英.天保地區森林資源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沖突及其成因[J].世界林業研究,2005(03).